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國家公路網作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中可達性最好、方便性最高、個性化最強的網絡,是銜接其他各種運輸方式和發揮綜合立體交通網整體效率的主要支撐,在做好科學論證、穩步有序推進規劃實施的同時,需要更加強化與其他運輸方式的一體化建設實施,更加強化與國土空間規劃和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更加注重依靠科技、數據等新生產要素培育新動能,更加注重綠色集約發展和治理能力提升,堅持走依靠創新驅動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發展之路。

《規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實體線網總規模合計70萬公里左右(不含國際陸路通道境外段、空中及海上航路、郵路里程)。(攝影:許特顯)
立足公路技術經濟特征和與其他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推進國家公路網與其他運輸方式網絡的有機銜接、優勢互補和融合發展,提高綜合立體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的整體性、協同性。一是加強運輸樞紐的一體化銜接。加強國家公路對鐵路站、機場、港口等樞紐節點的銜接,擴大鐵路、水運、民航運輸服務范圍,有效支撐“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建設。二是協同推進綜合運輸通道的一體化建設。節約集約利用通道線位資源,開展重要的江河、海灣跨越通道,以及特大城市、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區的公路與鐵路、軌道交通共用通道的規劃建設,探索綜合運輸通道線位、橋位資源集約利用、合理利用的模式和途徑,促進綜合交通線位、橋位資源共用共享。三是推動城市群道路網絡的一體化構建。加強國家公路與城市道路的高效對接,推動規劃建設統籌和協同管理,城區路段靈活采用、合理選用技術標準,繞城路段和穿城路段系統優化布局,減少對城市的分隔和干擾。
一是在國家公路網布局規劃及建設項目前期工作開展過程中,積極對接國土空間規劃,做好國家公路線位與“三區三線”的協調銜接,實現線位資源的有效預留。二是強化國家公路與旅游業深度融合發展,提升國家公路對重要旅游景點景區的服務能力,豐富拓展國家公路服務區、沿線配套設施服務功能,注重與公路沿線自然景觀、歷史人文等融合設計。
注重科技創新賦能交通發展,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科技在國家公路上的深度應用。一是按照“系統謀劃、穩妥有序,試點先行、總結推廣,標準引領、產業發展”的方針,穩妥有序推進國家公路基礎設施智慧升級,大力發展“新基建”,打造技術可靠、運行安全、管理規范、服務優質的一流智慧公路設施。二是推動國家公路基礎設施與信息網融合發展,加快實現國家公路網規劃、設計、建造、養護、運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數字化,加快布局建設全方位公路交通感知網絡,構建先進的交通信息基礎設施。三是加強國家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數據、省際不停車收費系統數據、導航數據、手機信令等各類相關數據挖掘和融合應用,構建載運工具、基礎設施、通行環境有效互聯的交通控制平臺,提升數字化管控和科學決策水平。

《規劃綱要》強調進一步優化國家綜合立體交通布局,構建完善的綜合立體交通網。(攝影:祝巍)

G7京新高速公路三標路面貫通
一是加強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挖掘存量資源潛力,提升設施使用效率,改擴建公路和升級改造工程要充分利用原有設施。推進科學選線選址,避讓基本農田、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提高用地用海效率。二是加強國家公路沿線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路域環境改善,將生態保護理念貫穿到公路規劃、設計、建設、養護和運營全過程,積極推行生態環保設計,推廣使用低污染、可循環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等,切實降低對生態環境影響。三是按照交通運輸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要求,提升中央對國家公路的宏觀管理、專項規劃、政策制定、監督評價、路網運行監測和協調的能力和效率,加快建立健全基于大數據、信用信息共享為基礎,以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為引領,全面適應國家公路網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