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追問,對于青年創業者而言,什么樣的時代才算是最好的時代?
回首新中國成立的70多年歲月,無數青年人用自己的青春與熱血為時代標記了鮮明的注腳。改革開放后的40年,青年創業者更是前仆后繼成長出三代企業家群體,譜就了一部大國崛起的新商業史。
1984年,鄧小平第一次南巡,無數不安分的青春血液為之沸騰。
那一年,柳傳志還是中科院計算機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當院長提出一部分研究員可以出來辦企業時,他沒有半分猶豫,他就想看看自己有多大本事,哪怕最終一敗涂地。
也在那一年,35歲的張瑞敏接任青島電冰箱廠廠長,面對手上虧損147萬元的“爛攤子”,他立下了13條軍規,甚至把“不準在車間大小便”都寫進了紀律里。
還是在那一年,宗慶后從學校小賣部出發,憑借兒童營養液一炮而紅,造就了日后的娃哈哈商業帝國。
這批年輕的改革開放先行者有一個共同的名字——“84派”,他們成就了中國民營企業的元年。
1992年,鄧小平二次南巡講話后,35歲的陳東升謀劃著一場變革,他要:尋找一個行業空白、創造一個行業標桿、帶動一個行業發展。于是,他連續創辦嘉德拍賣、宅急送、泰康保險三家企業,在當時的中國都開創了行業先河的。2018年,泰康保險首次上榜《財富》世界500強,其后連續3年穩居世界500強榜單。
1992年對于中國商業社會不似一個年份,更似一個年代,中國的民營企業在這一年迎來了“諸神時代”:潘石屹、毛振華、馮侖……無數耳熟能詳的名字在時代的星空中冉冉升起。
千禧年后,互聯網大潮涌動,也改變了中國商業浪潮的走向。
1997年網易公司創始人、CEO丁磊在廣州淘金路一個8平米的小房子里創立網易;1998年馬化騰在深圳創立騰訊;1999年李彥宏結束在美國的中產生活回北京創立了百度;1999年,大學教師馬云辭職,聯合 “十八羅漢”創立了阿里巴巴……
1987年,當比爾蓋茨成為互聯網行業第一個億萬富翁的時候,國人絕沒想到中國的青年企業家將為國家開啟怎樣沸騰的互聯網30年。
2020年,世界疫情蔓延,中國面臨多重大考,諸多不確定性隨之而來,也將中國企業推向了巨變時代,我們帶著疑惑、迷惘,走進一個巨大的想象空間。
請相信:時代浪潮幾番跌宕,總有那么一批青年,他們敢于擊碎枷鎖、重塑邊界、創造“新物種”,他們直面掌聲與質疑,也背負盛名之下的落寞,他們的命運和時代緊緊纏繞,或被推向浪潮之巔,或沉于靜水深處。
但大潮之下,必有勇夫!每一個時代都是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