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宇同


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印度一向被認為最封閉的邦達部落也不再是世外桃源,出現了確診病例。邦達部落居住在印度東部奧里薩邦的深山中,這里與恰蒂斯加爾邦、安得拉邦交界,是東高止山脈的北端,當地不僅自然風貌保持著原始的狀態,邦達人的社會生活也保留著一部分母系社會的原始風情。
男孩不到12歲就“入贅”
邦達部落僅有2萬多人,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農耕漁獵生活。有印度學者研究認為邦達人很可能是最早從非洲大陸來到南亞次大陸并在叢林中定居的族群。即便在以多樣性著稱的印度,邦達人依然是很獨特的一個族群。最獨特的要算是當地的婚俗,女人要“娶”一個小丈夫并把他養大成人。邦達人的媳養童按照咱們中國人的概念類似于男孩從小“入贅”到妻子家中。
女人生了女兒,女兒再“娶”小丈夫,逐漸組成一個以女性為主干的大家族。大家庭的核心一般是老祖母,待老祖母過世之后家業由女兒們繼承。家中的男孩按照慣例在成年之前就要“嫁”出去。
邦達女性結婚一般是在生理上成年以后,男性結婚時卻往往不足12歲,且普遍比妻子小5到10歲。也就是說,作為邦達男人,他們的青春期是在妻子家度過的。在此期間,妻子擔任著亦母、亦姐、亦妻的角色,是丈夫成長期的撫養者和教導者。丈夫在“養成”期間是妻子家中的免費勞動力,在妻子指導下做家務、干農活。
珠鏈當衣服
邦達部落沿襲著母系氏族的社會結構,部落的女人不僅當家做主,而且形象也比較“剽悍”,她們剃光頭,近乎半裸體。當然,隨著與山下世界的接觸越來越多,一些愛美的邦達年輕女性也會留起長發。典型的邦達女性服飾主要就是首飾。頭上是細密的一層層彩色珠鏈組成的一個類似氈帽的珠鏈帽;雙耳各戴一個半張臉那么大的金屬耳環;一些女性還戴金屬鼻環。邦達人的耳環戴法還與其他地方的女性不同,不是掛在耳垂,而是在耳朵上部外側鉆洞戴耳環。有些人還喜歡在大耳環上加些小飾物,結果耳朵不堪重負都耷拉下來了。脖子上是銀色的拇指粗細的金屬環,一般都戴六七個,整個脖子從上到下都包裹起來,據說這種“項圈”最大的作用是在遭遇野獸襲擊時能保護脖子不被咬到,因為野獸襲擊人咬頸動脈是最致命的。邦達女人上半身不著寸縷,只在脖頸上掛著密密麻麻的幾十條細密的珠鏈,珠鏈一般垂至腰間,把前胸尤其是乳房都完全遮蓋住。胳膊和手腕上也戴著幾十個金屬手鏈和臂環。腰間至臀部掛長方形的布條,這可以算全身上下僅有的衣服了,其下就是光腿赤足。如今隨著時代發展,邦達女人外出或見外人的時候也會罩一件披風遮羞。
關于邦達女人不穿衣服當地還有個神話傳說。據說古時候悉達——也就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羅摩大神的妻子——曾經在邦達部落生活的地方洗澡,不小心被當地的女人們發現了,而且這些女人還嘲笑女神。結果悉達惱羞成怒,懲罰這里的女人們從此不能穿衣服。當然,傳說畢竟只是傳說,有學者認為當地人的服飾更多是源自古老的傳承以及當地生產和生活的需要。
也許是因為年深日久的封閉環境,也許是因為女人們半裸的服飾,當地人很避諱拍照。即便在山下的集市中,如果有好奇的游客舉起相機給邦達婦女拍照也會讓對方大喊大叫以示不滿。集市上荷槍實彈的士兵往往也會提醒游客不要對著邦達女性拍照。這些士兵的存在主要是為了防范納薩爾武裝分子,當地是印度有名的紅色走廊地帶,不時有反政府的“游擊隊”出沒。
至今以物易物
邦達部落另一個頗具原始特色的習俗是以物易物。在邦達部落的山腳下每周一次都會有個大型的集市,周邊許多部落和村莊的人們——包括邦達人都會到集市進行交易。集市上,邦達人與其他來趕集的村民最主要的不同有兩點,一是趕集進行交易的邦達人基本都是女性,二是邦達人進行交易的時候更傾向于以物易物,不太喜歡用現金進行交易。交易中,邦達人換出的都是番茄、玉米等農作物,換入的多是鍋碗瓢盆等日用品。交易過程一般不涉及現金,而且邦達人的家庭財產也很少包括現金,許多人沒有儲蓄的概念。
不過,以物易物也有讓邦達人受益的時候。2016年,莫迪總理宣布了“廢鈔令”,即為打擊腐敗、斷絕恐怖團體資金鏈和假幣流通渠道,廢除老的500盧比和1000盧比兩種最大面額紙幣,同時發行新的500盧比和2000盧比面值的鈔票。消息一出,舉世矚目,印度國內更是亂成一鍋粥,大家都跑到銀行去存舊幣并換新幣,一時間所有銀行門口都排起長隊。排隊的人群里沒有邦達人,因為人家不用紙幣。▲
環球時報202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