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



2020年最火的一個專業是什么?相信考肯定是其中之一。2020年的高考,湖南留守女孩以676分的高分報考了北京大學的考古業,十幾個省份的考古圉聯動,給她送去了祝福。一直以來,考古都是一個“冷門”專業,文物和我們的生活也很遙遠。如今,文物有了其他“打開方式”。
“互聯網十”讓文物動起來
文物能動起來?很多人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不過,有了“互聯網+”,這件事就成為可能。不久前,“互聯網+中華文明”數字體驗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展。展覽以“互聯網+”的交互性與跨越性特征為基礎,讓大家以多元開放的體驗方式進入文物的超時空世界,用文物和歷史連接中華文明的當下與未來。
臺上有兩個兵馬俑雕塑,在光影下,它們帶我們走進了秦統一中國的歷史。隨著光影的不斷變換,背后的場景也不斷變化著。千軍萬馬的氣勢,讓我們見證了“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英姿!正是這樣一支強悍的軍隊,讓秦國最終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進程。
《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其中的曲水流觴一直是古人的風雅之事。如今,我們也可以體驗一下。光影制造出觴(酒杯)在水中流的效果,當我們“拿”起其中一個酒杯,對應的位置就會出現一句古詩。在這樣的環境下,是不是感覺自己也可以“斗酒詩百篇”了呢?高山流水不僅是中國的音樂文化,也是中國的知音文化。當我們來到古琴前,“輕撫琴弦”,悠揚的古琴聲就會響起。眼前,瀑布飛濺,群鳥高飛,聲光影的結合,帶我們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在這里,我們還能看到舞動的素紗禪衣、飛天的優美舞姿、輕輕掀起轎簾的萬工轎……一件件文物,因為“互聯網+”,穿越時空來到我們面前,展現著它們獨特的魅力。
動漫讓文物更可親
1933年1月,山海關淪陷,故宮博物院決定將文物遷至上海。2月5日夜,故宮博物院第一批南遷文物從神武門出發,開始了南遷的旅程。此后,13000多箱文物先后輾轉上海、南京,經過西南多地,再返回南京。最后,這些文物有些到了臺灣,有些留在了南京,但絕大多數文物都于1951年陸續回到故宮。而且,這些文物在運輸過程中,沒有損壞、丟失一件。
2018年,故宮博物院與騰訊NI創新大賽獲獎青年團隊合作,共同打造了故宮國寶南遷和西遷的主題漫畫一一《故宮回聲》。當我們觀看這部漫畫作品時,仿佛看到了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一批文物工作者,為了中國文脈與文明的傳承,付出的努力與艱辛。通過動漫的形式,文物走向了大眾,我們也可以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感受國寶的魅力。
盲盒讓文物“潮”起來
有數據顯示,在2020年的十大商品中,盲盒的搜索量達到了3億次。這一年,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文創產品,把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相結合,讓大家體會到考古的樂趣。
大家還記得我們在往期的《學與玩》雜志中,曾經跟妙趣俱樂部博物館小分隊的隊員們一起考古嗎?這次,我們可以親自動手,用手中的“洛陽鏟”把土里的青銅器、元寶、銀牌等“微縮文物”挖出來,想想就很興奮吧?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國家的金色名片。如今,文物正在以各種喜聞樂見的方式進入我們的視野。揭開文物的神秘面紗,我們會發現,它們離我們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