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人類發展史也是一部交通發展史。從車馬駝鈴的古代文明到海陸空多樣化出行的現代文明,交通的進步很大程度體現了社會的進步。我國交通歷史悠久,遺留了豐富的古代交通資源,其中古道是一類限定了具體功能的線性遺產廊道,其通行、運輸和郵驛功能與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及文化活動密切相關。當前,旅游公路建設存在重人工輕自然、重交通輕拓展、重實體輕文化、重表面輕內涵等現象。作為“古代旅游公路”,古道是交旅融合背景下的交通資源、旅游資源,也是文化資源,應充分挖掘、保護并利用古道資源,令其再度煥新顏、盡其用,并彌補當下旅游公路開發建設中的不足。陜西秦巴山區中深藏多條古道,在規劃保護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何在交旅融合環境下挖掘利用好古道資源值得行業深思。
秦嶺山地、漢江河谷盆地和大巴山山地共同構成了秦巴山區,是我國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間的天然阻隔。追溯歷史,由秦入蜀沿途山高谷深、水流湍急,通行十分困難。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憑借智慧和勇氣,通過鑿山修道的方式翻越重山疊嶂達到漢中、蜀地。那些古道在王莽敗亡、蜀地割據,以及諸葛亮數次伐魏等重大歷史事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如今秦巴山區豐富的古道資源。目前,陜西境內秦巴山區的古道有9條,其中穿越秦嶺的有6條,穿越米倉山、大巴山的有3條。秦巴山區河谷中的多條公路及鐵路與古道存在一定程度的承襲,基本位于同一走廊,有的甚至直接在古道的基礎上擴建。

秦巴山區陜西境內的古道概況

褒斜道

褒河石門
一些古道的具體線路途徑、走向及長度多是基于古代交通史料描述和記載,實地勘察、現場調查、線路考證等工作嚴重不足,例如庫谷道、武關道、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的長度有待考察確定。與其他地區相比,秦巴山區因較為偏僻、人口相對較少,尚存一些古道本體及相關遺存,但隨著可以提供有效信息的老人們逐漸離世,古道調查和研究工作愈發困難。因此,古道遺產的普查登記和現狀調查等工作應盡快被提上日程。
目前,部分古道本體遺跡遺址因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而得到保護,但受限于文保部門人力、財力不足等原因,仍有多數遺址遺存荒廢野外,未納入歷史文化保護工作范疇,久而久之將會難覓其蹤。另一方面,一些工程建設活動對古道資源保護重視程度不夠,如褒斜道的石門棧道、將軍鋪等古跡被1975年修建的水庫蓄水淹沒,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庫谷道、金牛道陜西段、米倉道陜西段、荔枝道陜西段目前發現的遺存較少,仍需推進考證挖掘工作。此外,除了在遺址處樹立標志說明牌外,古道開發的后續工作未曾真正展開,且因為缺乏有序規劃,歷史文化功能和社會價值也無從體現。
古道類線性交通遺產線長面廣,涉及行政區域多,造成了資源空間被分割、孤立化及破碎化,斷裂式管理、各自為政式開發等問題給古道資源的開發利用造成了困擾,四川蜀道申遺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四川曾把其省境內的蜀道單獨申報世界遺產,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和協作配合,并未成功。一方面,蜀道是個大概念,它不僅是四川境內的古道,也泛指從陜西關中進入四川若干條古道的總稱,蜀道跨越四川、陜西、甘肅三省的多個市縣,各地沒有聯合協作整體申報。另一方面,文化遺產不僅要有突出的科學、美學或歷史文化價值,且必須保存“原作”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就蜀道資源而言,陜西有7條、甘肅有3條、四川有4條,顯然四川只將其境內的4條古道、68處遺產點單獨申遺是不完整的。缺失了擁有眾多蜀道遺跡的陜西和甘肅區域,蜀道的完整性嚴重缺失,其歷史文化價值也將大打折扣。因此,古道資源的開發利用要緊密結合其空間分布特點,通過多方多地合作,構建分工明確、多方參與的保護管理開發體系。

國道108線佛坪秦嶺路段(金牛道)

省道211線南鄭臺子上路段(米倉道)
古道資源不僅局限于具體的古道遺跡,還包括整個走廊帶內的相關遺存。因此,對秦巴山區的古道而言,其文化遺產資源的構成不僅包括古路面、古橋、古渡口、古驛站等核心交通設施的道路遺存,還包括位于古道沿線或鄰近地區的古村落、古城鎮、摩崖石刻等其他歷史遺存及文化自然景觀等內容。此外,古道線性文化遺產是指在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形或帶狀區域內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族群。因此,除物質文化遺產外,還應重視對走廊帶內的鄉村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然而,目前除古道沿線主體外,其他相關物質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資源調查挖掘工作仍處于缺失狀態。
在文旅融合、交旅融合新業態下,古道保護工作終要落實于開發和利用,從而實現交通遺產資源的經濟、教育和社會價值。
對于古道的調查、挖掘,最終需要落實于保護、管理和利用。原真性是實施遺產保護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因此文物部門、旅游部門和交通部門應聯合管理,在保護現有古道遺址遺存原真性的基礎上,繼續挖掘尚未發現的遺產資源,對一些完全損毀消失但歷史馳名的古棧道、古驛站及古橋梁開展原址“建舊如舊”地復建,打造一批富有古代交通設施特色的旅游景點。
從文化遺產走廊的視野入手,重視線性交通遺產資源的整體保護,挖掘整個走廊帶內的遺產資源。一方面,在挖掘具體的道路遺跡的同時,挖掘古道沿線或鄰近地區的古墓葬、古寺廟、古代軍事防御工事等其他文化遺存資源。另一方面,深挖古道資源所蘊藏的歷史故事、文化典故等精神遺產,分析古道與文化交流、商貿往來、人口遷徙、軍事戰爭、宗教傳播等多方面的復合關系。此外,重視古道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挖掘,將非物質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深度融合。秦巴山區有著豐富的秦巴地域文化、歷史文化、宗教文化、隱逸文化和傳統鄉村文化等各類文化資源,在古道沿線一些相對閉塞的鄉村地區,仍保留著能夠代表本地域的一些民俗、技藝、戲曲、歌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如紫陽民歌、漢中民歌、鎮巴民歌、洋縣杖頭木偶戲、洋縣懸臺社火、洋縣架花焰火技藝等,應圍繞古道文化廊道,挖掘沿線豐富的各類非物質文化資源,打造旅游文化長廊。
盡快使古道成為世界文化或自然遺產是古道保護的最佳路徑。申遺本質上是價值認定,蜀道三省聯合申遺對陜甘川各方都有利好,具有“1+1+1>3”的效果。因此,三省在古道發展方面,不應是競爭關系,而應借鑒京杭大運河、絲路之路申遺時的沿線聯合抱團思路,建立跨省域的古道遺產保護、申遺工作模式,制定聯合申遺實施方案,盡快實現成功申遺。
當前,我國旅游消費領域中的個性化消費快速增長,個性化游客、特殊旅游主體也會隨之增多。陜西作為旅游大省,截至2018年底,一年中接待游客6.3億人次,旅游總收入5995億元。在旅游主體中,不乏大量的傳統文化愛好者、古詩詞愛好者、歷史愛好者、文學愛好者、古代戰爭軍事迷、古道愛好者、徒步驢友、尋幽探險者等群體,而這些個性化游客對古道該類線性交通文化資源充滿興趣。因此,將地域性強的線性交通文化遺產資源利用好,通過其獨特的歷史故事、特色文化吸引各類特色游客群體,可以促進古道旅游資源獲得更好的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