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漢祥
【導讀】2010—2019 年福建省平和縣荔枝產業規模連續下降,傳統優勢產業的振興,除了堅守,還需要創新與變革。
平和縣地處福建省漳州市西南,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21.3 ℃,降雨量1 700 mm,無霜期318 天,適宜發展荔枝生產,是漳州市荔枝主產區之一,荔枝栽培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以來,平和縣立足縣情,大力發展荔枝生產,全縣荔枝種植面最大時達0.5 萬hm2,產量達2.5 萬t,產值突破1 億元,曾是平和縣重要的農業支柱產業。20 世紀90 年代以來,人們對荔枝等高糖水果需求減少,傳統的大眾化荔枝品種種植經營效益下降,生產規模逐年萎縮。
據不完全統計,2019 年較2010 年,平和縣荔枝種植面積、采摘面積、產量和產值分別減少97%、96%、97%和87%(見表1)。2019 年全縣荔枝種植面積及采摘面積均為142.4 hm2,分別比上年減少876.9 hm2和687.7 hm2;產量583 t,比上年減少3 829 t;實現產值385 萬元,比上年減少762 萬元。2019 年平和縣荔枝每667 m2產值1 802 元,比上年增加881 元;每667 m2農資投入300 元,占總投入1 140 元的26.3%,與上年持平;每667 m2凈利潤662 元,比上年的-219 元增加881 元。
種植規模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荔枝產業比較效益低。多年來荔枝產業比較效益持續走低,農民逐年將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農業生產資料轉移到比較效益相對較高的蜜柚、百香果、青棗、芭樂等產業。二是分散經營的競爭力弱。平和荔枝生產經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小規模種植為主的分散經營模式,果農按照自己的思路,計劃組織生產,容易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市場競爭力弱。三是品種單一,產期集中。平和縣種植的荔枝只有烏葉、蘭竹兩個品種,產期集中,保鮮期短,賤賣傷農現象時有發生,甚至愈演愈烈。四是消費需求變化。荔枝屬典型的高糖水果,隨著消費者對高糖水果需求量的不斷減少,昔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作嶺南人”的風光不再。雖然荔枝種植規模、產量逐年減少,但由于產期集中,季節性供大于求的現象仍然存在。

表1 2010—2019 年平和縣荔枝面積、產量及產值
總產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不良氣候影響。荔枝開花結果受環境氣候影響較大,經常呈現大小年結果現象。比如2019 年春季,荔枝花果期陰雨天較多,不利于花果發育,著果率低。二是種植規模銳減。
產值、凈利潤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銷售價格大幅提升。由于總產量減少,供求關系變化,銷售價格由2018 年的2.60 元/kg,提升到6.60元/kg,上漲了153.85%。二是農資、勞動力投入品價格總體穩定。
一是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政府職能部門要加強對農業科技推廣的組織協調。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指導、12316 熱線咨詢、農友之窗有線電視講座等多種形式,靈活多樣地推廣應用生物防治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增施有機肥、控制化肥施用量。采用作物營養診斷配方平衡施肥等荔枝栽培新技術。推廣荔枝冷鏈保鮮運輸新技術,拓展銷售區域,延長貨架期,提高荔枝產業經營效益,推動荔枝產業的復蘇。
二是建立標準化高優栽培示范。采用高接換種的方法引進特晚熟良種,以抓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依托,依靠企業利益驅動和市場導向作用,發揮政府的調控職能,引導農業生產者樹立科技、環保和道德意識,充分發揮標準化、高產、優質栽培示范的帶動作用。在高優荔枝生產示范區,推廣荔枝標準化栽培技術,由點帶面,促進荔枝產業的持續高效健康發展。
三是優化荔枝品種結構。本著方便荔枝銷售,延長鮮果銷售期,增強市場競爭力的原則,調整優化荔枝品種結構,做到早、中、晚熟品種合理搭配,新老品種互補。推廣晚熟、優質荔枝新品種“懷枝”“狀元紅”“下番枝”“東劉一號”“雙肩玉荷包”“南島無核荔”“蜜丁香”等。
四是重視品牌培育和保護。加強農產品質量的監督和管理,農業、市管、衛生等有關職能部門密切配合,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監管,加大打擊偽劣產品力度。實施“一品一碼”溯源管理,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優質,切實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維護品牌聲譽。
五是規范美化產品包裝。以平和縣“漳州平和東湖農產品有限公司”“平和縣大世界商貿有限公司”“漳州市平和柚冠果業有限公司”等企業為依托,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綠色食品包裝技術,開發生產適合荔枝冷藏保鮮,又符合衛生、環保要求的綠色食品系列包裝品。規范荔枝無公害、綠色食品產品包裝,提升平和荔枝檔次和商品形象。
六是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發展荔枝深加工是解決荔枝鮮銷難題的有效途徑。既可緩解荔枝鮮果銷售市場的壓力,又可提高產業的附加值。有利于帶動荔枝價格的提高,提高果農的經濟效益和種果的積極性。政府應加大對荔枝產品保鮮加工技術研發的扶持力度,采用聯合攻關、技術引進等方式,以改變荔枝保鮮加工落后的現狀。
七是走農業產業化道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分散、粗放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逐漸暴露出其弊端。為了改變目前以農戶為單位的荔枝分散種植經營模式,首先要鼓勵果農聯合起來,建立荔枝專業合作社;其次是以實力雄厚的企業為龍頭,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的農產品交易平臺,依托科技進步以及信息化手段,走產業化經營、規模化生產、市場化運作之路,增強荔枝產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提高荔枝產業經營效益。
平和縣荔枝產業規模將保持相對穩定。目前在平和縣農業產業結構中,雖然荔枝產業總體效益與蜜柚、青棗、芭樂、百香果及蔬菜等產業相比存在明顯差距,但是由于荔枝產業規模相對較小,一年中實際栽培管理時間較短,與其他產業可以錯開經營、形成互補。而且,近年來其他水果產業效益也明顯下降,與荔枝產業比較效益在縮小。荔枝產業通過品種更新優化、實施標準化綠色高優栽培、加強品牌打造和管理等產業復蘇措施,相信經過一段時期的“內外兼修”會重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