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庭佐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融情于文,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促進學生情感的體驗、品德的熏陶、人格的完善。教師要借助情境的創設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在創造性閱讀中獲得知識的積累、語用能力的提升、心智的全面發展。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學生滿足于淺層的閱讀,忽略了自身的閱讀體驗,讓閱讀流于形式。部分學生迷戀 于華麗的辭藻、曲折的情節,不追求深刻的內涵、深刻的體驗,難以品味文字背后的美。教師要引領學生去體驗文本中蘊含的自然美、人性美、社會美,增進自己的審美體驗,促進他們對文本的深度理解。
一、搭建激活情感體驗的支架
語文教學要貼近學生的認知基礎與學習經驗,教師要為學生搭建情感的支架,為學生提出遞進性的問題,增進學生的理解體驗。教師可以運用影視資料傳遞情感,引導學生與文本產生共振,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獲得獨到的情感體驗。如在學習《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課內容時,教者播放新中國成立70年國慶閱兵的視頻,讓學生感受閱兵儀式的壯觀威武、氣勢恢宏,讓他們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感到驕傲自豪,不忘中華民族曾經遭受的苦難,不忘奮斗路上經歷的艱難困苦。教師以國慶閱兵式的視頻導入,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獲得心靈的震撼。學生只有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產生真切的體驗,才能形成審美的能力。教師要運用多種方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他們的生活感悟。
二、形成生成情感體驗的方法
教師要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本,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文本中,誦讀吟詠,感受優美的語言、品味作品的韻味,從而做到入情入境。學生通過朗讀,能促進自身的理解、感受,情感得到升華。如在學習《海燕》一文時,教者融情于文,以飽滿的情緒、奔放的情感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海燕搏擊風浪的壯美。教師要讀出詩歌的情感變化,由對暴風雨的渴望到歡樂的情懷、必勝的信念、熱情的呼喚,展示海燕對暴風雨之后的太陽、黑暗之后的光明的渴望。
教師要創設情境,經歷文本角色的語言、心理活動,與他們同悲同喜,感受到文本語言的親切,從而引發共鳴。學生只有置身于情境之中,主動地體味文本之情,并從中獲得領悟,才能達到情境共融的效果。學生可以扮演文本人物的角色,與文本中的人物進行對話,從而將客觀世界轉化為自己的主觀感受。學生融入其中,去推測、想象,能活靈活現地演出人物的神態、動作,能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也升華了自己的思想認識,獲得真切的體驗。
三、開展促進情感體驗的活動
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很多教師片面追求課堂熱鬧氣氛,將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道德與法治課,這有違于實踐活動的初衷。教師要融入多樣的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感知,提升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如在學習《歲月如歌——我們的初中生活》一課內容時,教者播放《相逢是首歌》,呈現三年來各種活動留下的照片,打開學生的記憶之門,讓他們重溫三年來的點滴生活。教者引導學生小組分享自己覺得有意義的往事。學生通過講述,重溫初中生活的歡樂與美好,營造依依惜別的氛圍,能增進同學之間的情誼。教者引導學生一起來創編“班史”,并為學生提供《花樣年華——我們的初中生活》《青春韶華最動人》《難忘剪影》《相逢是首歌》等模板,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集思廣益,征集班史命名及內容創意,大家分工協作。由班史編委會確定最優方案,制定目標任務規劃,由信息資料組收集各類活動資料、學生的電子稿作品;由文字撰寫組記錄三年重要事件,由設計制作組確定內容,配上圖片。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樣的手段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拓展學生的認知視野,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