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
岐伯是我國遠古時代最著名的醫家,精于醫術脈理,他常與黃帝一起研討醫學問題,《黃帝內經》多數內容即以他與黃帝答問的體裁寫成,成為醫書之祖。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岐伯對黃帝咨詢上古之人為何皆度百歲,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原因時,回答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可度百歲,不善養生者半百而衰,可謂養生的精髓。
法于陰陽
法于陰陽是“天人合一”的養生觀,要順應自然界陰陽變化的規律來調節人體陰陽,才能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四季養生的基本原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并指出應根據季節變化來采取不同的養生方法: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收斂神氣,使秋氣平,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溫,無泄皮膚,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此四季陰陽養生方法是極科學的。
春夏正是陽氣上升,萬物繁茂時節,應早些起床,到林木蔥蘢、空氣清新的郊外散步、舞劍、打拳,進行動作輕柔舒緩的鍛煉,以調節神志、舒筋活絡,可滋陰助陽氣生發。秋冬之時陽氣漸收,萬物趨于收藏狀態,要注意“養藏”,防寒保暖,有益于護陽養陰。在一日晝夜12個時辰之中,也有四時陰陽變化,《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說:“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人體之陰陽與此相應,養生應根據一日之中的“春、夏、秋、冬”和12個時辰來進行。子、丑、寅、卯、辰、巳6個時辰屬陽,養生要注意攝取陽氣。午、未、申、酉、戌、亥6個時辰屬陰,要注重養護陰氣。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狀況,與一天中的陰陽變化非常吻合,這可能是上古之人健康長壽的原因之一。
和于術數
術數,指古人的一些養生之術,諸如導引、按蹺、呼吸、吐納等。“和”的原則,既不能太過,也不要不及,以適度為宜。在具體運用時,要根據自身的體質狀況,因人、因時、因地選擇適當的方法。采取每種方法鍛煉時,都需按其技術要領和要求來進行鍛煉,做到動靜和諧、靜以養神、動以強身,才能和陰陽、調氣血、悅情志,達到“修身養性”之目的,心身康泰。
食飲有節
食飲有節是指飲食要有節制,不能暴飲暴食,不能過饑過飽,以免損傷脾胃。人體賴以生存的營養物質,來源于飲食,而營養物質的化,主要依賴脾胃的運化和轉輸,脾胃康健,正氣內充,病邪自然不能侵犯人體。岐伯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中心意思是飲食營養要全面,飲食結構應合理,營養不足或是營養過甚,都會損傷人的正氣。
《靈樞·五味篇》指出:食物中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腎。如“多食鹽,則脈凝泣變色;多食苦,則皮枯而毛衰……”過于偏嗜某一味食物,易造成營養失調,危害健康。因此,每餐進食一定要適度,飲食宜清淡,做到“三少一多”,即少脂、少鹽、少糖,多素,對防范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癌癥等,大有裨益。
起居有常
是指起居要“法于陰陽”,保持正常有規律的作息時間,與自然界陰陽消長變化規律相一致,白天勞作,夜晚休息,利于體內陰陽和諧平衡。有的人沉迷網絡,或通宵打麻將、娛樂等,久而久之,會導致陰陽失衡,氣血紊亂,滋生百病。
不妄作勞
即不要違背常規去勞作,包括勞力、勞心、房勞等方面。《素問·宣明五色》云:“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可見過勞,危害甚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勞逸結合,牢記“適度”二字,方能保持精、氣、神的旺盛,卻病強身。
形與神俱
形與神相依相存,密不可分,而養神尤為重要。《黃帝內經》有養神16字箴言:“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只要能做到淡泊清靜,心無雜念,可保精氣和神氣守持于內,體內正氣調和,氣血通暢,抵御病邪侵襲,身心康健,從而達到岐伯說的“形與神俱”,頤壽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