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清
學生中流行著“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的段子,雖說是戲謔之語,但其中多多少少反映出學生對文言文的懼怕心理。學生懼怕文言文,無非是因為文言文年代久遠,艱澀難懂,遠離生活,乏味無趣。要想改變學生這種懼怕心理,就要對癥下藥,改變“滿堂灌”的課堂模式,在文言文課堂上創設情境,對接生活,讓枯燥難懂的文言文變得易懂、可親、可感。
一、聯系生活再現情境
文言文雖然年代久遠,但其記載的文化現象與現代生活保留下來的習俗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聯系的。所以教師講授文言文的時候,要關注其中能體現中國文化的內容,并與社會生活聯系在一起,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
例如:在講授《鴻門宴》時,會講到宴會上的座位安排,“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教師可以運用圖畫把這個宴會當時的情況展現出來,情境營造了,但學生未能入“境”。教師可以先展示幾張現實生活中宴會的圖片,讓學生明白,在現實生活中,宴會的座位安排有其含義。然后再介紹,傳統的宴會規則是長幼之間相對,長者東向,幼者西向;賓主之間相對,賓客東向,主人西向;宴會四面,以東向為最尊,南、北、西依次遞減。在聯系社會后,學生再代入情境,看到劉邦年紀比項羽大,而且為客人,卻被項羽安排北向坐,就會覺得項羽欺人太甚。項羽自矜功伐、目中無人的性格特點就會在情境中放大。這樣的課堂既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又讓學生感覺到文言文在現代社會存在的意義。
二、以任務虛擬生活情境
例如:在《燭之武退秦師》這一課中,燭之武以“利”使秦師退卻,一般得到好評,但是呂祖謙卻提出了不同意見:“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教師可以就這個爭議點,設置一個虛擬現實生活的情境,如果你是《鄭國日報》的記者,你看到燭之武以“利”退秦師背后隱藏的危機,你會在燭之武勝利歸來時的新聞發布會上,對燭之武提怎樣的問題?通過任務指令讓學生進入虛擬的生活情境,他就會感到身臨其境,要作出抉擇,面臨的壓力是很大的。如何指出危機又要兼顧國民興奮的情緒呢?這真是考查一個學生說話的藝術。以任務虛擬生活情境,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就得到訓練,而且學習也有一定的趣味性。
三、以生活活動創設情境
例如:教師可以挑選《荊軻刺秦王》中“顧笑武陽”這一情節設計角色扮演活動。教師先確定教學目標是把握荊軻的人物形象,然后鼓勵學生選擇角色(荊軻、武陽、秦王、群臣),根據自己扮演的角色研讀原文的相關內容,把原文沒有的細節內容通過想象補充完整,用劇本固定下來;排練時,引導學生揣摩角色的表情、語氣、動作,盡量貼近原型;表演結束后,可以布置一個關于人物形象分析的作業。這樣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全程參與,寓教于樂,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文言文的教學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只要教師肯在課堂上創設情境,對接生活,那么文言文的課堂也會呈現更多的形象性、參與性、探究性。情境的多樣化,讓文言文教學脫離了灌輸式教學的沉悶,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獲得成功的體驗,不但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而且還能在情感體驗上獲得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