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最初只是一個節氣。在古代,與其日期相近的還有兩個重要節日,一個是寒食節,一個是上巳節,都在農歷三月上旬。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兩個節日和一個節氣基本互不干擾,直到唐代,清明吸收了上巳節與寒食節的習俗,才趨向融合。
其實,杜牧作詩那天正值唐朝“清明七天小長假”。大約在杜牧作詩的100年前,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將清明節掃墓習俗正式編入禮典,后來清明與寒食節連在一起,成為大唐春天里的“小長假”。
據史料顯示,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慎終追遠的重要儀式,由于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往往將掃墓延至清明。當時的朝廷考慮到民間寒食、清明并舉已經成了習慣,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上巳節的一些習俗,也逐漸挪到了清明。比如,掃墓要去郊外,在追念祖先之余,人們會趁著春光明媚,賞花、踏青,調節追思親人帶來的哀痛。唐代詩人王維寫道:“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p>

最終,清明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重要傳統節日,大體延續至今。
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專記南宋以前歲時風俗,其中關于清明的記載蔚為大觀,叫人一讀之下不由感慨,原來清明有這么多事可以做。
過去清明節最重要的是改火,古人是鉆木取火,不同季節得用不同木材來鉆。古書中說:“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倍迕髡且獡Q榆柳之火的時候。彼時清明節和寒食節是連在一塊的,寒食節家家戶戶禁火,吃不上熱乎飯菜,到清明就把新火給續上。可想而知,這里面有種舊象更新的喜悅。新氣象還不止這一端,據《歲時廣記》記載,某些地方還有清明淘井的風俗,因此飲用水是新的;而此時又到了收茶的時節,因此茶也是新的。新火、新水、新茶,正是蘇東坡所說的“且將新火試新茶”,這清明節過得可風雅得很。
古時候在清明節當然也上墳,但從文字讀來,似乎沒什么悲戚悼懷的意思。《歲時廣記》居然是在“游郊外”這個條目下寫到民間祭掃的事。據它記載:清明這天,城里人全都跑到郊外去了,在開滿繁花的樹下,在萌出新芽的草地,擺開盤子啊碗啊就開始喝酒,大家唱歌跳舞胡吃海喝,直到晚上才回家。大家對清明節的郊游野餐顯然十分重視,不但鴨蛋啊小雞仔啊之類的下酒菜一應俱全,還用楊柳、繁花細致裝點自己的轎子,有如今天人們把自己的愛車貼上畫鑲上鉆。
在描述了種種郊游盛況之后,陳元靚說“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墳”,就讓人啞然失笑——這還有上墳的心情嗎?實際上翻翻舊書,寫清明的文字里提到掃墓的并不多,像這樣渲染踏青之歡樂的倒還真不少。連杜甫都有詩句說:“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眉,爭道朱蹄驕嚙膝。”(《清明》)在這全民宴樂的日子,連即將出征的軍人們也跑來撒歡兒,讓杜夫子悲憤不已,但清明郊游的盛況,從中可見一斑。周密《武林舊事》倒是寫到清明時“婦人淚妝素衣,提攜兒女”去祭掃,似乎有點莊重的意思,但筆鋒一轉,“若玉津富景御園,包家山之桃,關東青門之菜市,東西馬塍,尼庵道院,尋芳討勝,極意縱游,隨處各有買賣趕趁等人,野果山花,別有幽趣。蓋輦下驕民,無日不在春風鼓舞中”,又是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了。
清明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在古代,除了踏青,放風箏是另一項頗受歡迎的活動。風箏又叫“紙鳶”,拿竹篾等物做骨架,再糊上紙或絹,拴上長線即可放飛。也有人會在放風箏時剪斷風箏線,任風箏飛走,寓意除病消災。
門戶插柳是清明節特有的節俗。柳樹生命力旺盛,在春天往往最先吐出新芽,在《齊民要術》中還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之說。有一種說法是,插柳的風俗意謂可祛疫鬼。
清明還有戴柳的習俗。民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在鬢角插上青柳,也有“留青”之意,希望能留住年輕的容顏和生命力。
蕩秋千也是古代清明節習俗。人們相信,蕩秋千可以驅除百病,而且蕩得越高,象征生活過得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