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巖

馬仁典1936年出生于山東省東阿縣,自小聰慧善良,上學后從小學到大學,學習成績在班級里一直名列前茅。1963年7月馬仁典以優異成績從南開大學經濟系畢業。當時解放軍總政治部為加強軍事院校建設,正在全國各重點高校選拔優秀畢業生,準備充實到一線教學崗位,由于各方面條件均出類拔萃,馬仁典經過部隊嚴格審查,進入海軍政治學院做了教員。穿上軍裝、登上三尺講臺后,馬仁典深知責任重大,于是在完成好本職工作的情況下,努力學習,虛心向老同志求教,犧牲一切休息時間為自己充電,很快在同時期參加工作的同事中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從普通教員迅速成長為經濟學教授、研究生導師,并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取得卓越成就。上個世紀90年代初,常年教授《資本論》的他,經過近20年潛心研究,完成了經濟學力作《公本論》,此書由素以嚴謹著稱的“人民出版社”一出版,立即以其重大的理論價值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他也因此成為經濟學界轟動一時的新聞人物……從教的幾十年間,馬仁典不斷攀登科學高峰,可謂成果豐碩、著述連連,先后完成了200多篇、部論著,榮獲全國、全軍、海軍和省市科技成果獎40多項,并被“世界華人協會”授予榮譽博士稱號,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1996年,馬仁典告別繁忙的教學一線退休了。他工作期間曾因公負傷導致右眼失明,并切除了一個腎臟,是一名二等傷殘軍人,按理說退休后應該好好治治病、休息休息,但他決定發揮余熱,投身到關心下一代工作中,他認為:“如果說科學技術是今天的生產力,那么,青少年的素質教育則是明天的生產力!”
正是基于這種深刻認識,馬仁典退休后一頭扎進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當時青少年中流行著一股“追星熱”,很多孩子一味追求歌星和影視明星,有的甚至為了“追星”不惜放棄學習。面對這一情況,馬仁典覺得應該對青少年盲目“追星”現象加以引導。“那從哪兒入手呢?”一連數日他都在苦苦思索著。一天馬仁典在書柜前邊踱步邊思考,無意間看到藏書中一些科學家的傳記,突然眼前一亮:“對呀!我國的科學家們,為祖國,乃至人類的發展、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我何不編寫一本書籍,向青少年們介紹他們的生平,讓這些科學泰斗成為孩子們心中追尋的偶像、‘明星,幫助他們樹立起高尚的人生目標和遠大的發展志向呢”。想到此,馬仁典一陣興奮。
馬仁典是那種認準了的事說干就干的人。他很快行動起來,翻動家中的藏書,到圖書館查閱書籍,一點點搜集資料,一個個選擇成就輝煌的科學家,這些事情對于一位僅有一只好眼,一個腎臟的花甲老人來說并非易事,但馬仁典全然不顧,他借助放大鏡看書,依靠藥物維持腎臟的病情,全身心投入到編撰工作中,夜以繼日的趕寫書稿,最終利用一年時間寫出了《中國現代科學家的人生路》一書,詳盡介紹了71位著名科學家的精彩人生。此書經武漢出版社出版后,很受青少年喜愛,也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許多學校老師和孩子家長稱贊馬仁典:“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有益的精神食糧,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此后,馬仁典又根據自己在高校工作多年積累的知識,編著、撰寫了《新世紀青少年素質教育》等一批與關心教育下一代有關的書籍和文章,這些書籍、文章,飽含深情,洋洋灑灑,累計近700萬字之巨,產生了非常好的社會影響和教育效果。
退休多年來,馬仁典在積極撰寫廣大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書籍、文章,以文字啟迪孩子們的心靈的同時,還邁開雙腳,主動走進中小學校園,給孩子們講理想、講道德,講我黨的光榮歷史和傳統,講英雄模范人物先進事跡,先后擔任了10幾所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德育教育顧問。為了確保自己所講的內容,孩子們能入耳、入腦,每一次做報告前,馬仁典都要認真備課,撰寫報告提綱。一些親朋好友看到他如此認真,經常勸他不要過于勞累:“您是大學教授,給大學生講課都口如懸河,給中小學生講課干嘛還這么費勁做準備,到時登臺開講就是啦!”馬仁典知道大家是關心自己,每每聽后總會微微一笑回答:“中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不比大學生,給他們作報告必須形象生動,語言風趣,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坐得住、聽得進,最終引起思想上的共鳴!”由于準備充分,所講內容寓大道理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之中,馬仁典每次做報告,孩子們都聽的津津有味,感到受益匪淺!
馬仁典除了在思想上關心青少年,還在經濟上力所能及的幫助身邊家境困難的孩子,給他們親人般的溫暖,為他們健康成長助一臂之力。
20年前的一個冬天,馬仁典所在街道的工作人員找到他,以試探的口吻對他說:“轄區內春暉小學6年級有個叫劉培菁的小女孩,3歲失去母親,7歲失去父親,多年來一直靠奶奶撫養,如今奶奶已經80多歲,無論從經濟上還是體力上照顧她都越來越困難,街道領導商量后覺得您知識淵博,為人好,想問問您能不能以特殊家庭的形式幫助撫育小培菁!”工作人員沒想到,話音剛落,馬仁典便爽快的答應下來,從此劉培菁成了馬仁典家中的一員。當時小培菁由于家中生活窘迫,營養不良,身體很弱,并患有肺病,于是馬仁典一面出錢為小培菁治病,一面為她補充營養,在馬仁典和老伴的精心照料下,幾個月后,小培菁不僅治愈了肺病,黃瘦的面貌也徹底改變,成了一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
劉培菁初中畢業那年,人生遇到了第一個十字路口,當時,她中考成績達到了自費錄取分數線,這一分數要讀高中,按當地規定每年必須繳納2500元學費,可劉培菁的奶奶根本無力支付。緊要關頭,馬仁典知道情況后,二話不說給她交上了這筆錢。后來劉培菁又在馬仁典資助下讀完大學,順利謀得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2004年的一天,馬仁典在與小區物業人員交談時,了解到保潔員王靈芝一家生活很苦,尤其她兒子劉存,從河南農村老家來大連上學后,因為老家小學5年級不開英語課,所以英語一點不會,為此一家人很上火。于是馬仁典主動承擔起了幫助劉存學英語的任務,定期把他叫到家中給他補課,在馬仁典的精心輔導下,劉存很快從一個連ABC都不知道的孩子,考出了89分的好成績,上初中后英語成績更是突飛猛進,一舉奪得全年級第一名。
然而劉存學習成績上去了,思想上卻一度出現了偏差,總覺得自己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很自卑,一次學校開家長會,他竟要求媽媽不能穿工作服去,說怕同學看到了笑話。馬仁典得知后,感到問題很嚴重,便把劉存叫到家中,語重心長的給他講道理,開導他,他告訴劉存:“你媽媽做保潔員,靠自己的勞動賺錢絕不是什么丟人的事,你應該為有這樣勤勞的母親感到驕傲……”馬仁典的話語深深打動了劉存,讓他豁然開朗,他告訴馬仁典:“聽了您的教誨,我覺得我媽媽和天底下所有媽媽一樣,也是那么漂亮!”思想問題解決了,劉存變得自信起來,學習也更加勤奮,最終如愿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馬仁典幫助過的孩子還有很多,多年來資助貧困家庭孩子的錢也非小數目,但他從來不記這筆賬,他說:“只要受到過幫助的孩子們記住社會的關愛,懂得感恩社會,我就心滿意足了!”話雖簡單,但經濟上的支出對于馬仁典這樣一個依靠退休金生活的家庭來說,并不輕松,毫無疑問,這些錢都是他一家從嘴上吃的,身上穿的中一分一分節省下來的。劉存的母親就深有感觸地說:“馬老幫助過很多很多像劉存這樣的孩子,他給孩子花錢從不吝嗇,自己和老伴兒卻很節儉,他們經常買最便宜的菜,穿得比普通人還普通!”馬仁典在青少年身上的無私奉獻,不但身邊老百姓看在眼里,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他先后被評為所在區和大連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登上“大連好人”榜,并在“中央文明辦”主辦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中,當選為“助人為樂好人”,成為“中央文明辦”自2008年5月開展“中國好人榜”評選活動以來,為數不多的以退而不休,傾情關心、關愛下一代而獲“中國好人”稱號的全國典型之一。
如今,已85歲高齡的馬仁典,依然不知疲倦的為關心下一代奔忙著,如紅燭般繼續燃燒自己,譜寫著人生價值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