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冬日里的斜陽灑向山村,透出融融暖意。養殖棚里的香豬,被貴州從江縣加鳩鎮加魯村養殖大戶柴世輝照料得黝黑圓肥。“幫扶單位通過資金投入、技術指導、保底收購等措施,帶動村民規模化發展養殖業,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已駐村5年的加魯村第一書記王梓帆向筆者介紹,他所幫扶的加魯村是貴州省公路局結對幫扶從江縣的7個村之一。2016年以來,在貴州省公路局的傾情幫扶和大力支持下,從江縣的公路建設實現了歷史性變化,也帶動從江縣群眾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寬。
貴州省從江縣加勉鄉境內,一條條整潔干凈的水泥硬化通組路,在周圍青山綠樹的掩映下若隱若現。看著眼前的景象,誰又能想象得到,曾經這里因大山阻隔,交通閉塞,許多村民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其中不少人沒去過縣城、沒見過汽車、不懂漢語……
“以前沒有公路,每逢去集市售賣香豬,天不亮就要出門,兩個人抬著香豬一走就是50公里山路,折騰一天后,回到家已近半夜。”貴州省從江縣加勉鄉南燒村村支書蒙正尚道出了曾經艱難的生活處境。
大山不僅削弱了村民們發展生產的信心,也消弭了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愿望。南燒村村民韋老彎告訴筆者:“以前去廣西打工,要走6個多小時的山路去坐車,因為行路難,很多人出去了就不想再回來,回來了就不愿再出去。”
回憶昔日的上學時光,南燒村許多學生都有過類似的痛苦經歷,由于交通不便,每天上學需要奔波4個多小時,如遇暴雨,跌倒摔傷的情況時有發生,許多低年級的學生因此輟學。
“交通落后是致貧主因。”貴州省交通運輸廳掛幫辦副主任董翔一語中的。從江縣被列為貴州省深度貧困縣后,要素資源同步聚焦,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公路建設資金、項目優先向貧困地區傾斜,到2018年底,從江全縣的381個行政村,2000多個村民組從此通了硬化路。

加勉鄉南燒村組組通公路(攝影:陳沛亮)
路通以后,南燒村村民外出務工有了盼頭,孩童求學之路不再遙遠,村民們的生產生活也發生了質的改變,靠人背馬駝運送物資的歷史從此改寫。“平日里通過三輪摩托車就可以完成化肥、谷物、秧苗等農業生產物資的運送,非常方便快捷。”南燒村種植大戶蒙老漢在談及家鄉的變化時由衷地說到。
交通便利了,南燒村的種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也逐漸興盛起來,農村人居環境因此得到極大改善。公路通到家門口,附近鄉鎮的商販們將油、鹽、醬、醋等生活物資送到村子里銷售,村民足不出戶,便可從移動的“超市”里購買所需物品。
“昔日泥濘出村難,如今油路到家門,村組道路全硬化,夜晚行走燈光亮。”這首民謠道出了從江縣公路交通發生巨變后群眾的喜悅之情,隨著“泥水路”變成了“水泥路”,貧困戶也成為了致富人,載滿農產品的小貨車行駛在蜿蜒崎嶇的盤山公路上,跑出了脫貧致富“加速度”,也奏響了悅耳動聽的山村“變奏曲”。
隨著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從江縣境內貧困山村紛紛結合自身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產業脫貧。
在加勉鄉南燒村,沿著通組路下行至山谷,映入眼簾的是兩個籃球場大小的灰色鴨棚,旁邊清澈的污留河上筑起了一米多深的堤壩,密密麻麻的鴨子在水中嬉戲。
貴州省公路局利用南燒村污留河畔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本地源源不斷的綠色農作物供應鏈,帶領村民發展起了生態鴨養殖業,摸索出產業扶貧的新路子。
除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農業產業以外,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苗族刺繡傳統文化品牌,也是產業扶貧的另一種模式。
在加榜鄉從開村民族刺繡坊里,繡娘們一只手托住繡盤,一只手緊捏繡針,在繡布上刺出了各種精美的剪紙繡。
從開村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從傳統的苗族刺繡工藝中尋找脫貧致富的“發力點”。全村30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加入了刺繡專業合作社,承接外來訂單,按照客戶要求個性化生產精美的剪紙繡產品。

繡娘正在制作剪紙繡
僅2020年,從開村刺繡合作社就承接了2批訂單,其中1批訂單數量達1500余件,憑借刺繡產業,全村30位繡娘,人均增收近千元。繡娘依靠飛針走線的“絕活”,不僅繡出了苗族的風情,也繡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從江縣地處月亮山腹地,地勢起伏、山多地少、土地破碎,可利用的耕地面積不到總面積的十分之一。農民靠種植水稻、蔬菜等傳統農作物既不能脫貧,也無法致富。“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成為了從江縣廣大農村面臨的現實困境。
加勉鄉南燒村村民潘金對是一個地道的農民,多年來守著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幾畝梯田度日,由于種植水稻產量不高,潘金對一家三口長期在溫飽線以下掙扎。2017年,在貴州省公路局的幫扶下,潘金對夫妻雙雙來到高速公路服務區當起了保潔員,用人單位管吃管住,夫妻倆每月工資純收入共6000元,幾年下來,潘金對夫婦不但擺脫了貧困,還邁入了南燒村的“高收入”群體。
為進一步提升外出務工人員的職業技能和就業本領,貴州省公路局先后幫扶加勉鄉南燒村41名壯年勞動力參加挖掘機操作培訓,并為其安排相應的就業崗位,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戶”的目標。
如今,從江的勞務輸出合作社規模在壯大,社員收入在不斷提高。有組織的勞務輸出,有效幫助了大批貧困群眾實現就業增收,拓寬了致富門道。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教育扶貧是最有效、最徹底的扶貧形式,一人就業,全家脫貧。”貴州省公路局黨委書記李健說,在定點幫扶加勉鄉南燒村的整個過程中,始終要把教育扶貧放在重要位置。
自幫扶以來,貴州省公路局已將南燒村20多名初中畢業生送入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精準扶貧從江班就讀,南燒村的貧困學子已讀完汽車維修、土木橋梁等中職專業課程,并順利實現了就業。

南燒村村民潘友英展示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入學通知書(攝影:曹時紅)
“改變南燒村貧困面貌的希望就在這些孩子身上了。”南燒村駐村第一書記夏忠禮說,在幫扶單位的大力資助和補助政策下,如今南燒村已有8名學子考上了大學,知識改變命運的故事正在他們身上上演。
不僅要“扶貧”,更要“扶智”。在加勉鄉污規村民族刺繡坊里,筆者看到屋子中間整齊擺放了兩排黃木色桌椅,安坐在椅子上的七八個繡娘正在專心刺繡,四周墻壁上掛滿了琳瑯滿目的書法字畫作品,正對門的一側,約2米高的書架上堆滿了不同類別的書籍。
據駐村干部介紹,加勉鄉污規村在建設刺繡坊時就將書屋一并設計在內,“繡坊”“書屋”同在一個屋檐下,媽媽當起了“美繡娘”,孩子成為了“讀書郎”。
污規村尊師重教的鄉風非常濃厚。村里的大學生自發捐資設立了助學基金,幫助家庭困難學生入學,脫貧攻堅指揮所和當地鄉政府也捐資充實助學基金。從北方民族大學畢業后,留在北京供職于一家軟件設計公司的龍金林告訴筆者:“如果沒有幫扶單位的無私幫助,就不會有我今天的成就。”截至目前,污規村已有23名大學生通過幫扶單位的資助順利完成了學業。
貴州省公路局的創新舉措,通過各種方式打通教育扶貧“最后一公里”,全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