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青英 ,陳紀旺 ,耿 芳 ,陳慧康 ,李泓明
【導讀】玉環文旦是浙江玉環農業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是玉環市對外宣傳的“金名片”,是當地果農增收的主要途徑,近年當地低溫凍害頻發,給玉環文旦產業造成較大危害。
玉環文旦又名玉環柚、楚門文旦,為中國四大名柚之一,是浙江省傳統名果,曾在全國柚類評比中連續8 次奪魁。玉環文旦是玉環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是玉環市對外宣傳的一張“金名片”,也是玉環3.2 萬果農增收的主要途徑。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玉環文旦產業已初具規模,種植面積已達0.21 萬hm2,常年產量為3.5 萬t,產值近2 億元。目前,果品暢銷全國20 多個省、市及遠銷國際市場。
近幾年以來,隨著大氣環境的惡化,極端低溫和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繁,導致玉環文旦受損嚴重,品質和產量下降明顯,影響了果農收入。特別是低溫寒潮的出現,對抗凍能力弱的玉環文旦更是造成致命的打擊。為促進玉環文旦產業健康發展,增加果農收入,通過對近幾年低溫情況的調查研究,了解玉環文旦的受凍情況和受凍原因,為玉環文旦產業擺脫低溫凍害影響尋找新的出路[1]。
苔山塘文旦聯營基地是玉環市最大的文旦種植基地,有“世界名柚園”之稱。該基地是海涂圍墾地,也是全市種植較早的基地,種植玉環文旦233.3 hm2。近5 年低溫寒潮對該基地玉環文旦的影響情況見表1。
從表1 可看出,玉環市每年零下低溫的天數有逐漸增長的趨勢。0 ℃以下的低溫從2016—2019 年每年的連續3 天,到2020 年12 月31 日至2021 年1 月10 日,-3 ℃以下的低溫就達到5 天,持續時間長,比前4 年增加了2 天;從降溫幅度分析,2016 年1 月25 日降溫幅度最大,降幅達到-5.5 ℃,最低氣溫達到-7.8 ℃,26 日氣溫仍低至-6.7 ℃,是這5 年極端低溫最低的兩天。5 年中,以2016 年和2020—2021 年凍害最為嚴重。
受凍情況:2020 年末至2021 年初的強寒潮過后,通過對苔山塘文旦聯營基地的調查發現,同一次寒潮、同一地點,玉環文旦在不同生長環境中的受凍程度相差甚遠(見表2)。由表2 可看出,玉環文旦的受凍情況主要受地理位置和防寒措施的影響。
不同地理位置,受凍的程度不同。一是南北方位的不同,文旦樹的凍害發生差異大。苔山塘文旦聯營基地中,僅隔一條道路的南北兩邊果園,北邊的文旦受凍等級相對于南邊的偏高。主要原因是此次寒潮的風向是持續的偏北大風,北邊的溫度要低于南邊。二是果園地勢高低的差異,文旦樹受凍害影響的程度也不同。凍害最嚴重的是平地上的文旦樹,其次是靠近山腳位置的文旦樹;隨著地勢的增高,文旦樹的凍害程度隨之下降,在山坡上的文旦樹受凍害的影響最小。平地上的文旦樹普遍凍害等級為2 級以上,靠近山腳部分的文旦樹凍害等級主要為1~2級,山坡上的文旦樹凍害等級只有0~1 級,受凍程度比較輕微。主要原因是冷空氣相比普通空氣更重,易向下沉積,隨著地勢的下降,冷空氣沉積增多,地勢越低,氣溫就越低,文旦樹的受凍情況也隨之加重。平地比山地更容易沉積冷空氣,所以平地上的文旦樹受凍情況總體要比山地上的嚴重。一些山坳中冷空氣易進難出,長時間的冷空氣沉積就會導致凍害更嚴重。

表1 苔山塘文旦種植基地近5 年低溫情況

表2 苔山塘文旦種植基地凍害情況調查
防寒措施不同,受凍的程度也不同。從防寒措施來看,大棚內文旦樹的凍害等級明顯低于露天的文旦樹。苔山塘文旦基地中,寒潮前未采取防寒措施,寒潮來臨后再蓋棚、覆膜、蓋遮陽網,沒有起到抗凍效果,普遍受害嚴重。露天覆蓋遮陽網的文旦樹受凍情況稍好但依然很嚴重,遮陽網主要用于阻擋霜凍。蓋上大棚,但是沒有加溫的文旦樹受凍情況,較露天的更為嚴重。主要原因是棚內冷空氣易進難出,氣溫比棚外更低。只有扣緊大棚膜,不漏風,覆蓋雙層膜,低溫期間持續熏煙加熱,做好噴、滴灌等防寒措施的文旦樹,受凍程度較輕或基本無凍害。
此外,提前灌水的果園受凍情況,也普遍好于未提前灌水的果園。在寒潮來臨的10 天前灌水的果園,受凍程度較提前兩天灌水的要好。寒潮期間一直保持灌水,灌透果園,相對于缺水少灌的基地,受凍程度要輕。主要原因是流動的水能增加大氣濕度,提高地溫,進而增強樹體的抗寒能力。
思想上不重視,投入不足,也是受凍嚴重的重要原因。面對寒潮來襲,缺乏完備的抗寒應急制度和相關基礎配套措施,也是造成寒潮凍害嚴重的重要原因。寒潮前,相關部門向果農發布寒潮預警,指導防寒措施,但是部分果農思想上不重視,行動上不積極,防寒準備工作不到位,未蓋遮陽網、大棚,噴灌、滴灌、加溫等設備也不完善,算不清“經濟賬”,考慮電費昂貴而放棄加熱,忽略保樹的長遠利益。寒潮后,部分果農面對受災嚴重的困境,不及時采取灌水、摘葉等挽救措施,直接放棄,寄希望于保險和政府補貼挽救損失,這直接導致凍害的加重。
玉環文旦自身抗凍能力弱,也是加劇凍害的主要原因。玉環文旦最適宜的生長氣溫為26~29 ℃,生長期的有效積溫為5 600 ℃。根據多年觀測,玉環文旦的抗凍能力較弱,其凍害的臨界氣溫為-3 ℃,果園連續2 小時-3 ℃,就出現1 級凍害;連續48 小時出現-3 ℃,會使玉環文旦遭受3~4 級凍害,給生產帶來嚴重損失。此次寒潮期間,低溫出現的頻率較高,短短11天之內有7 天是低溫天氣。低溫天氣的增多,給玉環文旦樹的生長帶來了巨大挑戰。以苔山塘為例,第一次寒潮期間溫度低至-5.8 ℃。第二次寒潮期間溫度低至-5.7 ℃,兩次寒潮的低溫都超過玉環文旦的凍害臨界溫度[3]。
玉環文旦的品種、樹齡、樹勢也影響其抗凍能力。早熟文旦采摘時間早,營養消耗較普通文旦少,因此抗凍能力也強于普通文旦。樹勢生長健壯比樹勢生長弱的抗凍能力強。
綜上所述,在大氣環境變惡劣,災害性天氣增多的情況下,玉環文旦產業發展暴露出:生產環境惡化,生產方式落后,產業投入不足,發展速度遲滯,抗災能力薄弱等諸多問題。
合理布局,融合發展。玉環文旦是浙江省特色優勢農產品和名牌產品,是玉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對外宣傳的“金名牌”。玉環市政府應在堅持“工業立市,提升產業層次”的同時,注重生態、休閑旅游建設,結合“十四五”規劃,環繞連接好漩門二期、三期,延伸漩門二期、三期玉環文旦區塊,沿龍溪-清港-苔山塘世界名柚園-漩門灣濕地公園,打造玉環文旦美麗鄉村風情帶,把玉環文旦與休閑旅游的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延伸產業鏈。同時做好玉環文旦產業的合理布局,重點發展適宜區,對在低溫寒潮中容易受凍的次適宜區適度調整發展。堅持“上山坡、下海涂、平原整理”三管齊下、互動發展,全力拓展玉環文旦發展空間,有效盤活土地資源存量。特別是通過改造低產田(地)、低產鹽田、高山移民后老宅基地整理和自然村歸并等途徑,退宅還耕,整合土地資源。適地適種,要素集聚,農旅結合,規模發展玉環文旦等有利于當地生態發展的產業,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的雙贏目標,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
數字引領,確保豐收。農業發展已進入數字化時代,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把物聯網、互聯網、傳感器等技術運用到農業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中去,讓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加工、貯運中發揮作用,為農業生產的抗災、節本、提質作出貢獻。同時,采用云直播、云展示、云貿易、云播放,擴大農產品輻射帶動面。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跨界融合,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定量決策、智能控制、精準投入、個性化服務的全新農業生產方式,以達到農業的抗災減災和效益的最大化。推動玉環文旦產業現代化離不開農業信息化。目前,玉環文旦產業還是以傳統的生產方式為主,迫切需要利用“互聯網+”優化產業鏈、價值鏈結構,轉化為以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等為主要內容的智慧農業模式,啟動建設智慧農業基地。例如,此次寒潮中大棚加溫大部分是熏煙加熱,不僅要在夜晚點火熏煙辛苦熬夜,而且消耗大量柴火,存在安全隱患。可引進新型智能加溫設備,只需調節好最低加溫溫度,全程由程序控制,維持棚內溫度,不僅省時省力,而且安全可靠。為保玉環文旦提質增效,提高抗災能力,數字農業是玉環文旦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創新發展,加大科技投入。一是實施流通帶基地。大力培育和扶持以生產、流通為主的,建有生產基地、有注冊出口基地和出口企業,實行產銷一體化,且有穩定銷售體系的玉環文旦龍頭企業;推行“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合作社+農戶”等生產經營形式,把分散農戶聯接起來,實行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二是實現二產帶一產。玉環文旦產業一直是以鮮果銷售為主,果品的深加工是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玉環文旦還存在采前裂果的問題,每年有近7 000 t 裂果和殘次果被浪費。為提高產業效益,需要創新發展,開發出加工產品,提升玉環文旦的附加值,延伸產業鏈,同時也充分利用好裂果和殘次果,才能實現產業增效,農民增收。應積極鼓勵大公司、大集團參與玉環文旦加工業的深度開發,帶動玉環文旦產業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實現精深加工、市場營銷、科技研發等于一體的產業鏈可持續發展。三是促進品牌帶產業。充分發揮“玉環文旦”證明商標和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及“全國八連冠”“中國文旦之鄉”“中國十大名柚”等品牌優勢,通過實施玉環文旦質量興業規劃、品牌提升工程等,延伸產業鏈,將品牌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現實競爭力。
加強領導,促進發展。一是強化組織保障。盡快建立文旦產業再發展領導小組,由市領導、涉農部門和重點鄉鎮(宜發展地區)負責人組成,具體負責指導文旦產業發展。二是組建玉環文旦專家團隊。聘請大專院校的教授專家為玉環文旦產學研首席專家,并與玉環本土專家一起為文旦產業科學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參考。三激勵大學生創業創新。注重激發玉環文旦從業大學生的創業活力,對大學生創辦的玉環文旦生產、加工和營銷企業給予適當政策鼓勵,并給予土地等配套的政策扶持。四是加大農業保險推廣面。加強農業保險的宣傳力度,嘗試推出不同險種的保險,加強保險的推廣面。做好救災規劃,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做到農業保險成為農業農民救災的堅強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