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輝 郭 鐵△ 武紫暉 于白莉,3
(1.重慶市北碚區中醫院,重慶 400700;2.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 401331;3.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PCIV)指椎基底動脈系統缺血,后循環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與腦梗死、椎基底動脈疾病等疾病所引起的眩暈[1]。該病來勢兇險,致殘率高,致死率高。本病屬于中醫學“眩暈”范疇,常常為“中風”先兆或與“中風病”同時出現。近年來,中醫在該病的治療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2-3]。筆者結合數十年的臨床經驗,提出PCIV的核心病機在于“元氣虧虛,痰瘀互結,風火相煽”,施以“中風醒腦液”治療該類患者,前期預實驗療效較佳。然未有相關臨床研究證實其確切的療效性。本研究擬選用中風醒腦液治療PCIV,為綜合分析該制劑對PCIV的腦血流參數、同型半胱氨酸的影響和臨床療效,故選取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全科醫學科診治的80例PCIV患者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考《中國后循環缺血專家共識》(2006版)[4]擬定;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內科學》中的眩暈的診斷標準擬定[5]。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50~75歲;有發作性眩暈和相應的伴隨癥狀如惡心、嘔吐、復視、共濟失調等;經顱多普勒、頭頸CTA檢查證實為后循環缺血者;所有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自費使用中風醒腦液者。排除標準:其他病因如良性位置性眩暈、梅尼埃等疾病導致的眩暈者;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過敏體質,既往有中藥過敏史者;依從性差甚至不依從者;正在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精神障礙不能正常交流、吸毒、濫用藥物者。
1.2 臨床資料 選擇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全科醫學科診治的PCIV患者8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54~75歲,平均(68.01±8.52)歲;病程3個月至2年,平均(1.12±0.65)年;合并癥為高血壓病24例,冠心病7例,2型糖尿病24例。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56~75歲,平均(67.04±7.78)歲;病程4個月至2年,平均(1.19±0.62)年;合并癥為高血壓病28例,冠心病5例,2型糖尿病20例,兩組受試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合并癥、主要病變動脈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項研究經過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的認可和批準。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氟桂利嗪(5 mg/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003)5 mg,口服,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鈣片(20 mg/片,樂普制藥科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63270)20 mg,口服,每晚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100 mg,口服,每早1次。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中風醒腦液(藥物組成:紅參30 g,三七10 g,丹參30 g,大黃10 g,水蛭6 g。由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提供,25 mL/瓶,批號Z20070623),每日3次,口服,飯后服用。兩組療程均為2周。
1.4 觀察指標 1)中醫證候總積分[6]:通過對各項癥狀的評分判斷癥狀輕重,計算治療前、治療4周后中醫證候總積分。2)腦血流情況:選用超聲經顱多普勒血流分析儀(生產廠家:深圳理邦EDAN經顱多普勒血流分析系統,型號CBS-IIX2PA),檢測患者治療前、治療4周后的左右椎動脈和基底動脈的血管搏動指數、平均血流速度的變化。3)同型半胱氨酸:選取治療前、治療4周后的同型半胱氨酸的變化進行分析(測定方法: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的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應用美國貝克曼AU5811分析儀,四川沃文特試劑盒,采用循環酶法測定)。4)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7]:NIHSS評分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1.5 療效標準 按《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相關部分進行評價。療效=(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以百分數表示。痊愈:中醫臨床癥狀、陽性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85%。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60%,<85%。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60%。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選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總積分的比較 見表2。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總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總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期比較,△P<0.05。下同。
n 40 40組別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26.17±6.01 26.97±6.68治療2周后11.63±3.38△14.87±4.60*
2.3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較 見表3。治療2周后兩組的右椎動脈、左椎動脈、基底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比較(cm/s,±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比較(cm/s,±s)
組別治療組(n=40)對照組(n=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右椎動脈35.55±5.90 38.82±3.14*△34.30±4.01 37.72±3.29*左椎動脈35.52±2.66 39.20±3.09*△36.30±2.54 37.73±3.26*基底動脈36.05±2.45 38.50±2.85*△35.55±5.90 36.80±3.21*
2.4 兩組椎-基底動脈的血管搏動指數的比較 見表4。治療2周后兩組的右椎動脈、左椎動脈、基底動脈的血管搏動指數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血管搏動指數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血管搏動指數比較(±s)
組別治療組(n=40)對照組(n=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右椎動脈1.11±0.17 1.06±0.18*△1.12±0.15 1.09±0.17*左椎動脈1.08±0.16 1.04±0.16*△1.11±0.12 1.08±0.14*基底動脈1.12±0.15 0.97±0.12*△1.06±0.11 1.04±0.15*
2.5 兩組治療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 見表5。治療2周后兩組的同型半胱氨酸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μmol/L,±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μmol/L,±s)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40 40治療前28.57±8.56 28.87±6.79治療后18.75±7.16*△21.82±6.51*
2.6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的比較 見表6。治療2周后,兩組NIHSS評分數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6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分,±s)

表6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分,±s)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40 40治療前9.17±2.20 9.82±2.55治療后7.52±2.21*△8.65±2.62*
目前,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導致我國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一位[7-8]。數據表明,后循環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約占我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20%[9],眩暈往往為后循環缺血性腦卒中的首要癥狀,是以視物旋轉或晃動、復視、吞咽困難、惡心嘔吐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綜合征[10]。病情輕者,閉目則止;病情重者,如坐舟車,伴見站立不穩、惡心嘔吐等癥狀。PCIV的危險因素主要可分為可控性危險因素和不可控性危險因素,前者主要有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壓、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后者主要有年齡、性別、遺傳、基因等。眩暈最為常見的病因為椎-基底動脈系統血管的狹窄或閉塞、血栓形成等原因導致的供血障礙。有學者認為椎-基底動脈系統的動脈粥樣硬化改變和血管彈性下降引起的血流動力學紊亂是眩暈發生發展的病理基礎[11]。現有研究報道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與PCIV的發病有著正相關性,該類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明顯高于正常人[12]。西醫學對該病的治療效果欠理想,表現為致殘率高、致死率高、再住院率高等特點,故探索一種更為有效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提高該病的臨床療效,使其從根本上得以治療,具有重要的實現意義和社會價值。
中醫學將PCIV歸屬于“眩暈”范疇,PCIV常常為“中風”先兆或者與“中風病”同時出現。一般認為,三者的發生主要與虛、瘀、痰、火、風有關,根據數十年的臨床經驗和對中醫理論的深入研究,結合“辨病論治”的思想,筆者提出PCIV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核心病機一致,均為“元氣虧虛,痰瘀互結,風火相煽”,其中,“元氣虧虛”為發病之本,“痰瘀互結”為發病之關鍵,“風火相煽”為常見之兼證。言“元氣虧虛”為本者,指元氣虧虛,則五臟失養,功能失調,諸邪內生,上擾腦竅,故發眩暈;言“痰瘀互結”為發病之關鍵者,蓋因元氣不足,或氣不行津而痰濁內生,或氣不行血而瘀血生成,痰瘀即生,相互交結,阻于腦絡,故發眩暈;言“風火相煽”為常見兼癥者,乃年老而腎精虧虛,精不生血,水不涵木,故見肝火內生,肝風內動,風火相煽,逆而不降,夾帶痰瘀,上沖于腦,從而加重眩暈。故,正氣不充則腦竅不養,痰瘀阻滯則腦竅不通,風火上沖則腦竅不清,三因相合,致使腦竅壅塞而腦神不明,神機失用,故發“眩暈”。
中風醒腦液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而研制,然而,由于PCIV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核心病機一致,故筆者將其運用于PCIV的治療中,收效良好,這一思想亦體現了“異病同治”的中醫理論。中風醒腦液由紅參、生大黃、川芎、三七等中藥組成,具有“培元固本、逐瘀化痰、瀉熱息風”之功效。紅參者,大補元氣,補益五臟,填充腦竅,直指其本。元氣充則臟腑健而邪不生,元氣充則正氣旺而邪易祛。生大黃者,可活血化瘀、祛濕逐痰、瀉熱通腑,其可攻痰瘀而開竅醒神;其合川芎、三七以加強活血化瘀通絡之功,且大黃苦寒沉降,亦可制約風火夾痰上沖之勢。川芎者,“血中之氣藥”,可行氣活血,性升而散,引諸藥直達顛頂病所;其合生大黃,不僅寒熱并用以調陰陽,更能升降同調以暢氣機,以求陰陽平而氣機暢,痰瘀除而腦神清。三七者,可活血止血,可治療一切血病;合紅參以補氣攝血,合川芎以活血通絡,三藥配合,以期活血不傷血,止血不留瘀。諸藥配合,則陰陽平、氣機暢、痰濁除、瘀血消,腦竅自清,腦神自明。
該制劑應用于中風病急性期,顯著降低了急性腦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將其成果作為全國的推廣項目之一,并且在我國33家公立醫療機構開展了驗證和推廣的臨床研究。前期研究證實中風醒腦液可顯著降低急性腦卒中動物模型的顱內高壓、保護腦神經細胞、增強腦功能、抗炎以及改善血液流變學等指標的作用[13-15]。亦有研究證實中風醒腦液可保護急性腦卒中動物模型的血腦屏障、增強其活動耐力、保護神經功能、保護缺血再灌注損傷等[16-17],促使體外培養的神經細胞的神經生長因子上調等作用[18]。
本研究結果表明,中風醒腦液可有效改善PCIV患者的中醫證候總積分、改善椎-基底動脈系統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動指數,改善該類患者的NIHSS評分,促進神經功能缺損的恢復,進而提高該類患者的臨床療效,說明中風醒腦液治療PCIV療效肯定,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