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強
雙童吸管是中國制造的典型,他生長于青萍間,從兩間民房的家庭作坊起步,做的是一根不起眼的吸管生意,門檻低、單價低、利潤低,硬是靠著頑強的生命力長成行業的隱形冠軍。
講起中國制造的變遷,人們會把雙童當作研究樣本;談及貿易政策變化對企業的影響時,關注者們也會以它為看世界的窗口;到了全球推行限塑令的當下,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還是從雙童的角度看行業機會。
大家總是容易去關注樓仲平的雙童,卻很少有人看到雙童的樓仲平。
“吸管大王”這個稱呼,樓仲平并不喜歡。
盡管已經獲得了塑料吸管行業三分之二的專利,最高時,全世界超過四分之一的吸管都是由雙童吸管生產的,但從2015年以來,樓仲平越來越不希望別人叫他“吸管大王”。
2015這一年把他的身份分成兩段,在這之前他是“吸管大王”,是雙童吸管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在這之后,盡管職位沒有發生改變,但他的行為越來越像一個學者,他的主要工作變成了思考和布道,雙童吸管,則更像是他實踐自身思考的修道場。

樓仲平的辦公室特別不一樣。
有的老板喜歡把個人愛好帶進辦公室,比如奇虎360的周鴻祎,在辦公室里擺了好幾套價格不菲的音響;也有創始人像美團的王興那樣,和員工一起擠在公共工位里。當然,絕大多數老板還是喜歡面積巨大的個人空間,工作用途和身份意義都有。
但樓仲平的辦公室,在中國企業里絕對少見。雙童總部像一個90年代的小洋樓,一點沒有工廠的感覺,大廳干凈得讓人以為進了一家星級酒店。穿過“酒店大堂”上到二樓,再走幾步就是樓仲平的辦公室。
透過一整塊的落地玻璃,一眼就能看清這個幾十平米的小房間。正中并排斜放著5張辦公桌,中間的一張是董事長樓仲平的,另外四張坐著他的助理、事業部總經理,甚至都沒有用隔斷隔開。五個人坐在一起,就像一只正在“開黑”的電競團隊。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誰都無法想象,董事長和4個員工,坐在一起并排辦公這樣的畫面。
我們的采訪就在辦公室一側的長桌上進行,一排堆得滿滿的書架把辦公區和談話區隔了開來。在聊天的過程中,能聽到一旁有員工疾步走過的踢踏聲,還有小聲討論工作的談話聲。一抬頭,還能看到墻上的顯示屏清晰地展示著各個事業部、經營體任務完成情況。
但長桌對面樓仲平聊的和這些都沒關系,不是雙童的產品和商業模式,也不是他的創業經歷。剛一坐下,他便說自己正在修訂雙童的《每日一則》,這是一本類似于阿里黑話手冊的小冊子,上面是關于雙童經營哲學、公司價值觀的表述。樓仲平說,在修訂的過程中,他剛把“專注”從公司的價值觀中拿掉了。
一根吸管做了27年的雙童,卻把專注2個字從公司價值觀中劃掉了。這個精明的義烏企業家,是看到了什么新風口么?
樓仲平的答案令人意外,和風口無關,而是和自己看這家企業的位置有關。從2015年以來,他觀察這家企業的位置在不斷退后,從關注雙童到關注吸管行業,從關注中國制造業到關注企業生態,在不斷退后的過程中,他看到了許多新東西,這讓許多他過去篤信并堅持的東西,正在發生改變。
和大多數六十年代出生的企業家一樣,樓仲平的成長歷程充滿了貧苦、坎坷與奮斗的故事。
樓仲平是義烏人,義烏自古是窮地,人多地少缺糧米。為了能吃上白米飯,為了能掙大錢,樓仲平從14歲就開始做貨郎擔,后來還干過收廢品、賣牙刷、倒電子表的生意,什么火做什么。到最后,也并沒賺到什么錢。
樓仲平說,這段長達15年的創業經歷并不成功。來回換了這么多行當,表面上看是生活所迫,為了生存四處奔波,實際上還是因為自己不夠專注,沒有堅持。
有了這段教訓,加上在日本、德國游學的見聞。專注,成了他做雙童吸管時最看重,也最堅持的兩個字。
吸管生意的門檻很低,一臺機器,再加上一點原料,就可以開工生產了。樓仲平自己也是全家人一起上陣,租了兩間民房起家的。但和同行不一樣的是,雙童始終專注在吸管產品上。
一方面是品質,雙童的工藝、材料,始終比同行好,并且率先制定了多項行業標準。另一方面是品類,不斷創新推出彩色吸管、卡通吸管、風車吸管。
可以說,如果不是專注,雙童不會取得過去二十幾年的成績。

在這二十幾年里,樓仲平走過多元化的彎路,但在大方向上,他守住了專注的底線。有朋友介紹樓仲平去投房地產,樓仲平算了半天賬,說,“我相信這件事情能做,但掙過那么快的錢,吸管是一定做不下去了。”
也有人勸樓仲平別干實業了。江浙一帶好多企業都把工廠租出去了,租出去比自己干回報還更高。像雙童這樣大小的廠區,市面上可以租到幾千萬,比做企業利潤還高。樓仲平也拒絕了,他覺得創業就像投娘胎,沒得選。既然已經干了吸管這行,再難都要做下去。
雙童的成功原因已經被太多人總結過了,持續產品創新、參與標準制定、聚焦小客戶,當然還有極致的成本管控。這段時間,專注就是刻在雙童基因里的東西,不斷做減法,專注于用最少的資源,做出最好的產品,資源效率最大化。
但到2017年,公司出現了業績下滑。和團隊沒關系,樓仲平發現,這是因為外部環境變化,以往的很多判斷都逐漸失效了。比如“極致地專注”,過去自己只看到了專注帶來成長這個結果,但很少去想,專注能夠帶來成長,也是有先決條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