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秉林
“十四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面臨國內外復雜社會形勢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的機遇與挑戰,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面臨新的要求,必須抓住關鍵問題,深化綜合改革,主動應對新的挑戰。
明確戰略性人才培養方向。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國內外經濟政治形勢的重要挑戰,尤其在當前百年未遇之大變局的國際政治形勢背景下,我國明確了“十四五”期間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任務。遵循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高等學校要明確人才培養方向、目標和規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尤其是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精心培養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和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階段,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十四五”期間我國要構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60%。為了適應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變革,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應更加開放與多元,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多樣化訴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各級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要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分類發展政策體系,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完善學術型與職業型學術體系建設,通過分類設置、分類指導、分類支持、分類評估,引導高等學校科學定位與特色發展,完善高質量、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
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面對復雜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變化、個體發展的個性化訴求和新興信息技術帶來的教育變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面臨多方挑戰。建設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需要探索多樣化、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要進一步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分類招生、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生錄取機制。要踐行因材施教理念,在大類招生、寬口徑培養的基礎上,構建通識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在跨學科、探究式學習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和管理機制;探索構建基于學生學習結果為導向的專業教育模式,實現學習者為中心、學習結果為導向的有效性學習,滿足學習者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構建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建設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需要構建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笆奈濉逼陂g,要全面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優化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模式和手段,遵循學校建設、學科專業發展與人才成長的規律,以學生成長成才為導向,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實現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目標的統一。要改進結果評價,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提供科學依據與信息支撐;強化過程評價,從發展性的角度科學判斷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程度;探索增值評價,關注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程度和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取得進步的縱向比較和改善提高;健全綜合評價,注重對評價對象進行整體的教育要素的評價,全面考量和綜合判斷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
完善有效的質量保障體系。我國已經逐步建立起包括自我評估、院校評估、專業認證、狀態數據常態監測、國際評估在內的“五位一體”本科教學評估制度,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十四五”期間,要在保持評估政策持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完善以立德樹人為統領的新一輪審核評估與合格評估制度,強調高等學校的分類管理、分類評估,引導高校形成人才培養特色。在世界范圍內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的理念、方法和范式發生轉型的背景下,要進一步強化高等學校質量建設的主體地位,完善學生學習效果跟蹤評價機制,構建多元參與的教育治理體系,提高高校內部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有效性,從而持續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