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嵐
Z女士50多歲,患有類風濕關節炎,需要長期口服激素治療,沒有規律補鈣,也沒有定期在風濕專科隨診。前段時間,因丈夫一個擁抱,使她出現了雙上臂腫痛,無法活動等情況。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竟然是雙側肱骨的粉碎性骨折。進一步檢查發現,Z女士骨骼的年齡已經相當于90多歲的老人,特別脆弱。因此哪怕是力道不大的一抱,也容易引起嚴重的后果。幸運的是,經過骨科和風濕科醫生的共同診治,Z女士進行了復位內固定術,并積極補鈣抗骨質疏松治療,術后恢復良好。
Z女士所患的類風濕關節炎和這次骨折有很大關系。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據文獻報道,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合并骨質疏松的發生率約為30%,是健康人群的 2倍,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疏松的發生率也會進一步上升。同時骨折的風險也比健康人群高出1.5倍以上。因此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是骨質疏松和骨折的高危人群,風濕科醫生常常把骨質疏松稱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背后的隱形殺手。
●類風濕關節炎疾病本身產生的促炎因子會促進骨吸收,導致骨質破壞和全身性骨量流失。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由于關節腫痛、活動受限使得自身活動量減少,從而引發骨量減少。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男女患病比為1:3,女性更易患病。而絕經后的女性,由于體內激素水平下降,本身就較男性更容易引起骨質疏松。
●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如果沒有規范地補充鈣劑及維生素D,會引起激素相關的骨質疏松。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常與年齡、性別、骨質疏松家族史、低體重指數、跌倒風險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其病情則與疾病活動程度、關節受限情況以及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劑量及療程有關。簡單來講就是:老年人、女性、直系親屬有骨質疏松病史、體重輕、有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的類風濕關節炎人群,如果再合并疾病控制不佳的、疼痛關節數量較多的、不規范且長期使用激素治療的情況,就更容易出現骨質疏松的情況。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出現骨質疏松初期并沒有明顯的癥狀,有些患者即使出現了骨痛的癥狀,也往往會被誤認為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炎癥反應,但其實此時骨骼已經發生了變化。可以通過普通X片發現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早期骨質疏松表現,而定期進行雙能X線骨密度檢查、骨代謝指標的監測,能更精準地評估骨密度情況,判斷骨量水平。因此對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定期的風濕免疫科專科門診的復診尤為重要。如果已經出現骨量減少,就需要及時進行治療。
對于已經出現骨質疏松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首先應該注意防止外傷,避免骨折,同時在飲食及生活方式上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清淡飲食,適當多吃高蛋白及含鈣、維生素D豐富的食品,如魚、蝦、蝦皮、海帶、牛奶或乳制品、雞蛋、豆類、雜糧、芝麻、瓜子、綠葉蔬菜等。除了食物來源外,可適量補充鈣劑及維生素D:一般建議每日微量元素鈣的總攝入量要達800~1200毫克,維生素D攝入量(600~800國際單位/天),鈣劑一般選擇常規的碳酸鈣類制劑即可,維生素D的選擇則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在醫生指導下選擇。
●適當進行戶外活動,比如散步、跳舞、打太極等。日照也有利于鈣劑的吸收。
●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維持適當體重、戒煙限酒、進行適度的常規承重或對抗性鍛煉。

首先需要控制好病情,疾病活動度越高、持續時間越長,出現骨質疏松的概率就越大,因此,類風濕關節炎的正規治療,盡早控制是預防骨質疏松的第一步。類風濕關節炎急性期會出現關節腫痛,一般建議減少不必要的關節活動。待炎癥相對穩定后,盡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度的關節活動,這樣既有利于關節功能的恢復,也可以避免骨質的流失。最后就是需要定期監測骨密度,及時發現骨密度降低,及早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正規的抗骨質疏松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要比健康人群更加注重骨質疏松的篩查。如果需要使用激素控制疾病,則一定要按醫生的要求服用鈣劑及維生素D,同時規律復診,不要隨意調整激素的劑量和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