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維
摘 ? ?要:黑龍江具有盛產榛蘑的地理優勢,野生榛蘑的采摘數量遠遠高于全國其他各區,榛蘑產業的健康發展有利于我國野生菌產業的發展,對全國野生菌市場的供需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介紹了黑龍江榛蘑產業的發展現狀及黑龍江發展榛蘑的優勢條件與發展潛力,重點探究了榛蘑的生長環境對榛蘑生長的影響,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發展榛蘑產業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黑龍江;榛蘑;產業現狀;環境調查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5-0110-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646.1 ? ? ? 文獻標志碼: A
1 ? 形態特征
榛蘑是黑龍江有名的特產,味道非常鮮美,除了具有比較高的食用價值外,同時還有非常高的藥用價值。經常吃野生榛蘑,不僅可以防止皮膚干燥,而且還可以抵抗一些呼吸道以及消化道感染的疾病,另外還具有和天麻相同的祛風活絡、強筋壯骨等功效。它的形狀好似一把小傘,嫩時呈現出淡淡的土黃色,之后會呈現棕褐色。在蓋頂的中部有平服或者是直立的小鱗片,老熟后近光滑。在蓋的邊緣有放射狀的條紋排列,在撕開菌蓋后就可以看到白色的蘑肉。榛蘑的菌柄是細長的,呈現出圓柱狀,基部稍微有些粗,高一般在5~13 cm,有縱條紋,內部呈現松軟或是空心狀。子實體一般中等大小,肉質。菌傘在最初為半球形,隨著生長會慢慢平展,表面為淺黃色,覆蓋暗色的細鱗。柄呈現圓柱形,基部稍微膨大,表面為白色,有條紋,內部比較松軟,為淺褐色。菌褶比較接近白色,后期會慢慢變成深色,直生。孢子為橢圓形,比較光滑,無色。榛蘑在黑龍江一般7—8月就可采收,大多是生長在針葉樹或者闊葉樹的根基部。
2 ? 榛蘑產業發展現狀
為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政府出臺了各種經濟政策,利好的政策有利于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給榛蘑產業帶來了穩定的發展環境,因為榛蘑的營養價值比較高,所含的溶脂性維生素容易被人體吸收,對于病后虛弱、容易饑餓或者是體弱的人來說是非常好的補品。另外,榛蘑所含維生素E高達36%,所以日常吃可以有效地延緩衰老,防止血管硬化。榛蘑的價值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現如今榛磨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榛蘑產業發展迅速,產業競爭力也隨著提升,榛蘑產業發展前景可觀。
2.1 ? 榛蘑生產趨勢
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迅猛,榛蘑產業朝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一是完全的洋化,也就是對外發展,實行工業化生產模式;另一個則是完全本土化,將榛蘑的生產返璞歸真,采取野生栽培的模式。這兩種不同的生產趨勢,各有優勢和劣勢。對于本土化的發展模式,即進行野生栽培。由于榛蘑野生栽培的生長環境因素復雜,更注重栽培條件,導致榛蘑產業不易形成標準化、規模化的生產模式,制約了榛蘑產業的發展。榛蘑人工栽培,需要栽培技術的支撐。另外,市場對榛蘑的需求量大,導致了野生榛蘑被過度開發[1]。為了保護野外榛蘑的生長,國家在野生榛蘑生產方面采取了有效的保護措施,進行有計劃的開采,實行統一的開采管理,避免過度泛濫采摘,破壞生態環境。國家為提高榛蘑的產量,加強對野生榛蘑的保護技術措施,加大野生榛蘑深加工力度,提高榛蘑品質,增加榛蘑產量的同時提高榛蘑的其他價值,增強榛蘑的市場競爭力。
2.2 ? 市場發展趨勢
榛蘑產業的發展有4個較明顯的趨勢:一是產量逐年上升,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市場,對榛蘑的需求量都逐年遞增,整個市場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歐洲發達國家、日本等已成為我國榛蘑出口的主要國家。二是榛蘑產業的競爭力不斷提升。在野生榛蘑栽培種植中,我國提高了自身的栽培技術含量,融入了科技,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大的市場潛力。三是榛蘑菌類的市場波動較大。榛蘑種植技術含量高,過度依賴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等因素,其年產量不穩定,加之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市場價格也起伏不定。四是發展特色化的榛蘑產業。為了應對市場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我國大力支持開發榛蘑產業,在保障榛蘑產品安全化的條件下,促進榛蘑多樣化的發展模式,進一步提升榛蘑產品的其他價值。另外,國家多方向發展榛蘑產業,把榛蘑的生產、采摘自食、旅游觀光等融合起來,開發旅游休閑榛蘑采摘游,綜合開發榛蘑產業,促進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促進榛蘑產業的發展,提高榛蘑的產量和質量。
3 ? 優勢條件與發展潛力
3.1 ? 優勢條件
黑龍江地處我國東北部,地形以山地和平原為主,山地地形樹體多,有利于野生榛蘑的生長。尤其是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的成片樹林,樹木種類繁多,有非常豐富的林木資源,森林覆蓋率極高,適合野生榛蘑的形成。除此之外,黑龍江處于中緯度地區,氣候是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雖然冬季氣候干燥寒冷,不適于野生榛蘑的生長,但夏季濕潤溫熱,降水量也較集中,給野生榛蘑營造了適宜的生長環境。總的來講,黑龍江具備了利于野生榛蘑生長發育的地理優勢[2]。
3.2 ? 發展潛力
早期由于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等森林地區遭受人為破壞,野生榛蘑被過度采摘,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損壞了野生榛蘑的生長環境,導致野生榛蘑生長滯后,嚴重影響野生榛蘑的市場需求量。但近幾年,國家開始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生態環境的恢復有利于野生榛蘑的生長,再加上合理地規劃管理野生榛蘑的開發采摘,適當進行人工野外種植,提升榛蘑種植技術,使野生榛蘑的產量逐年上升,平衡了市場的需求。野生榛蘑產業鏈的生產規模在不斷發展,榛蘑的價值不斷提升,除了食用價值外,更加重視藥用價值。榛蘑產品不斷開發,產品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產量增加的同時,也注重榛蘑產品的深加工。
4 ? 生長環境的調查
著名的東北名菜“小雞燉蘑菇”中的蘑菇就是榛蘑。榛蘑是東北野生菌的一種,生長季節在夏秋兩季,不僅口感爽口嫩滑,味道鮮甜,而且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和微量元素,營養價值極高,深受廣大民眾的青睞。土壤、光照、氧氣、氣候等生長環境因素對榛蘑的生長規律具有較強的影響作用,是關乎榛蘑生產質量和產量的關鍵性因素。
4.1 ? 土壤因素
半山坡,或是灌木叢中,常常是榛蘑生長多發地。榛蘑的菌素在團粒結構良好且有豐富有機質的土壤里生長,有時也會在爛樹樁、殘枝落葉或朽木中生長,尤其在較濕潤的地方,菌素生長力旺盛。一旦土壤過于干燥,會阻礙榛蘑菌絲的生長,菌素的侵染能力下降。有積水的低洼處、透氣性不佳或土壤板結等地也不適合榛蘑菌素的生長,使榛蘑很難生長發育[3]。
4.2 ? 光照、氧氣因素
榛蘑對光照要求不高,菌素和菌絲體的生長完全不需要光照,在陰暗的地方仍可生長。不過長出子實體時,榛蘑就需要散射光,大體上對光照的需求量不高。但是榛蘑的生長發育需要大量的新鮮空氣,無論是菌素、菌絲的生長,還是子實體的發育,都離不開空氣中的氧分,因此菌素常生長于樹樁、樹根等有充足氧氣的地方,透氣性差的地方則很難形成菌素。
4.3 ? 植被因素
榛蘑菌絲具有較強的木材分解能力,基本上在針葉樹和闊葉樹上都可存活,例如在冷杉、柳、云杉、柞、樺、雪松及榆等樹木上都可以采集到榛蘑的樣品。榛蘑除了在樹體上生長發育外,也可以在樹木的根部生長,甚至在枯木、枯枝落葉等死物中形成的腐殖層也能生長發育。總體來講,榛蘑是一種生長能力強、適應性廣、寄主多的寄生真菌。其蜜環菌可以在200多種喬木樹上生長,尤其是闊葉樹,其生長能力更強。另外,榛蘑的菌素除了能寄生于樹根上,也可以在死樹上進行營腐生生活。
4.4 ? 氣候因素
榛蘑的菌素多生長于夏、秋兩季,兩個季節的溫度濕度都較適宜榛蘑的生長發育。黑龍江的土壤解凍大多在每年的4月初大地回暖之際,榛蘑的菌素開始萌發。到了5—6月,適宜的溫度開始促進榛蘑菌絲的生長,進入7月份,氣溫逐漸升高,榛蘑菌絲受到高溫天氣的刺激,開始形成大量的菌素。每年的7—8月處于雨季,黑龍江的降水量比較集中,此時空氣中的濕度高,溫度適宜,給菌素的生長提供了極佳的生長環境,此時榛蘑的菌素會大量形成,榛蘑的子實體會迅速生長。通常情況下,夏季是榛蘑的生長旺盛期,榛蘑偶爾會出現少量的單生,基本上都成片的生長,30 d左右是榛蘑的豐產期。而秋季出現霜時,9月上旬萌發生長,之后會出現短暫的生長期。隨著氣溫的降低,黑龍江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冬季,當氣溫低于15 ℃時,野生榛蘑因溫度不足而停止生長。綜上所述,適當的溫度和適宜的降水量是野生榛蘑生長發育的必要條件。在6~28 ℃條件下適合菌絲體的生長,其中25 ℃是最適宜生長的溫度,一旦溫度高于30 ℃,菌絲體就會停止生長。最適宜菌素生長的溫度區間是26~28 ℃,最高溫度不宜超過28 ℃,一旦溫度過高,菌素容易出現老化現象,變成黑褐色,當溫度高于32 ℃時,則會停止生長。榛蘑實體的最佳生長溫度區間在14~20 ℃。
5 ? 種植技術
環境條件是人工培養榛蘑的關鍵因素,為了促使榛蘑豐產,保證榛蘑的質量,需要人為地創造適宜榛蘑生長發育的環境。對榛蘑生長環境的研究可得出,影響榛蘑生長發育的環境因素有土壤、光照、氧氣、氣候等。
5.1 ? 適宜的栽培季節
榛蘑屬于低溫型的菌類,所以其生長過程對溫度有一定的要求,需要適當控制其生長溫度,尤其注意避免溫度過高。根據黑龍江的氣候溫度,榛蘑栽培適合選擇在每年的4—5月。之后,雖然黑龍江大部分地區的溫度仍偏低,但整體上該地區的氣溫已經逐漸回暖,有助于榛蘑菌絲的生長發育。加上榛蘑菌絲有較強的耐寒性,當氣溫低于-10 ℃時,榛蘑菌絲不會死亡,但當溫度高于40 ℃則會造成死亡,所以4—5月適合培育榛蘑菌絲。等到榛蘑子實體形成時,已經進入夏季,此時黑龍江夏季的溫度非常適合榛蘑子實體成長。在20 ℃左右,榛蘑子實體會快速生長,培育出肥厚的菇體,而且產量偏高。如果栽培榛蘑時,時間點選擇晚,榛蘑子實體生長的時間點也會往后移,則會嚴重影響榛蘑的產量。
5.2 ? 科學的栽培管理
榛蘑高產優質的重要影響因素也取決于科學的栽培管理。從開始培育榛蘑的菌絲,到菌素及小菇的生長發育,榛蘑的每個生育階段都需要科學合理地控制溫度、濕度、空氣和光線等環境因素。在榛蘑的每個生長階段,個體對溫度、濕度、空氣和光線等要求各不相同,因此要時刻留意榛蘑的生長狀態,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進行科學的栽培管理[4]。榛蘑的栽培和發菌是首要管理階段,發菌對整個榛蘑生長發育很關鍵,這也是其栽培成功與否的重要步驟。在接種后的2~3 d,榛蘑菌絲開始生長,此時最佳的生長溫度是25 ℃。當培養料全部長滿榛蘑菌絲時,通常需要30 d左右,榛蘑則從營養生長階段開始進入生殖發育階段。在榛蘑小菇萌芽后,由于榛蘑屬于低溫型的菌類,溫度不宜過高,控制在20 ℃左右即可。另外在栽培的過程中,榛蘑的水分管理也很重要。榛蘑需要濕潤的生長環境,在榛蘑菌絲長滿后,需要澆足夠水分,及時補充榛蘑發菌時散發的水分,確保榛蘑菌絲出菇。而且澆水能適當降低周圍空氣中的溫度,刺激榛蘑菌絲出菇。在出菇階段,要適當向空氣中噴灑水分,增加空氣的濕度,維持85%的濕度,給榛蘑生長營造一個潮濕的環境。榛蘑生長后及時進行采收,正確的采收時間既可以維持榛蘑的產量,也可以保證榛蘑的質量。最佳的采收時間是榛蘑即將散放孢子時,通常榛蘑的采收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采收時動作要輕,采取整叢收的方式。
參考文獻:
[ 1 ] 王天媛,宮麗婷,呂東明,等.長白山豬苓林下仿生栽培技術研究[J].人參研究,2016(2):38-39.
[ 2 ] 鄔俊財,張忠偉,薛光艷,等.蜜環菌(榛蘑)林地栽培技術[J].遼寧林業科技,2009(3):61-62.
[ 3 ] 施漢鈺,崔巍,鄭煥春,等.蜜環菌菌索生物學特性的研究[J].菌物研究,2014(4):229-232.
[ 4 ] 鮑佳音.榛蘑質量標準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