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兵

知名教育學者、親子作家蔡朝陽在其近作《我們現在如何做父母》(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1年2月出版)一文中,闡述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注意哪些方法和技巧。一系列真知灼見,體現出他對教育工作的諸多關切與思考。
全書在接踵而至的重重設問中,展開論述。不虛談,更不故作高深,而是緊密聯系現實生活,針對當前家長在孩子教育過程中,遇到的眾多疑難和困惑。逐一分析其成因,探討解決問題的根本路徑,為拓寬家長的思路,更好地發揮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第一任老師”的作用,提供了參考。“做父母,就是一場人生的修煉”“夫妻雙方教育觀不同怎么辦?”“孩子們不是學的太少,而是玩得太少”“為什么我們的孩子不再刻苦了?”“快樂抑或嚴苛,什么樣的教育才是可能的?”綜觀作者在書中所列的眾多議題,就足以引發家長們的教育共情。
眾所周知,現在,許多大中小學都取消了學生成績排名的做法,但還是有家長對孩子每一次考試的分數、位列的名次,都極為關心,特別是對于孩子考分不理想,或者學習態度較之前有所退步的現象,言談舉止中更是會顯現出一些焦慮。這樣的心情當然可以理解,不過,成書中作者卻認為,做父母的務必不要把這種不良的情緒,有意無意地傳導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從小就深陷于浩瀚的題海里。對孩子們來說,快樂地學習,在學習中體會成長的快樂,才是學生階段最重要的。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認識,因此,作者疾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需要有前瞻性,需要符合孩子成長的規律,需要真正以孩子的成長為目的。”為此,他諫言家長,“教育應當喚起孩子的‘原力,使他們能夠充分施展自己的生命潛能。”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對于孩子的青春成長和讀書學習,必須要讓他們親身參與其中,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長進步。作為家長,在這方面尤其要做好相關的引導,啟發他們自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技能,將來獨立成才。書中,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教育應有的本質是教育拓展人的自由,使人獲得突破窠臼與成規的勇氣,讓人有力量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毫無疑問,對于孩子的成長之痛,為人父母者不能越俎代庖,惟有充分地相信他們,才能在教育孩子的大問題上,找準自己的位置,發揮出作家長的最佳功效。
對于消除家長在教育孩子上的“教育焦慮”,作者一一開出良方,真誠地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克服時代的弊病,戰勝自己情緒化、無力感的一面,把正能量的一面,多展示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也學著用陽光的心態,坦然面對前進中的各種困難。平常,作父母的要多與孩子平等相待,加強心靈上的溝通,主動傾聽了解他們的青春煩憂和學習之困,陪著他們一起成長。具體如何做好父母,在孩子教育上做一個稱職的家長,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就是一要承擔做家長的責任,二要正確地認識自己,三要多給孩子一些真情陪伴,四是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獲得自身的教育成長。作者一再強調,我們的孩子需要接納、尊重、安全感、欣賞、肯定和愛,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這些。作為家長,我們的責任就是及時了解孩子的這些所需,用切實的行動,給他們以心靈的滋養,助益他們成為社會的棟梁。總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作家長的有理想、有追求,凡事都能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在待人處事上與人為善、樂觀向上,潛移默化中就會賦予孩子許多成長的力量,讓他們在攻克學習上的道道難道的同時,也能正確應對青春路上的成長陣痛,成長為一個個身心健康的好兒郎。
素質教育時代,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我成長,但并不意味著家長一切只能做“壁上觀”。相反,針對學子們的個性、能力、涵養等特點,作家長的完全可以因勢利導,在尊重孩子和尊重教育規律之間,找到最佳的契合點。做到了這些,最終就能為孩子的教育,既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本書的題旨,或許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