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yer

有一個著名的交易策略叫作“Trend Following”(趨勢追隨),指交易者應當買入價格穩步上漲的商品和資產,因為這個趨勢將使價格繼續上漲,同理應當賣出價格處于下跌趨勢的那些。這個策略的奉行者相信市場中大多數人的選擇,并且“羊群效應”的從眾跟風心理會讓這樣的趨勢保持一段時間,從而創造獲利機會。
“潮流”“趨勢”貫穿了普羅大眾生活中的選擇。數十種顏色的口紅,復古的純白T恤,每一次購買,你都是在為某種潮流投票,還有無數的品牌和資本在追逐潮流,無數人奉獻職業生涯于理解和引領潮流。在這之中,洛杉磯的街頭文化可謂潮流的地標。當年用滑板走街串巷的少年不知不覺造就了Fairfax Avenue(費爾法克斯大道)和Melrose Avenue(梅爾羅斯大道)等幾條著名的“潮流”街。在那里,任意隨性的涂鴉墻是特立獨行的宣言,而林立的“潮店”則成了全世界街頭潮流愛好者的圣地。著名潮牌和買手店個個風靡一時,若是碰上新品發售或是限量版上架,嗅覺敏銳的人如歡慶盛典般排成長隊。“潮流”于外人而言終是看個熱鬧,追逐潮流的民眾和資本才構成它的玩家。Louis Vuitton和Supreme聯名的衛衣標價上千美元,若說iPhone是智能手機的頂級“潮流”,這件衛衣的到手價則與一部iPhone相當,它甚至還有火熱的二級市場,不得不讓人驚嘆:這一切難道僅靠品牌溢價就能達到?
打造潮流離不開營銷。耐克運動品牌旗下著名的喬丹系列每每推出限量運動鞋時,中外粉絲們不約而同地排20小時的隊搶購,火爆程度在“饑餓營銷”界算得上是前無古人。較少的發售量造成供需關系的極度失衡,搶到新鞋的消費者走上大街,便可加價數百元賣出。無論捆綁銷售、突擊發售、熬夜抽簽等多么折磨人,但既然一寸光陰一寸金的超級碗中場表演的嘉賓都穿著它,它就是潮流的代言人。到了2019年,說唱歌手Kayne West名下的潮鞋品牌Yeezy成了后起之秀,年銷售額輕松超過10億美元。ABC曾追蹤報道一群癡迷交易潮鞋的青少年,只見十幾歲的孩子們在電腦前熟練地切換窗口搶購,和另一群青少年交易轉賣潮鞋并試圖套利。潮流是人們表達自我的方式,但也可以成為資本運籌帷幄的手段。
假如有件Chanel的女裝擺在我面前,我會欣賞她優雅整潔的設計和精致的工藝,但卻不理解它“潮”在何處,為何能長久地在時尚界占據一席。而Coco Chanel女士所處的20世紀20年代初,女性穿裙子才是正統,她卻大膽地以男裝為靈感來源,設計出女士褲裝和西裝樣式的女裝外套,引領了穿著舒適的潮流。100年后這平平無奇,而在當時,這等潮流和今天的潮牌一樣象征著新興的、跳出舒適圈的審美和對自我意識的宣告,也促進了20世紀得以快速發展的女權運動。無論小眾還是大眾、先鋒還是保守,能為你我理解或是不能,潮流的存在無疑加速了人們的交流,塑造了相當一部分的社會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