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關鍵時期。如何在這一重要時期邁出重要的第一步,對各個省份來說意義非凡。
本刊將從“十四五”規劃和2021年的具體行動兩個維度,梳理全國各省份2021年交通運輸工作計劃,尋找“十四五”交通發展中將重點解決哪些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答案。本期先來看看省級交通主管單位對“十四五”工作的部分規劃。
前不久,《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的發布,引發了行業內外的高度關注。《規劃綱要》描繪了未來十五年國家交通網的藍圖,遠景展望到了本世紀中葉。國家的近遠景規劃已如此清晰,各個省份也必須抓緊布局本區域內的綜合立體交通網,與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有所呼應,形成有益互補。快速網、干線網、基礎網、城市群交通網……迅速成為省級交通工作計劃中的高頻詞。
“十四五”時期,廣東要深入貫徹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對標交通運輸現代化要求,對標世界一流灣區交通運輸現代化水平,著力構建便捷高效協同有力的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打造世界一流的灣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升沿海通道、京港澳通道、珠江黃金水道等通道功能,加快完善北部生態發展區綜合運輸通道。穩步推進G15沈海高速公路、G4京港澳高速公路等擁堵路段改擴建,完善覆蓋全面、普惠便捷的普通國省干線公路網。構建便捷順暢的城市(群)交通網,推進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融合發展,完善粵港澳大灣區、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城際快速交通網絡。加快深中通道、黃茅海通道、獅子洋通道等重大跨江跨海工程建設,推進廣深高速公路、機荷高速公路等干線擴容改造,持續推進珠三角地區跨界道路(公路)規劃建設。打造高品質、高標準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網。高質量推動新時代“四好農村路”規劃發展,優化調整高速公路、國省道干線公路連接工程;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提檔升級,實施縣道改造升級和農村公路危橋持續集中整治;逐步推行鎮通(建制)村至少1條四級雙車道公路改造,實現縣到鎮(鄉)通二級、鎮到鎮(鄉)通三級公路。
福建計劃新建高速公路500公里,省內現行規劃內的國家高速公路全面貫通,普通干線公路連線成網,新增國道228線等3條國道并實現境內全線打通,貫通對接長三角、粵港澳等經濟區,以及中西部經濟區的大動脈。繼續實施鄉鎮便捷通高速工程、縣道“四晉三”、通村公路“單改雙”工程,進一步提高農村地區交通通達深度。深入推進“絲路海運”標志性工程,打造連接內陸省份、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的“一帶一路”運輸通道,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國際貿易新通道。主動服務國防建設,有序推進福建國防交通基礎設施“十四五”規劃項目實施。
到2025年,新疆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北通道、南通道將全線高速化,中通道擴能提升,南北疆大通道重大項目加快建設,全面建成北疆環準格爾盆地、南疆環塔里木盆地高速化環線,除塔什庫爾干縣以外其他所有縣市實現高速(一級)公路“縣縣通”,全面構筑東聯西出、南北暢通的路網格局,更高標準、更高效率服務國家和自治區重大戰略,促進自治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區普通國道網基本貫通,低等級路段狀況明顯改善,一批連接口岸、交通樞紐、旅游景區、產業園區的國省道項目相繼建成,一批城鎮過境段改造項目建成通車,全面提升保障能力和服務品質,高質量服務自治區經濟發展、對外開放、旅游開發及新型城鎮化發展。加快建設廣泛的基礎網,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實施通村組硬化路建設,建立規范化可持續的管護機制,促進農村地區資源開發、產業發展,加強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與旅游資源富集區交通建設,以交通便利鞏固脫貧成果、服務鄉村振興。

“十四五”期間,交通運輸部將按照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的布局,暢通綜合運輸大通道。(攝影:趙廣亮)
河南將加快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構筑“一主、三副、多點”的三層級綜合交通樞紐體系,支持鄭州航空港建設,促進航空經濟、口岸經濟、樞紐經濟發展;加強不同交通方式協同對接、信息共享,加快公鐵、公水、陸空聯運模式發展,建立綜合客運樞紐旅客聯程服務體系,加快實現貨物運輸“一單制”和旅客出行“一票制”。
江西將強化交通運輸對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等重大戰略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完善大南昌都市圈綜合交通網絡,加快贛州都市區綜合交通網建設。
青海著力完善公路基礎設施網絡。以服務支撐青海省融入國家重大戰略、提升區域競爭力、擴大對外開放水平為己任,積極打通周邊省際運輸大通道,促進高速公路貫通聯網、擴容改造,不斷構建互聯互通快速網。積極打通國省干線“斷頭路”“瓶頸路”,促進國省干線貫通銜接、提質升級,不斷構建銜接高效的干線網。積極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向進村入戶傾斜,促進農村公路延展聯通、提檔升級,不斷構建廣泛覆蓋的基礎網。
寧夏將著力打造公路路網,率先建設黃河流域規劃高速公路新通道,以省級高速跨河通道和省界出口為重點,“連通上下游、暢通左右岸”,推動快速網互通互聯;貫通國省干線跨河通道,改造提升城市過境段和超期服役路段通行能力,推動干線網銜接高效;延伸農村公路,逐步推進20戶及以上具備建設條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推動基礎網廣泛覆蓋。
交通運輸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北斗、物聯網等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搭建了綜合性交通大數據平臺,實現跨領域、跨區域、跨層級的綜合交通運輸信息資源共享共用。智慧交通在一步一步走向行業期待的高度,行業對智慧交通的重視程度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四五”時期必將是智慧交通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
浙江著重突出創新發展,高標準建設未來交通科創中心,加強全行業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和關鍵技術攻關,加快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重點研發基地建設。突出數字賦能,布局交通領域新基建,拓展智慧公路、智慧港航、智慧機場、智慧樞紐、智慧工地等場景應用。
到2025年,吉林將基本建成“交通設施數字感知、信息網絡廣泛覆蓋、運輸服務便捷智能、行業治理在線協同、技術應用創新活躍、網絡數據安全可控”的數字交通體系。打造吉林交通“數字大腦”,建設智慧交通信息平臺,實現交通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與社會信息資源的綜合利用。以高緯度季凍區公路智慧提升工程、高速公路智能化示范工程為載體,推進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樞紐和自動駕駛測試路建設,逐步實現全路網監測分析、全天候安全通行、全方位車路協同。以打造智慧化交通出行為目標,加快跨運輸方式、跨區域全程數字化客運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旅客聯程運輸“一碼通行”。
福建則加快發展新基建,推動5G在交通運輸各領域場景的推廣應用,加快泉廈輕型智慧高速公路、交通智慧桿、智能化無人集裝箱碼頭示范區等落地。提升服務智能化,發展一體銜接的全程電子化服務模式,推廣移動支付和ETC應用,創新智慧物流運營模式,推動構建多式聯運、城市配送、農村物流信息等平臺。
湖北將堅持傳統基建“補短板”、新基建“擴乘數”,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線,推動傳統交通基礎設施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發展,推進安全可靠、智能綠色、經濟高效的交通運輸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安徽將開展智慧交通發展專項行動,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抓好智慧交通場景落地運用,拓展新基建等智慧交通領域。大力實施智慧政務工程。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全力推進政務服務系統整合,推進業務精細梳理、數據高度共享,實現交通政務服務高品質“網上辦”“一次辦”“指尖辦”。重慶亦有智能先進的智慧交通體系上線,即加快建設交通綜合業務管理系統,支持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永川區智慧交通樣板區和兩江新區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推動建設智慧高速、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樞紐等新型交通基礎設施,打造出行服務網、物流網,推進交通服務便捷化、治理精準化、決策科學化,促進交通發展向場景智能化、運行智慧化轉變。

國道235線江蘇新海線 (攝影:許特顯)
河北將建成以延崇、京雄、榮烏新線和京德高速公路為代表的智慧高速公路,自動駕駛車路協同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山東將建成濟青中線和京臺高速公路山東段智慧高速公路示范項目,帶動高速公路管理服務信息化,成為全天候通行、全路段感知、全過程管控示范樣板。
“行業治理”幾乎是所有省份“十四五”交通工作的熱詞,足見其對行業的影響力,試想一個治理混亂的行業,何以挑起強國重擔、當好先行?行業治理現代化是國家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是考驗管理者和管理制度的重要問題。“十四五”時期,行業治理的現代化水平需要有質的飛躍,才能與國家發展、公眾的需求相匹配。
北京計劃“十四五”時期明顯提升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交通治理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完善,市場治理規則、規范、標準進一步完善,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基本構建,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日趨完善。平安交通建設水平顯著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顯著增強,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下降率9%,安全和發展的統籌能力進一步增強。
河北提出交通行業治理要規范高效,跨方式、跨部門、跨區域綜合交通運輸協同管理機制更加完善,綜合行政執法體制和交通法律法規體系更加健全,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升,法治政府部門建設邁出新步伐。陜西增強綜合交通治理能力,深入推進“大交通”管理體制、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等重點領域改革。
黑龍江也在尋求行業治理體系建設上實現突破,將重點深化交通運輸領域改革,進一步理順省市縣三級綜合執法體系、工程質量監管體系、運輸行業管理體系、安全監管體系,完善廳直相關事業單位的行政輔助職能。黑龍江還將健全行業制度體系,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增強行業文化建設引領力,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全面提升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水平。
河南深入開展行業治理現代化行動,內容更為豐富,包括加快推進交通強國試點建設,以及在“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內陸型多式聯運、治超事中事后監管方面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經驗。深化交通運輸行業改革,加快理順管理體制機制,完善綜合交通運輸協調機制,推進交通投融資體制改革,讓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協同發力,構建多元化投融資格局。
提及行業治理必然離不開“放管服”。河北將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交通運輸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最大限度釋放行業發展活力。廣西要不斷擴大開放程度,主動融入國內國際市場,要繼續深化行業改革,從結構、制度、技術、標準、管理等各方面綜合施策,提高治理水平,降低循環的制度性成本。
貴州著力打造行業治理升級版。以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為抓手,建立綜合交通運輸協調聯動機制。更重要的是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著力推進交通運輸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改革創新無論在什么時候都不過時,面臨“十四五”的機遇和挑戰,更需要行業管理者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和決心,堅定不移地推動改革創新。改革創新的內容不應僅局限于體制機制,應該拓展到更廣泛的領域,為行業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性。破解發展難題、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改革創新。
“十四五”時期,浙江將進一步強化綜合交通統籌機制,深化交通投融資、運輸市場化、港口一體化、綜合執法等重點領域改革,優化用地保障、前期工作等管理模式。強化法治政府部門建設,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西藏也將重點實施改革創新戰略,持續深化交通運輸改革,完善行業管理體制機制。同時,著力防范化解交通運輸領域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力爭“十四五”期化解政府隱性債務450億元。創新審批服務模式,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
湖南實施改革創新計劃的領域較多,在改革創新籌融資方式方面,高速公路建設將堅持市場導向、效率優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推廣PPP、BOT模式。普通國省道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將用好燃油稅資金、地方政府債券。此外,湖南還將研究探索高速公路與普通國省干線公路捆綁建設機制,創新破解生態環境制約,科學設計項目線位走向和場站選址,合理避繞生態敏感區域和永久基本農田。科技創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湖南將大力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促進發展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
優化出行服務,是2021年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上的熱詞,“部長報告”中反復提及該詞。千萬億元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上天入地的綜合立體交通網,最終是為了服務出行者、方便出行者,讓出行者享受快捷、安全、實惠的出行服務。成為基建狂魔不是目的,便利出行才是答案。
“十四五”時期,浙江將聚焦“以人為核心的現代化”,打造“出行即服務”平臺,推廣“城市大腦”應用,發展旅客“一票制”聯程聯運。進一步縮短設區市城區進入高快速路網的時間,推動中心城區快速抵達機場、高鐵站,提高樞紐換乘效率。培育“交通+”人文、旅游等模式,加快建設開放型精品服務區和特色示范線,持續強化路域環境治理,形成全域美麗交通。縱深推進城市和高速公路治堵,提升綠色出行比例。鼓勵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建成“四好農村路”示范省,推動城鄉公交一體化融合。擴大無障礙設施覆蓋面積,探索適應老齡化的社會服務模式。
同樣注重公共出行服務的還有重慶、黑龍江、江西和甘肅。重慶將大力發展城際、城市、城鄉客運,高標準建設站城一體化客運樞紐,打造主城都市區“1小時”通勤圈,全面推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鐵路公交化列車、跨區域城際公交,“軌道上的都市區”加快形成,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到63%,軌道交通50米公交接駁率達到85%。構建宜行宜游的交旅融合體系,打造10條特色鮮明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交通線路。黑龍江將全面深化道路客運公交化改革,實現經營集約化、發展規模化、服務規范化,大力推進“公交+定制”發展模式,加快形成以公交化運營為主、定制化客運為輔、班線客運為補充的道路客運市場發展新格局。促進不同運輸方式協調銜接,努力實現“零距離換乘”。完善多層次的城市公交服務,實現常住人口100萬以上城市建成區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實現超過90%的縣(市)城鄉客運一體化達到3A以上等級。江西將推動客運出行“一票制”,提供多層次、多樣化客運服務,加強各種出行方式有效銜接,推動城鄉公交一體化,優化城市公交線路及站點布局。甘肅堅持共享發展,立足公共服務均等化,擔當服務鄉村建設行動的領跑者,鞏固拓展交通脫貧攻堅成果,做好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推動交通項目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
陜西鼓勵發展公鐵、空鐵、地空等長途旅客聯程聯運,探索行李聯程托運,以及聯程售票服務,提高客運電子客票率,促進運輸服務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大力發展多式聯運等運輸組織方式,持續推動降低運輸成本。加快農村客運和郵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物流和郵政普遍服務體系,提高建制村快遞服務通達率。
到2025年,山東高速鐵路將實現設區市全覆蓋、客運公交化運營實現鄉鎮全覆蓋、物流配送服務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大力推動旅客聯程運輸“一票出行”和貨物多式聯運“一單到底”。加快建設多式聯運示范工程,規劃建設10個海鐵公一體化多式聯運中心。推進中韓陸海聯運整車運輸,推動中亞、中歐班列擴量增效。


說明:1.以上數據均來自各省份交通運輸工作會議、統計公報等公開資料。部分省份尚未公布相關數據,并未錄入本圖表;2.各省份統計口徑不同,比如有的含地方鐵路、民用機場等。準確數據以各省公告為準,本文僅作參考。
“都”與“城”交通和諧運轉,重大活動安全服務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完善京津冀高速公路網,總里程超過1500公里。城市副中心“橋頭堡”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一核兩翼”交通聯系方便快捷,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基本形成,區域交通城市化、公交化水平顯著提高。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6.5%,道路交通指數控制在6.0以內,MaaS平臺日均綠色出行服務1000萬人次以上,支持首都發展和城市群現代化建設的能力顯著增強。
“六縱六橫一環”綜合運輸通道能力更加充分,實現規劃國家高速公路網全面貫通,實現市縣間一級及以上公路連接,縣縣間二級及以上公路連接,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2000人以上行政村基本通雙車道公路,2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
國家高速公路網基本建成,普通國省道網進一步完善,“快進慢游深體驗”的全域旅游交通網基本形成,“四好農村路”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中部盆地城市群綜合立體交通網基本形成,實現市市通民用航空、縣縣通高速公路、景區聯網通暢、省際多路通達,基本實現鄉鎮通三級公路、自然村通硬化路。
打通國家高速公路網自治區境內待貫通路段,推動普通國省干線提等升級,加快農村牧區公路高品質發展,實現國家高速公路正線內蒙古段全部貫通,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達到80%,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20 戶以上)通硬化路比例達到 75%以上,路網承載能力和網絡化水平整體提高。
到2025年,綜合運輸通道集約高效,綜合交通樞紐銜接順暢,綜合交通網絡層級完善,形成“通道+樞紐+網絡”的一體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絡,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基礎設施網絡結構合理、銜接順暢、功能互補,實現市市高效互聯、縣縣便捷聯通、鄉鎮快速入網。
建成抵邊高速公路、沿邊開放旅游大通道等一批重大標志性工程,盡快建成覆蓋城鄉、內外通暢的吉林公路網。高速公路規劃建設12個項目1100公里。到2025年,抵邊通道和長春都市圈環線全部建成,實現所有縣(市)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5000公里以上,形成“五縱四射三橫兩環”高速公路網。國省干線公路要以沿邊開放旅游大通道為重點,升級沿邊路、打通斷頭路、疏通瓶頸路、改造低等路,推進國省干線公路貫通聯網。沿邊開放旅游大通道基本建成,縣縣二級以上公路聯通。通過實施進村入屯、路面加寬、提檔升級、連接成網、打通斷頭路五大工程,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
繼續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以強聯通、補短板、優網絡、暢通道為目標,加快啟動和建成一批重大項目,盡快形成覆蓋城鄉、內外通暢的綜合交通網絡。到2025年,高速公路力爭突破6000公里,通達全部13個市(地),10萬人以上縣(市)通高速比例力爭達到85%以上。普通國道基本建成二級及以上公路,鄉鎮通三級路、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分別達到97%、86%以上。
率先構建3個“1小時交通圈”。重點謀劃建設沿海、灣區等外聯大通道,擴容滬杭甬、甬金、杭金衢等主干通道。突出多元立體、無縫銜接,推進杭州、寧波國際性樞紐,溫州、金義全國性樞紐建設,聯動區域性樞紐發展。以道路聯通和提標、提速、提質為重點,提升普通國道等級、鄉鎮三級以上公路覆蓋率和百人以上自然村通達率,推進建制村雙車道建設。
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6800公里以上,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4.85公里以上,實現“縣縣通”到“縣城通”,基本建成“五縱九橫”高速公路網;一級公路總里程達到8000公里,基本實現省會到市、市到縣一級公路聯通;實現20戶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
實施“一二三四五”行動,即建設高速公路超1千公里;新改建普通國省干線3千公里;打造4個千億級交通產業集群。到2025年,基本形成“四縱九橫”高速公路骨架網,高速公路陸域鄉鎮通達率達85%,普通國省道二級及以上公路里程達8800公里、比例達80%,具備條件的行政村通雙車道,加快形成各設區市間2小時通達,都市圈1小時通勤,設區市至所轄縣、縣(市、區)至所轄鄉鎮1小時基本覆蓋的福建“二一一”交通圈。
到2025年,“六縱六橫”綜合運輸“大動脈”基本建成。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7700公里,滬昆和京九十字高速公路全面形成八車道高速“大動脈”。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和農村公路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比例達到95%,省道二級及以上比例力爭達到70%,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基本達到100%,建制村通雙車道及以上公路比例達到60%。
到2025年,高速公路加密、擴通道,通車里程超過10000公里,六車道以上占比達到35%;打造20個全國性和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大力推動旅客聯程運輸“一票出行”和貨物多式聯運“一單到底”。加快建設多式聯運示范工程,規劃建設10個海鐵公一體化多式聯運中心。
加快實施高速公路“13445工程”,重點抓好“兩圈三山六通道”高速公路建設。到202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0000公里以上,新增通車里程3000公里以上,基本實現“市市有環線”“縣縣雙高速”。建設普通干線公路3000公里以上,暢通主干路,打通瓶頸路,聯通高速公路出入口、高鐵站、主要景區等重要節點,推進黃河特大橋梁建設,實現普通干線公路二級及以上占比達到75%以上。新改建農村公路4萬公里,加快推動提升建制村通暢水平,打造“四好農村路”交通強國示范區,基本實現“村村等級路”。
到2025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達到8000公里,一級公路里程達到8500公里,二級公路里程達到25000公里;普通國省道二級以上公路比例達到88%以上,具備條件的鄉鎮實現雙通道連通,具備條件的行政村70%實現雙車道暢通,鞏固提升“村村通客車”成果。加快城市群綜合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點建設武漢城市圈一體化交通網,加快“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基礎設施一體聯通,引導兩大城市群聯動協同發展。
全力實施“12345”工程,“1”就是建設全省現代綜合立體交通體系,統籌協調公、鐵、水、空、管等各種運輸方式融合發展。“2”就是構建高容量雙十字大通道,全面暢通一縱一橫“十字”公路大通道,有效暢通一縱一橫“十字”水運主通道。“3”就是構建快速、干線、基礎三張網,全面建成以“七縱七橫”高速公路網為支撐的快速交通網,建設結構合理、優勢互補、緊密銜接重要經濟節點的干線交通網,建設以農村公路為主體的更加完善的基礎交通網。“4”就是構建管理養護、運輸服務、安全應急、創新綠色等4個支持系統。
到2025年,總體形成“一核三網四圈”的綜合交通發展格局(“一核”: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亞太地區最便捷的客貨樞紐;“三網”:構建高快速骨架網、高效率干線網、高品質基礎網;“四圈”:四個交通時空圈,即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和五大都市圈內部主要城市1小時交通通達,灣區至粵東西北各市實現2小時通達,至周邊省會城市實現3小時通達,與全球主要城市12小時通達)。高速公路里程達到12500公里,省高速公路網主骨架基本建成;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比例達95%以上,出省通道基本達到二級及以上公路標準;農村公路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比例達 100%,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比例達80%以上。
到2035年底,基本建成交通強區。基本形成“3213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貨物流圈”。構建高效的干線網,構建區域高效干線鐵路網,實現100%普通國道、80%普通省道達到二級以上等級。加快建成高等級內河航道網,建設完善油氣管網體系。構建覆蓋廣泛的基礎網,打通“多式聯運”最后一公里,實現 100%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90%以上的自然村(屯)通硬化路。
到2025年交通強市取得明顯突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4600公里,基本形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個“1小時”交通圈(成渝雙核超大特大城市之間1小時通達、成渝雙核至周邊主要城市1小時通達、成渝地區相鄰城市1小時通達、成渝都市圈1小時通勤),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十四五”普通國道規劃改造約3700公里,主要以便捷連接農業壩區、工業園區、旅游景區及完善城鎮交通網絡為重點,鍛造好高速公路網和農村公路網兩個長板,重點實施國家高速公路“補斷暢卡”工程,推進滬昆國高安順至盤州(黔滇界)段擴容工程等5個項目436公里建設;優化農村公路網絡和服務,努力打造“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省。補齊普通公路“中梗阻”短板,重點實施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項目2100公里。
到2025年,力爭全區公路通車總里程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分別突破12萬公里和1300公里。建成以拉薩為中心的3小時綜合交通圈,基本構建形成“便捷順暢、協同融合、公平共享、安全綠色、保障有力”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大力實施高速公路效能提升、通道暢通、中心強化、加密連通等4項工程,高速公路建設規模約1800公里。推動國省干線提質增效,努力提升沿黃公路等重點路段服務水平,力爭普通國道二級、普通省道三級及以上公路比重分別達到75%、70%。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
圍繞完善“都市圈互聯互通、柴達木內暢外聯、泛共和支撐輻射、三江源提質延伸”的公路網布局,實現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9萬公里,高速公路(含一級)通車總里程達5000公里以上。
公路通車里程達到3.9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400公里,國家高速公路寧夏段全部貫通,高速公路省際出口達到15個以上,東西南北每個方向至少有3個以上高速出口,“三環四縱六橫”高速公路網全面建成。國省干線覆蓋90%以上的鄉鎮,普通國道、省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例分別超過96%、50%,實現所有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1222”干線網堅強可靠。20戶及以上具備建設條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達到100%,農村公路管養體系全面建立,鄉鎮通公交率達到70%。
加快構建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安全便捷的樞紐和高效的集疏運體系,到2025年,全區公路總里程達到22萬公里(含兵團),其中高速(一級)公路五年建設4500公里、總里程達到1萬公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