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偉


當今社會離婚率居高不下,離異家庭越來越多,造成了家庭新的情感關系和親子關系。當母愛缺失,單身父親如何養育幼小的女兒?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近日推出的《女兒,爸爸在》一書,描寫了現役軍人楊泊“計劃內離婚,計劃外帶娃”的艱難經歷。這對鬼馬父女相愛相殺,抒寫了一段感人的情感故事。
直擊社會熱點
本書取材于作家的親身經歷,故事情節和主人公內心的微妙變化都真實而令人信服。
書中反復探討一個問題:陪伴孩子成長是否意味著放棄自己的事業和夢想,甚至放棄自己的幸福?這個話題反映的是當代所有適婚青年以及已婚男女的焦慮。近年來,年輕人的結婚意愿不斷走低,丁克家庭也越來越多。其中不乏對“養娃”成本的畏懼,也不乏對放棄個人幸福的憂慮。
小說主人公楊泊在經歷了孩子生病、失足落水、自己遭遇車禍受傷等一系列打擊后,先后作出“讓姐姐帶娃”“把娃送給朋友”等決定。但是女兒內心的呼喚讓他終于覺醒:女兒要的只是自己的陪伴,這是誰都無法替代的。因此,他最終決定兌現對女兒的承諾:爸爸在!永遠在一起!到這里,我們看到,父女的相依相伴讓彼此的生命有了更多的色彩!
借鑒電影手法
《女兒,爸爸在》一書的作者劉干民擅長講述動人心弦的情感故事。在書中多次借鑒電影手法,刻畫父女相處的細節以及主人公“失去”女兒后的情感波瀾,帶給讀者全新的感受。
書中描述了楊泊在晾衣場上曬被罩,女兒則淘氣地借被罩為道具恣意玩耍的場景。蒙太奇手法和畫外音的運用,很有畫面感,能讓讀者跟隨作家的筆觸沉浸其中,感受父女相處的美好。
作家還善于使用空鏡頭來交代時間和空間,抒發人物的思想情緒,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如書中寫讓大姐帶走女兒,楊泊酒醉后回到宿舍,采用了空鏡頭的手法:打開宿舍,打開燈,鏡頭中出現的是“亮得刺眼的節能燈”,緊接著是“墻角的一輛兒童單車”。這兩個意象頗具象征意義,“刺眼的燈”和“墻角的兒童單車”分別象征著因為女兒的離去自己內心遭受的譴責和無邊的孤獨感。
為人父者讀此書,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總結育娃的經驗得失;為人母者讀此書可以體會父愛的不可缺失,平衡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定位;中小學生讀此書,可以看到中國式父親對兒女的付出,重視親情、學會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