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耀
農產品出村進城怎么干?農村電商下一站干什么?
關于這些事情,這幾年,農業農村部對加快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試點工作進行部署,并且要求農村電商要產業化,需要深入農業全產業鏈,促進農業農村產業轉型。
這也意味著,國家要加碼農村電商,農村電商要火……
農村電商正加速發展,成績傲人且節節攀升。
近年來,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逐漸普及以及電商平臺的不斷下沉,農村電商市場愈發活躍,在便利農民消費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創收渠道,同時也為農村產業興旺帶來契機。
截至2020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較2020年3月增長了5 471萬人,網民規模達到3.09億人,占網民整體的31.3%。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發布了報告,數據顯示農產品網絡零售規模持續增長,2019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4 168.6億元,較2018年增長24.8%。其中生鮮產品網絡零售額突破千億元,成為農產品上行第一大品類,零售額、零售量增長喜人。
另外,國家農村電商政策也陸續出臺加持,尤其是國家不斷地加持“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
“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國家頂層設計,劍指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實現優質優價帶動農民增收的重大決策部署。
早在2019年年底,經國務院同意,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到2025年底,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完成工程建設各項任務,實現主要農業縣全覆蓋,農產品出村進城更為便捷、順暢、高效。
同時,2020年5月,農業農村部也決定開展“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工作,并制定了《“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工作方案》,明確優先選擇包括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在內的100個縣開展試點,到2021年底,基本完成試點建設任務。通過試點,探索形成一批符合各地實際、可復制、可推廣的推進模式和標準規范,向全國推廣應用。
這次會議也強調,下一步要重點抓好4方面工作:
一是抓統籌,要制定工作計劃和工作臺賬,建立試點工作協調機制,把各相關部門力量凝聚起來,扎實推進試點建設。

二是抓市場,要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營造市場投資環境,形成良性發展。
三是抓重點,要把培育產業化運營主體作為關鍵,依托產業化運營主體打通全產業鏈各環節,促進產業升級。
四是抓落實,要加強督促考核,確保試點工作按期保質完成。
由此可見,“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將會成為鄉村振興和給地方政府的重點工作。
農村電商一直存在“冰山與火海”的局面,期望與現實有一定差距。比如,農村電商發展非常緩慢,有些電商運營站點形同虛設。
去年還有一檔地方電視臺爆料:四川達州市第二期《陽光問廉》節目上,對于四川開江縣原沙壩鄉丁家山村和石埡口村,村民不知電商為何物,多個電商站無人運營、甚至被挪作他用。
除了有些地方“拿完補貼就撤”的情況之外,農村電商還存在人才、資金、供應鏈、農產品可標化、農產品品牌等問題。
業內人士指出,農村電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由農民或者一家企業推動,需要的龍頭企業或者產業公司、互聯網公司。
農業行業觀察發現,當前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46.2%,全國仍有很多鄉村沒有電商的配送站點;農村地區電商基礎設施薄弱制約了電商扶貧的發展,有些地區電商和物流板塊分割,物流配送體系不健全也會導致農產品銷售困難。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水平比較落后,包裝、冷鏈、物流、倉儲嚴重滯后,跟不上電商發展步伐。農產品批發市場是我國農產品流通主渠道,目前我國70%以上的農產品通過農產品批發市場流通。
比如,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在物流成本高、標準缺失、流通環節多、效率低、農產品損耗大等諸多問題。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數據,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綜合損耗高達30%。
一位行業的資深人士透露,國內農產品市場長期以來“小生產大市場”的特點,將生產區域分割成塊,企業規模難以做大。有限的貨量規模,大大降低了各家生產企業在供應鏈環節的議價能力,成為生產企業不得不持續依賴層層的分銷市場維系銷售渠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鑒于農村電商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西南大學副校長溫濤建議,一要加大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包括路、網、支付體系、移動支付終端等;二要培訓、規范農村電商從業者隊伍,尤其是要針對青年涉農服務人員進行電商實操培訓,使他們既懂互聯網又懂經營管理;三要促進電商和物流行業在鄉村融合發展,建設新型“互聯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是問題更是機會,農村電商天花板還是比較高,未來可期!
這些年,電商融合成為農村電商的新模式。
隨著一二三產業的逐步融合,農村文化旅游、休閑農業、農家樂等發展迅疾,農村電商可從單一農產品銷售向多品類、多渠道、多服務拓展,與鄉村旅游、特色農產品培育加工等融合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曾指出: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推動線上線下融合;以“互聯網+三農”為實施路徑,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旅、商旅、文旅的深度融合。
另外,2020年商務部印發的《關于統籌推進商務系統消費促進重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擴大電商進農村覆蓋面,整合縣域物流快遞資源,加強名優特新農產品線上線下展銷;推動農村商貿流通和零售網點轉型升級,加強生活服務與農村商業對接。
據了解,從2014年起,我國連續6年開展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程,推動了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國累計支持了1 180個示范縣,已經實現了對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全覆蓋,有力促進了農村電子商務事業發展。
與此同時,京東、阿里、拼多多、蘇寧、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等一批互聯網公司紛紛下沉業務,借助科技、大數據、流量、品牌、資金等提升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比如,京東旗下社交電商平臺京喜推出“產業帶廠直優品計劃-產業興農行動”,未來3年將投入10億元到興農基金;京東生鮮將“京心助農”項目升級為長期戰略,在3年內帶動百萬以上參與項目的農戶增收50%以上;京東大商超啟動農產品流通大中臺,以打造農業產業化示范區為抓手,打通上下游,布局農產品產銷全供應鏈。
再比如,近幾年,阿里真金白銀投入打造“最先一公里”,它在全國建成5個區域大型數字化產地倉,在縣、鄉打造若干直管倉,一年可將100萬噸生鮮農產品直供全國餐桌。目前,菜鳥智慧物流共配項目還在全國27個省1 000多個縣域落地,給鄉村和村級供配點3萬多個。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指出,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振興,沒有產業支撐是不可持續的。另外,電商的發展將會加速農業產業的升級與再造。
除了京東、阿里之外,美菜網、本來生活、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紛紛下沉農產品產區,或聯手農業品牌助力傳統農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