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以江蘇省農村公路“一縣一品牌、一區一特色”創建活動及品牌提升工作為例,系統分析新形勢下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舉措,并以具體市、縣(市、區)為例,介紹“農村公路+”融合發展模式,及其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農民群眾生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在此基礎上,分析“十四五”期間農村公路面臨的新形勢,提出“1211”的品牌提升思路,進一步鞏固品牌基礎、增強品牌效益、提升品牌形象,打造形成品質優良、成效顯著、群眾信賴、叫響全國的江蘇農村公路品牌。

連云港月牙島農村公路穿越秋天,走向生態。(攝影:馮寶林)
農村公路是服務“三農”的公益性基礎設施,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江蘇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好農村路”重要指示精神,推進農村公路與鄉村產業、生態、文化等深度融合發展,建設更通達、更安全、更舒暢、更美麗的農村公路,助推江蘇鄉村全面振興。截至2020年底,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4.28萬公里,路網密度達139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二級及以上公路占比達18.9%,通達水平、技術等級全國領先。江蘇在全國率先實現行政村雙車道四級公路全通達,鎮村公交開通率基本實現全覆蓋,行政村快遞服務通達率在全國率先達到100%。海門等9個縣(市、區)被評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全省82個涉農縣(市、區)打造形成了縣域農村公路品牌。
路徑選擇上,堅持高位推動。構建由縣級政府主導、行業推動,以及企業、媒體、公眾等多方參與的“一縣一品牌、一區一特色”創建工作機制。組織召開農路品牌建設推進會、編制印發特色橋梁圖例、舉辦農村公路創意設計大賽、編制品牌創建設計導則,強化工作動員與指導。組織開展“我家門口那條路”江蘇展示周活動,以及攝影展、征文和兒童繪畫活動,描繪“我心中的農村公路”,營造“四好農村路”建設的濃厚氛圍。2019年底,江蘇全省82個涉農縣(市、區)全面完成縣域農村公路品牌創建,將品牌創建作為“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的重要內容,72個縣(市、區)被省政府授予“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榮譽稱號。
載體創新上,堅持融合發展。實施“農村公路+產業”“農村公路+生態”“農村公路+文化”模式,強化規劃引領作用,把農村公路修到農副產品園區,把貨車開到田間地頭,把新鮮的水果蔬菜運輸到城市,送到百姓餐桌上。把農村公路嵌入旅游風景區,使公路融入自然風光,形成旅游風景道,讓游客暢行在山水田園鄉村間。將地域文化、人文歷史鑲在農村公路上,讓過往乘客在途中就能感受到濃郁的地方文化氣息、風土人情。推進農村公路與產業融合發展,因地制宜建設資源路、旅游路、產業路,推動農村公路與產業項目同步建設、合力管護、互利共贏。南通市大力發展“農村公路+產業”,帶動了地方經濟和人均純收入增長,近年來全市年均增長約6%。2019年南通各區縣農村人均年收入均突破2萬元,農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與日俱增。鹽都區大力發展“農村公路+物流”,鹽都區現代物流園區已引建項目38個,園區注冊企業約600家,該園區實現銷售收入70億元,稅收35億元。2019年,全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3.5億人次,同比增長11%;鄉村旅游總收入達1190億元,同比增長約14%。

道路維修改造后的縣道306線由原先的病害路變成了平坦美觀的致富路,人們晨曦而作、星辰而歸。
品質提升上,堅持安全至上。在實現農村公路“村村通”的基礎上升級改造,將單車道拓寬至雙車道,將等級公路通到特色田園鄉村和規劃發展村莊,基本實現縣到鄉通二級以上、鄉到鄉通三級以上、鄉到村通雙車道四級公路。打造了一批以茅山旅游大道為代表的農村公路“品質工程”項目。溧陽1號公路瓦屋山線獲2019年度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金壇“綠野仙蹤”路段獲全國“最有詩意的路”第一名;連云港“大桅尖路”榮獲“2019全國美麗鄉村路”。組織開展農村地區“平安放心路”創建,全面開展農村公路橋梁限載標志設置完善、農村道路臨水路段等安全隱患專項排查整治工作。全面完成全省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程三年行動計劃,改造危橋8500余座,建成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2.1萬公里和農村公路平交路口“千燈萬帶”示范工程約400個,有效降低農村公路安全事故發生率,提升道路通行品質,讓百姓出行更安全、更舒暢。
優化服務上,堅持人民滿意。在全國首創鎮村公交發展模式,鎮村公交通進城,開到村。農村居民,特別是留守兒童上學、老人看病出行更便捷,受益人超過1億人次。全省公共交通服務滿意度測評第一,全國政協副主席、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楊傳堂專門批示肯定,希望各地學習借鑒江蘇經驗做法。完成縣鄉村三級農村貨運物流站點布局。宜興、揚中納入全國第一批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創建城市;豐縣、如皋2個農村物流服務品牌入選全國首批農村物流服務品牌名單。2019年沭陽農村電商交易額達到33億元,快遞包裹數量突破1.4億件,助推人均GDP達到4.8萬元。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四好農村路”建設給農村帶來的人氣、財氣。

興化長安北路
“十四五”時期,是江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深入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篇章的關鍵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以農路特色品牌為抓手提升農村公路的供給能力和效益,把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提升農村公路本質安全、建設品質和普遍服務能力,讓交通運輸發展成果更好地普惠于民。落實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構建城鄉聯通的交通網絡,形成多元融合的發展格局,保障商品和要素在城鄉雙向流通,激發更強的內循環動力和活力。高質量建設交通強國試點省要求切實打造交通服務鄉村振興樣板,按照《交通強國江蘇方案》要求,重點建立“農村公路+”發展模式。高標準推進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成體系完備、運轉高效的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機制。美麗江蘇建設要求必須切實推動農村公路可持續發展,處理好農村公路建設新增用地與生態環保的關系,打造“實、安、綠、美、融”的“美麗農村路”。此外,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等,都對農村公路品牌建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江蘇“農村公路+”特色品牌打造成效顯著,但面對“十四五”新發展形勢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對標鄉村振興、交通強國建設和“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要求仍有一定提升空間。為進一步推動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服務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在鞏固和深化“一縣一品牌、一區一特色”創建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品牌基礎、增強品牌效益、提升品牌形象。提出“1211”品牌提升亮點,具體為:“1”即制定一批國內領先、體現江蘇特色、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農村公路技術標準和制度文件;“2”即打造形成20個品質優、效益好、知名度高的農村公路品牌,成為農村交通服務鄉村振興的典型樣板;第二個“1”即打造100條“美麗農村路”樣板路,引領全域“美麗農村路”建設,基本實現鄉鄉都有“美麗農村路”;第三個“1”即打造1個服務平臺,打造形成集“蘇路產業、蘇路文化、蘇路旅游、蘇路美景、蘇路美食、蘇路民居”等于一體的全域“江蘇農村路”融合發展服務平臺,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激活鄉村經濟。
優化完善品牌頂層設計。以促進農村公路與農村經濟社會、生態文明深度融合發展為導向,開展“十四五”農村公路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做好農村公路規劃與國土空間、產業發展、鎮村布局、鄉村旅游、農村客運、物流等規劃的協調,增強江蘇農村公路品牌服務交通強國、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以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等重大工作部署的能力。
提升農村公路服務品質。研究制定農村公路養護技術指南、“美麗農村路”建設導則,科學指導農村公路建設。推進市際、縣際“斷頭路”、規劃發展村莊等級公路通達項目實施,新改建一批通往重要產業、旅游、物流等節點的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項目。積極應用“四新技術”提升農村公路工程質量和耐久性。實施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提升行動,推廣使用主動發光標志、道路交叉口智能管控系統等,打造一批“平安放心路”樣板路。持續提升農村客貨運輸服務品質,堅持“資源共享、多站合一”,推進鄉鎮綜合服務站建設。鼓勵定班定線與電話、網絡預約、定制公交等需求響應式經營模式相結合。鼓勵農村物流模式創新,加強與郵政、商貿、供銷等部門合作,因地制宜打造“交郵融合”服務品牌。
打造數字化智能化農路。以數據為基礎,加快建成“精度高、能共享、易維護、可擴展”的全省農村公路電子地圖;以“建、管、養、運”為核心,建立規范、高效、安全、穩定、融合的農村公路服務管理系統,進一步完善建設、養護、管理、安防、運營等功能;以“服務公眾”為導向,推進農村公路電子地圖與導航地圖供應商對接整合,實現精準導航到村組、公眾出行服務“一鍵按”。
促進農村公路發展理念和機制融合。緊密契合區域特色產業、生態旅游、歷史人文等發展需求,加快推動農村公路由“單向推進”向“融合發展”轉變。發揮好政府部門的組織、引導、推動作用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健全農村公路融合發展機制,創新品牌建設模式,提高多元化主體共同推動農村公路品牌提升的積極性。

盱眙農村公路穿過特色田園經濟區
深化“農村公路+”品牌發展模式。借鑒“溧陽1號公路”、如皋“客貨郵商融合發展”、浦口“農村公路+綠色技術”、蘇州環太湖文化公路等發展經驗,深化農村公路“+旅游、+產業、+生態、+文化、+體育”等融合發展模式。按照“實、安、綠、美、融”創建要求,打造100條“美麗農村路”樣板路,引領全域“美麗農村路”建設。
打造“江蘇農路”融合發展服務平臺。重點打造集“蘇路產業、蘇路文化、蘇路旅游、蘇路美景、蘇路美食、蘇路民居”等于一體的全域“江蘇農路”系列主題旅游生活精品線路,開發“江蘇農路”融合發展服務平臺,做好旅游精品線路導游、導覽、導購系統設計,為出行者提供定位與導航、自動語音講解、虛擬體驗、實時路況查詢、互動交流等服務。同時,將重要產業節點、農產品銷售區等錄入平臺,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激活鄉村經濟。
規范品牌要素應用。各地根據實際編制農村公路品牌要素應用規范手冊,進一步規范農村公路品牌名稱、品牌標識、品牌宣傳口號等品牌要素在路域設施、公交設施、服務設施及其他場景的應用,注重與沿線自然風光的充分融合,提升美觀性和藝術性。
加強品牌宣傳推介。整合文化旅游、農業農村、住房建設、生態環境、宣傳、體育、廣播電視等部門和有關企業的宣傳資源和渠道,形成政府、行業、媒體、公眾等共同參與的品牌宣傳推介機制,利用微博、微信、微視頻等新媒體和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傳統媒體,全方位宣傳推介農路品牌及成效。開展“四季最美農路”評選活動,形成四季最美農路畫冊,展示江蘇春夏秋冬“四季農路”之美,提升江蘇農村公路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打造江蘇農村公路品牌集群。各地市根據轄縣(市、區)農村公路品牌編制“農村公路+產業、+生態、+文化”等典型案例,打造形成市級農村公路品牌集群。開展全省農村公路品牌典型案例評選,打造形成20個品質優、效益好、知名度高的農村公路品牌。
從路徑選擇、載體創新、品質提升和優化服務等方面系統分析江蘇省農村公路品牌創建做法及成效,總結形成江蘇農村公路發展經驗。結合“十四五”期間農村公路面臨的新形勢,分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交通強國建設新使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要求及美麗江蘇建設新愿景等對農村公路及特色品牌創建的要求,并據此提出“1211”的品牌提升思路,在鞏固和深化“一縣一品牌、一區一特色”創建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品牌基礎、增強品牌效益、提升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