曹先密,徐杰
(常州市武進規劃勘測設計院,江蘇 常州 2131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要求把科學編制鄉村規劃作為首要工作;《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強調分類推進鄉村發展,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鎮、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的思路,分類推進鄉村振興,不搞一刀切[1]。《江蘇省鎮村布局規劃優化完善技術指南(試行2019版)》明確提出將現狀自然村莊分為“集聚提升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搬遷撤并類村莊”和“其他一般村莊”五類[2],這區別于上一稿村莊分類“重點村”“特色村”和“一般村”的三類劃分標準。在新的村莊分類技術要求下,如何科學合理地開展村莊分類以有效支撐鎮村布局等規劃工作以及服務鄉村振興重大戰略,是當前規劃師面臨的一項挑戰。
目前國內學者對村莊類型劃分的方法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層面不同,切入點不同,劃分結果也不盡一致。比如,基于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空間統籌管控建立村莊分類體系[3];綜合考慮村莊特色、發展建設、生存環境、村莊功能、區劃位置及鄉村振興訴求等的基礎上,建立村莊分類模型以明確分類工作流程[4];基于用地面積與農村人口數量耦合關系將農村居民點分為A-G等8個類型[5];基于鄉村性評價,將城市近郊區村莊劃分為現代農業導向型、三產融合發展型和城鄉空間鄰近型等三類[6]。現有研究側重于對鄉村發展模式與類型進行探討,在鄉村類型劃分的定量研究中,劃分單元也大多停留在行政村層級以上,較少細化到自然村。本文以常州市武進區轄區(不含經開區)為研究區,以武進區城鎮現狀建成區范圍以外的所有自然村為研究對象,涉及138個行政村, 1 878個自然村,從鄉村地區用地適宜性評價和村莊綜合發展潛力評價兩方面著手,建立量化分析模型實現村莊分類。
在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和國土空間布局優化的背景下,筆者從區域視角出發,先開展土地適宜性評價構建空間基底,再基于自然村評價村莊的發展潛力水平,綜合二者的組合狀態劃分村莊類型,研究技術思路如圖1所示。
第一步,空間信息建庫,收集研究區內基礎地理信息成果、人口經濟、控制性詳細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林業規劃、交通規劃等各類資料,并對各類數據開展矢量化、格式轉換、坐標變換及數據入庫處理,作為后續評價分析的基礎和參考數據;
第二步,開展區域土地適宜性評價,基于“多規”區域管控各類分區控制線構建空間基底,統一協調生態控制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林業專項規劃、農業相關規劃、城規“六線”等相關控制要求,采用多因子空間疊合評價法劃分出禁止發展區、限制發展區和適宜發展區;

圖1 研究技術思路
第三步,開展村莊發展潛力評價,構建村莊發展潛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多指標綜合評分法對各自然村進行發展潛力綜合評價,加權得到各村莊的發展潛力綜合指標,按分值高低分為四級;
第四步,耦合土地適宜性評價和村莊發展潛力評價成果,制定分類規則,依據土地適宜性評價分區,調整各自然村發展潛力評價結果,對應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和其他一般村莊五種目標類型,得到初步分類方案;
第五步,分類方案校核確認,開展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聯動反饋協調機制,結合地方意見和建議,對分類結果校核、修改和確認,形成最終分類方案。
3.1.1 構建指標體系
以鄉村地區地塊為評價單元,選取生態紅線、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生態公益林控制線、文物保護控制線作為空間管控禁止發展區指標,選取重大基礎設施、鐵路、高速公路、重要水體、高壓廊道、危險源(易燃易爆化工企業)、土地資源、村鎮建設控制區作為空間管控限制發展區指標,剩余其他區域為適宜發展區。構建土地適宜性評價因子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土地適宜性評價因子指標體系 表1
3.1.2 評價方法
綜合運用ArcGIS中AnalysisTools中的提取分析、鄰域分析和疊加分析工具開展土地適宜性綜合評價,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1)單因子評價。通過緩沖區分析等工具計算各單因子覆蓋范圍。
(2)多因子疊加評價。分別對禁止發展區和限制發展區各單因子評價結果進行聯合分析,得到禁止發展區以及限制發展區覆蓋范圍初步成果;根據“多規合一”空間管控要求,禁止發展區的優先級大于限制發展區,用限制發展區覆蓋范圍初步成果擦除禁止發展區覆蓋范圍,得到限制發展區評價結果;最后運用研究范圍分別擦除禁止發展區和限制發展區覆蓋范圍,得到適宜發展區評價結果。
3.2.1 構建指標體系
本著系統性與層次性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的原則,以武進區城鎮建設空間之外的 1 878處現狀村莊居民點為評價目標,采用多指標綜合評分法評價村莊居民點競爭力,以指導村莊分類布局。通過專家咨詢和問卷調查等前期準備工作,遴選村莊規模、經濟條件、區位交通、設施配套、特色資源和空間拓展等6類一級因子,人口規模、戶數規模、村集體收入、旅游資源、可利用土地規模等11類二級因子,作為村莊發展潛力評價指標。研究使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通過層次分析法分析軟件yaAHP計算各因子的權重,所得到的結果如表2所示,經計算,評價因子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率CR=0.010 4,滿足CR<0.10,通過一致性檢驗[7]。

村莊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體系表 表2
3.2.2 指標數值量化
在村莊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體系中,既有定量指標又有定性指標,評價將結合兩種情況,對于定量指標,通過對單指標數據無量綱標準化處理進行量化;對于定性指標,通過設定不同的等級標準,運用等級賦分的方法將其轉化為量化值。
(1)數據無量綱標準化法
在對村莊發展潛力評價各指標的原始數值進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時,評價因子與評價對象之間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正向關系,即因子指標值越大,代表村莊發展潛力越大;另外一種是逆向關系,即因子指標值越大,反映村莊發展潛力越小。對此,采用極值標準化方法進行村莊發展潛力因子數據無量綱標準化:

(1)

(2)
式中:fi為評價因子指標無量綱標準化結果,xi為評價因子的屬性值,xmax為評價因子指標屬性的最大值,xmin為評價因子指標屬性的最小值。
(2)等級賦分法
根據評價指標變化對村莊發展潛力的影響的顯著作用區間分成五級(如表3所示),然后根據其影響村莊發展潛力的程度進行賦分。

等級賦分法值域表 表3
3.2.3 評價方法
采用加權指數求和法計算村莊發展潛力指數,評價模型如下:
(3)
式中:Fv為自然村v的發展潛力指數得分;Avi為自然村v第i個評價指標的得分;Wi為第i個評價指標的權重;i為評價指標編號;n為評價指標總數。
經上述土地適宜性評價,將鄉村地區用地劃分為了禁止發展區、限制發展區和適宜發展區;基于村莊發展潛力評價,將各村莊發展潛力評價指數值按統計區間劃分一、二、三、四級,數值越高代表發展潛力越大。構造村莊分類劃定規則如表4所示,具體規定如下:在禁止發展區內的村莊居民點一律劃為搬遷撤并類村莊;在限制發展區內的村莊居民點,一級發展潛力村莊劃為搬遷撤并類村莊,二、三、四級發展潛力村莊劃為一般村莊;適宜發展區內有特色資源加分項的,劃入特色保護類村莊,其他一、二、三級發展潛力村莊劃入一般村莊,四級發展潛力村莊在城市近郊區或縣城城關鎮周邊的,劃入城郊融合類村莊,剩余四級發展潛力村莊劃入集聚提升類村莊,待鎮村醞釀判定最終分類。

村莊分類判斷規則表 表4
利用模型生成的村莊分類初步方案后,建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聯動反饋協調機制,充分尊重村民和“村兩委”的意見和建議,根據實際情況和相關規定,結合地方意見和建議,對分類方案進行合理地局部調整和完善,形成村莊分類布局最終方案。
對武進鄉村地區用地適宜性各單因子分別評價后,經GIS空間疊置分析生成多因子綜合評價圖見圖2。經計算,現狀有605個自然村位于禁止發展區,450個自然村位于限制發展區內,剩余823個自然村位于適宜發展區。

圖2 土地適宜性綜合評價圖
運用GIS的Spatial Analyst Tools進行密度計算,生成武進鄉村地區村莊發展潛力可視化渲染圖見圖3。可見武進村落格局:東部村莊村落布局相對集中,大部分村莊布有大型集聚點;西部村莊分布相對零散,村莊整體發展潛力較弱。

圖3 村莊發展潛力綜合評價渲染圖
運用ArcGIS軟件自帶的數軸法,即自然斷點分類法對村莊發展潛力評價指數進行四個等級的劃分,然后按表4擬定的分類規則耦合兩個評價結果,得到武進鄉村地區村莊分類初步方案,集聚提升類村莊288個、特色保護類村莊23個、城郊融合類村莊5個、搬遷撤并類村莊625個、其他一般村莊937個,其分布圖如圖4所示。

圖4 村莊分類成果分布圖
基于上述村莊分類初步方案,經鎮村醞釀調整,初步方案所得的288個集聚提升類村莊被全部采納,另結合部分基礎較好的點位,鎮村兩級主觀意愿將49處一般村莊調整為集聚提升類村莊;23個特色保護類村莊中,2處現狀歷史遺存由于已遷移而調整為一般村莊,其余21個全部被采納為特色保護類村莊;5個城郊融合類村莊中,考慮新編國土空間規劃中城鎮開發邊界外拓,將其中2個村莊調整至搬遷撤并類村莊;625個搬遷撤并類村莊中,因顧及實際搬遷推進難度,將其中75個調整為一般村莊,剩余550個繼續列為搬遷撤并類村莊。模型的應用有效支撐了常州市武進區鎮村布局規劃編制工作的開展。
實現現狀村莊的科學分類,以指導村莊規劃、鎮村布局等規劃編制及有效落地實施,對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武進區為例,基于多源數據,運用多因子空間疊合評價法、多指標綜合評分法構建了一套耦合用地適宜性評價和村莊發展潛力綜合評價的村莊分類模型,全面、定量地評價各地區、各自然村的建設適宜性和發展潛力,這種方法吸取了各類村莊發展潛力綜合評價的長處,充分發揮GIS空間分析和綜合評價在規劃中的作用,同時融合當前“多規合一”空間管控要求,使評價的結果更具科學性,取得了較好的分類應用效果,可為類似地區縣域村莊分類提供案例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