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蓉 王楠

廣州,這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老城市文教興盛。街墻的青磚古瓦無聲地訴說往昔的教育故事:背靠越秀山的北京路一帶,明清時期番禺縣的縣學和祭祀孔子的文廟番禺學宮坐落于此。立著金字的牌坊上書“越秀書院街”之處,從前云集廣州城眾多書院,亦是清朝科舉的考場所在地。教育傳承廣州城的千年文脈,大街小巷深處,書聲隨處可聞。與城市的發展相向而行,廣州教育深深根植于南國大地,并始終呈現著開放包容的氣質。新時代,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國家戰略背景下,廣州教育如何邁出現代化步伐?如何梳理過去,又如何面向未來?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廣州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一級巡視員陳爽。
《教育家》:當前,教育界對“教育現代化”的理解很多,您是如何理解“教育現代化”的?
陳爽:教育現代化是一個發展概念,大致包括基本現代化、總體現代化和全面現代化三個階段。“十三五”期間,廣州已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了教育現代化,我們的目標是到202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2035年全面高水平實現教育現代化。
教育現代化是一個系統概念,包括教育理念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體系的現代化、技術手段的現代化和教育治理的現代化五個方面。
一是教育理念的現代化——教育理念的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靈魂,只有教育理念轉變了,才有制度的轉變和內容方法的改革。沒有教育理念的現代化,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現代化。一直以來,廣州都秉持“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生幸福”的教育理念,希望每一所學校都出新出彩,希望每一個孩子的人生都能出彩出色。
二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包括學生的現代化和教師的現代化兩個方面。廣州教育始終把人的現代化擺在十分突出的重要位置。一方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并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始終認為,“分數”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指標,要堅持五育并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孩子在學校學好文化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參與實踐和體驗,注重綜合能力的全面培養。唯有“分數”,孩子注定難以行穩致遠走好明天的路。另一方面,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尤其是師德師風建設,努力構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新型教與學的關系。近年來,廣州全力構建市、區、校三級教師發展體系,成立6個市級教師發展中心和11個區級教師發展中心,實施廣州教育家培養工程、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卓越中小學校長促進工程等教師發展計劃,全面提升我市教師現代化水平。
三是體系的現代化——教育體系的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是新時代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課題。廣州正在努力構建公平卓越、活力創新、開放包容的教育新體系。公平卓越指教育發展的兩大關鍵指標——公平與質量,是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普遍追求,也是我市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教育追求的基本價值和目標。活力創新旨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市委市政府建設活力全球城市的目標要求,充分釋放學校自主辦學活力。我們的目標是通過改革創新,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全面激發教育教學活力,形成校園有活力、教師有活力、學生有活力的教育生態。開放包容是廣州教育與廣州城市品性的一致追求,是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的重要彰顯,體現了廣州這座城市的擔當和格局,為所有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不同人群提供適宜的教育。廣州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不論是學齡兒童還是老年人,不論是本市戶籍人口還是非本市戶籍的常住人口,在廣州都能找到適合的學校就讀。
四是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既是教育現代化的推動力也是教育現代化的表現形式。廣州教育積極迎接新技術變革對教育的挑戰,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探索“互聯網+”人才培養新方式,建立與教育現代化發展相匹配的新裝備體系,突出人工智能教育、STEM教育,致力于打造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和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
五是教育治理的現代化——治理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沒有治理的現代化就難以真正實現教育現代化。對于廣州這樣一個特大城市而言,教育面臨的局面尤其復雜,迫切需要推進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著力構建形成政府依法治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有效參與教育評價的現代教育治理體系,包括加強教育立法,提高教育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加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加強政策供給,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加快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探索建立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教育家》:的確,教育現代化是一個系統概念,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廣州在推進教育現代化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經驗?
陳爽:廣州教育現代化主要圍繞構建“公平卓越、活力創新、開放包容”的教育新體系展開。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系統謀劃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高質量編制《廣州市教育現代化2035》和《廣州教育事業“十四五”規劃》,系統謀劃未來5年乃至15年廣州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我們的目標是到202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形成全面、協調、高質量發展的廣州教育新格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示范城市。到2035年,全面、高水平實現教育現代化,率先建成學習型社會和人力資源強市,形成與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公平卓越、活力創新、開放包容的廣州教育新體系,成為全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標桿城市。
二是做好謀篇布局,推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過去的五年是廣州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五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親臨廣東視察,親自為廣東工作定位導航,明確要求廣州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基礎教育設施布局整體規劃總是在城市發展中先行一步,變被動配套為主動保障。從2013年開始在全國率先開展特大城市基礎教育布點規劃編制工作提前謀劃,編制了《廣州市基礎教育設施布點規劃(2019-2035年)》,面向2035年,以常住人口為基數,統籌配置基礎教育設施。同時,配合城市更新改造,主動與規劃部門、住建部門對接,編制《廣州市城市更新優質中學布點規劃(2020-2030年)》,結合廣州市國土空間規劃的空間、人口、產業布局,為未來教育發展預留足夠的空間,發揮教育資源在城市新區建設、舊區改造、產城融合、鄉村振興方面的戰略引導作用。同時,結合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和廣州實際情況整合優化規劃成果,制訂實施中小學校三年提升計劃,加大政府主導建設學校力度,進一步增加基礎教育優質學位供給。“十三五”期間,我市新增公辦基礎教育學位超過32萬個,新增示范性高中34所,全市示范性普通高中達到73所。積極引入清華附中等省外優質教育資源,推動省實、華附在我市以新建校區、委托管理學校等方式擴大辦學規模,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在全市層面合理配置和擴增。
三是推進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教育公平。11個區全部成功創建成“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和“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達標率100%。推進集團化、學區化建設,促進區域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基礎教育階段共成立教育集團86個,其中市屬教育集團10個,覆蓋全市11個區超過80所學校,切實做到把好學校辦到家門口,讓更多孩子“好上學”“上好學”。積極落實國家“兩為主”政策,來穗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全面實施積分入學制度,報考公辦普通高中從“四個三”簡化為“兩個有”, 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40%是隨遷子女,只要來穗了就是廣州人,我們就應該盡最大可能提供教育資源,保障其子女有學上、有書讀。實現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11個區均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全市建成資源教室268間,實現15年免費特殊教育,探索特教學生隨班就讀新模式。2020年廣州市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安置率達98.86%。
四是強化體制機制創新,激發辦學活力。印發實施廣州市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意見,努力破解制約教育改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釋放激發辦學活力。近些年來,廣州在此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完善幼兒園保教質量監測評估體系和動態監管機制。深入開展中小學教育質量“陽光評價”改革、中考改革和教師“區管校聘”等改革。在國內一線城市中率先出臺校內課后服務政策,建立以學校為主體、多方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型課后服務體系。探索校外培訓機構長效管理機制,教育部在我市召開現場會,推廣校外培訓機構整治的廣州經驗。探索醫教結合的干預機制,特殊教育質量監測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穩步推進職業院校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校企聯合共建22個特色專業學院、4個示范學院。加快高水平科研與社會服務平臺建設,全市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高端科研平臺20個,省級以上創新平臺達1592家。建成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和實驗區各2個、廣東省社區教育實驗區11個。
五是擴大對外開放,提升教育的輻射影響力。廣州本來就是一座很開放的城市。近年來,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廣州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不斷拓展,教育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市屬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實現跨越性發展,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實現零的突破,新增1個內地與港澳地區合作辦學機構(籌)、新增設立4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所海外孔子學院,牽頭成立廣州國際友城大學聯盟,聯盟成員大學已達13所。職業教育國際公共產品供給體系初具規模,建立多個海外職業教育培訓中心及工作站,校企攜手參與國際產能合作,持續擴大廣州教育國際影響力。基礎教育國際教育資源供給豐富,在穗就讀國際及港澳臺學生達4.5萬人,初步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基礎教育體系,全市締結88對國際姊妹學校,289對穗港澳臺姊妹學校,姊妹學校數量在全省、全國城市中位居前列;在6個區9所學校率先試點開辦港澳子弟班25個;各級各類學校招收國際和港澳臺學生4.5萬人。深化與深圳、佛山、肇慶、清遠等城市的教育合作,廣州教育的示范輻射作用越來越突出。
《教育家》: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請您結合廣州市教育事業“十四五”規劃,談談未來五年廣州在推進教育現代化,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方面有哪些戰略謀劃?
陳爽: “十四五”時期,是廣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廣州進一步完善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奮力開創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的機遇期。我們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全省、全市教育大會精神,以推進教育現代化為主題,以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為主線,以新發展理念為基本遵循,對標對表國家、廣東省、廣州市“十四五”時期乃至2035年經濟社會發展任務,系統謀劃我市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確保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落實到位。同時,突出重點,力求在師資隊伍建設、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高等教育結構優化、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教育信息化與裝備現代化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
簡單而言,“十四五”時期,我市教育將努力實現1個目標,完成8大任務,實施6大工程。1個目標,即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公平卓越、活力創新、開放包容的廣州教育新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體系更加優化,全市教育綜合實力、整體競爭力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形成全面、協調、高質量發展的廣州教育新格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示范城市。8大任務:一是堅持立德樹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二是完善發展體系,打造專業化教師隊伍;三是優化資源供給,加強基礎教育平衡性;四是彰顯類型特色,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五是強化內涵建設,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六是加快對外開放,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七是推動技術賦能,建設智慧教育示范區;八是深化綜合改革,激發教育活力與創新。6大工程:一是新時代高水平教師(校、園長)培養工程;二是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工程;三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工程;四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優化提升工程;五是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水平提升工程;六是新時代教育信息化和裝備提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