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王興提出“互聯網下半場”論,指互聯網企業已進入手機用戶停止增長的存量時代。在中文語義中,“下半場”往往帶著另一個隱喻:上半場的哨聲已結束,所有的贏家又重新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這是重新定勝負的時刻,也是超越的時刻。
有人說,中國80后、90后一代是“無”一代:無房、無車、無事業、無存款,無害、無用、無夢想、無污染。而他們的父母,曾是“四有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
表面上看,當年的“四有”價值觀離新時代青年越來越遙遠,他們不再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而是更獨立,更強調個體差異和個體價值。
然而,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新一代青年創業者,卻能看到一股全新的朝氣和力量。
終有一天,回望走過的2020年,我們會發現它對中國的特殊意義。它意味著開始,也宣告著結束。我們在喧囂背后尋找向上的商業力量,尋找驅動公司變革的信念。最終,我們和這樣一群人親密接觸,他們就在我們中間,我們謂之“新青年”。
這樣的分界基本上與年齡無關,只是我們對商業的一種觀察角度。我們定義中的新青年是這樣一群人:他們是市場的信仰者,始終保持著對商業世界的好奇與敏感,對停滯不前有一種天然的反感,對進入舒適圈高度戒備——不管年齡大小,性格張揚或者內斂;無論扎根哪個領域,身為創業者或者一家500強公司的掌舵人,他們始終保持著對創新和變革的饑渴感,從不安于既有的現實,即使在別人看來,那已經意味著絕大的成功。
他們生逢這樣一個時代,移動互聯網重新定義著一切,大數據、人工智能將很多奇思妙想變為現實。這個時代,只要有夢想敢行動就有無限可能,一旦抱殘守缺就可能被遺忘在舊世界。
對新青年們來說,這當然是最好的時代。他們毫無例外地接受了市場的洗禮,他們相信只有市場的力量能夠成就夢想,而他們的前輩,則要經歷太多的曲折與苦痛,才最終接受這樣的歷史邏輯。市場是他們和這個時代的天然紐帶。
就商業來說,這也可能是一個殘酷的時代。迭代與創新如此之快,以至于新青年們再也無法像之前的商人那樣,堅守一個產品或商業模式,就可能贏得漫長時光里的歲月靜好。公司的生與死都比過去更為頻繁,這或許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對商業的信仰如何深入這個古老國度的每一片土地。
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商業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在他們改變自身命運的同時,我們生存的這個社會也被永遠地改變了。“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這是我們關注他們的最大理由。
今天的商業世界是新青年主導的戰爭,他們會是最終的勝者。新青年終將塑造一個新的商業世界,并打上他們專屬的標簽。
讓我們一起走進新青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