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錦繡
在知乎上,“什么時候,你感覺到醫生真的很冷漠?”這個問題有1000多萬瀏覽量,2000多個回答者中病人居多,講著他們感覺不被醫生重視的故事。
對此,心理學家想來打圓場:別急著指責醫生,這些表現,是為了更好地救治病人。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研究,他們邀請了有豐富針灸經驗的中醫醫生和沒有相關經驗的人來參加實驗,同時掃描他們的大腦。在實驗中,心理學家給這些人看了幾張圖,圖中的人的嘴巴、腳、手正在被針尖扎,或被棉簽觸碰。
看到別人被針扎,或者看到別人痛苦、流淚,我們自己往往也覺得不舒服,跟著痛苦。在生活中,情緒仿佛會“傳染”,而這種“情緒傳染”就是情緒共情——被他人情緒所誘發的情緒喚醒。
而人在感覺到痛,或想象到痛時,大腦中的前島和前扣帶回皮層就會活躍,這里是主管處理痛苦的區域。當普通人看到圖片中的人被針尖扎時,會不自覺地想象出痛,于是相關的腦區就會被顯著激活。
但對于醫生來說就不一樣了。如果做手術時,醫生因為要對病人下刀而頻頻自己感受到痛苦,這顯然會影響醫生手術的效率,所以做手術的醫生必須有一種調節機制,以防止這種被自動激活的痛苦,損害他們幫助別人的能力。在這個研究中,當醫生們看到這些圖片時,管理痛苦的腦區并沒有激活,他們在問卷中報告出感受到的主觀痛苦,不愉悅程度也比普通人更低。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真的“冷酷無情”。比起普通人,醫生們主管記憶、情緒調節和理解他人有關的腦區變得更活躍了。這可能意味著,醫生正在自己的記憶中檢索與治療相關的信息,并從自己的經驗中想起自己給病人治療時的情景,而情緒調節、理解他人相關的腦區則有助于調節醫生自己的情緒,進而對當下病人的痛苦進行冷靜合理的理解和評估。
也就是說,在面對疼到齜牙咧嘴的病人時,普通人可能會倒吸一口涼氣,覺得自己也好痛,但醫生確實可能不會感受到那么強的痛苦。然而,這并不耽誤醫生們理解病人的痛苦,畢竟此時他們腦中“理解他人”的腦區正在活躍,更多地需要推理和弄明白:病人為什么哭?是身體的痛?還是難過、委屈?身體的病痛占到幾分?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當你在病痛中去看醫生時,不要覺得他們的冷靜是“冷漠”,更不要把他們專業的問診理解成不關心你的感受。他們本來也會感同身受,但是多年的學習和工作讓他們學會了調節,更教會了他們快速幫助到你的方法,他們所說的所做的,是能切實幫你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