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晴
古詩詞閱讀教學能促進學生知識的積累、心靈的凈化、審美素養的提升。但在當前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一味強調背誦,而忽視了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感悟,導致學生失去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師重解讀、輕意境,雖然通過細致的分析與詳細的解讀讓學生理解其意,卻破壞了詩詞的意境,導致學生無法真切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情感。
一、誦讀詩詞,促進認知
古詩詞具有韻律之美、意境之美,是意與情的融合。詩人借外界事物表達內心的情感,將客觀物質與精神世界相融,借助詩詞的語言表達出來。教師要引領學生誦讀詩詞,能讀來朗朗上口,表達自己獨特的感悟。學生通過誦讀,可以理解文本特點,形成條理化的形象,并以抑揚頓挫的聲音、高低變化的語調表達意境。如在學習《觀滄海》一文時,教者引導學生讀出節奏,了解古詩的節奏是按音節劃分的,用“××/××”的節奏劃分四言句,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學生通過誦讀理解詩意,發揮自己的想象,說說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學生通過誦讀、想象,感受詩人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又如在讀《十五從軍征》一詩時,教者要引領學生讀出節奏,要讀得舒緩,體悟詩歌中的韻律美。
二、背景滲透,促進感知
在傳統的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時代背景的解讀,導致學生對作者與詩詞的年代有隔閡之感。教師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創作心境,才能融入詩詞之中,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刻內涵。如在學習《過零丁洋》一詩時,教者向學生介紹文章的創作背景,元軍統帥張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南宋抗元將領張世杰而作。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起一經”“四周星”等背景知識,為后面的詩句鑒賞做好知識準備。又如在學習《春望》一詩時,教者向學生介紹杜甫看到長安淪陷、家園破碎,不禁產生憂慮國家、感時懷人之情。學生只有理解背景知識,才能體會詩詞的意境。
三、品味語言,理解內涵
在閱讀古詩詞時,教師要理解詩詞的意象,獲得語言的積累。教師要從煉字、修辭等方面品味文本語言,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蘊。如在學習《山坡羊·潼頭懷古》時,教者帶領學生品味詩歌之美,從“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中的“聚”感受靜態的山動態化,既有峰巒之多,也表現出峰巒向潼關聚集的動態;由“怒”字體會動態的水人格化,寫黃河之水奔騰咆哮,有著濃烈的情感。寫出了景物之美,有仰視所見,化靜為動,寫出山的高大險峻;有俯視所見,從聽覺寫出黃河水的咆哮。從“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中的“望”字感受到懷古之思。通過詩詞語言的細細品味,能讓學生對古詩詞內容形成一個正確的感知。
四、理解情感,洞悉體味
詩人在創作古詩詞時,將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洞悉其中的情感內涵,可以促進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與作者產生思的共振、情的共鳴,從而形成人生感悟。如在學習《春望》一詩時,教者讓學生讀課題,說一說:從題目中可以看到這首詩寫的是什么?詩人的情感是怎樣的?教者讓學生讀古詩,說一說:詩歌描寫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狀況?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悟?為了增進學生的體驗,教者讓學生將自己想象成導演,根據這首詩的內容拍電視劇,說一說:你準備拍哪些鏡頭?學生根據詩的內容,會選擇拍攝國都淪陷、城池殘破的景象,為后面詩句情感的表達作鋪墊。教師要將學生置于特定的環境中,分析他們的情感,與詩句共情,這樣才能引導他們體會作者寫作的精妙。
總而言之,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言簡而義豐,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與較高的審美價值,教師要引領學生誦讀、感悟、鑒賞古詩詞,品味文本的語言、體味詩句的情感,從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