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劉燦
據湖南省科學技術廳消息,近日科技部批復同意支持湖南建設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下稱“中心”),這是全國農業領域首批啟動建設的3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牽頭,聯合海南大學等單位共同組建,并聚集了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農業大學、湖南大學和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單位協同共建。
中心按照“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用”原則,多方協作,實行“總部、研究中心、區域分中心和試驗站/基地”建設模式。通過跨區域、跨領域、跨學科統籌推進和任務協同,水稻雜種優勢利用技術與農業分子生物技術、鹽堿地改良綜合生態技術等相關領域和產業有機銜接,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技術創新融合,與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雜交水稻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緊密銜接,創新資源開放共享,以及通過金融社會資本、產業資本以及相關領域優秀人才聚集,構建整體高效的管理運行機制。
中心將充分發揮湖南水稻種業創新優勢,聚焦耐鹽堿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關鍵技術、耐鹽堿種質功能基因挖掘及其分子育種技術、耐鹽堿水稻新品種配套應用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建設完善科研條件平臺與研發體系,形成重大關鍵技術源頭供給。
到2030年,培育出適合不同鹽堿地生態區種植的有重大應用價值的水稻新品種10-15個,具有在全國推廣面積達1億畝的產能,畝產達到300公斤以上,并輻射東南亞和非洲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落實“藏糧于技、藏糧于地”戰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提供技術儲備。
我國有15億畝荒蕪的鹽堿地,是重要的后備耕地資源,按照袁隆平院士2020年提出的目標,在10年內,年推廣面積達1億畝,平均畝產300公斤,這樣每年就可增產300億公斤糧食,300億公斤糧食相當于湖南省當前的全年糧食總產量,大概多養活近8000萬人口。湖南獲批建設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無疑將推動這一目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