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建軍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辦好高等教育更是與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交通大學考察時指出,要堅持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努力培養更多一流人才,并勉勵廣大師生大力弘揚“西遷精神”,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新征程上創造屬于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遷校65年來,西安交大為國家輸送了28萬余各類人才,其中兩院院士42位。2020年,留在中西部工作的畢業生比例已超過55%,為西部大開發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近年來,西安交大堅持“四為”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扎根西部,服務國家,產教融合,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力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撐。
聽黨指揮跟黨走,西遷精神塑造學子心靈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辦好新時代的高等教育,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四個服務”,始終把落實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20世紀5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根據西北工業基地建設的要求和國防形勢的要求作出交通大學西遷的戰略決策。“黨讓我們去哪里,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里”,老一輩交大人堅決響應黨的號召,從黃埔江畔西遷到渭水之濱,支援大西北建設,圓滿完成了國家使命,創造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跡,也鑄就了可歌可泣的“西遷精神”。
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西遷精神歷久彌新、薪火相傳,閃耀著熠熠生輝的時代光芒。它源自交大西遷,更超越了交大西遷,既是扎根西部的建設者們建功立業新時代的精神動力,更是廣大知識分子在新時代承擔新使命、落實新理念、踐行新擔當、實現新作為的力量源泉。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學校高度重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并將西遷精神作為“入學第一課”、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團支部學習的重要內容,實現了全覆蓋;常委同志每學期到5個以上黨支部參加組織生活,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西遷精神;在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大型活動中組織師生集體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列課程”“走中國青年知識分子成長的正確道路”“紀念章里話初心”等形式引導廣大師生深入學,將愛國奮斗精神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深植學子心靈根系。交大西遷博物館接待社會公眾超過34萬人次,多處西遷景觀雕塑于無聲處涵養師生,學生原創話劇《追憶西遷年華——向西而歌》被納入“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 科學家主題宣傳活動,被譽為“舞臺上的校史課”。西安交大堅持不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立德樹人謀新篇,產教融合培養創新人才
當前,黨和國家事業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提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支撐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
西安交大地處西部,在國家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一帶一路”建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戰略作用。如何更好擔負起科技強國和國家現代化建設重任,是交大面臨的寶貴機遇和挑戰。學校深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一步探索學科調整和交叉融合創新,充分發揮創新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推動人才培養深度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特別是聚焦培養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打造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生態系統,堅持“四個協同”,即堅持本、碩、博統籌規劃,堅持招生—培養—質量—貢獻閉環聯動考核,堅持產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融合、軍民融合,堅持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網絡課堂相向而行,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續寫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情懷和使命。深化人才培養改革,培養科技創新人才,西安交大以自身實踐破題,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助力添磚。
在西遷精神的引領下,在西遷校址往西30公里處,西安交大以“國家使命擔當、全球科教高地、服務陜西引擎、創新驅動平臺、綠色智慧學鎮”為目標建成了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聚焦國家戰略需要,釋放科技創新潛力,打造新型育人平臺。創新港革新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瞄準基礎科學、新能源、新材料、新基建、智能制造、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智庫等重點領域開展研究,構建重大基礎設施群和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群,服務國家重大科學研究、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科技成果轉孵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破解產教融合、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深度融合,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探索21世紀現代大學與社會發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態和新經驗。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正在加速推進“6352”工程,打造西部科技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6”是“政產學研用金”等六方面資源要素進入創新港,“3”是打造現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和絲路國際學院三個孵化器,“5”是完善政策、金融、服務、配套和交易等五種生態環境,“2”則是指建立起創投和交易兩個平臺。
深入貫徹高質量發展要求,通過小切口落實大規劃,按照陜西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創新港正在先行先試、破題示范,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特區、“兩鏈”融合示范區和國際創新高地。其中,現代產業學院致力于加強校企深度融合,主要面向人工智能、儲能科技、智能制造等國家高精尖欠缺的人才需要,與企業共同探索校企聯合科研攻關與協同育人新范式,構建完善以科技創新和實際應用為導向的復合型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未來技術學院以“四個面向”為引領,支撐深空、深海、深藍、生命健康,致力于面向未來五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的新方向、新專業、新學科,以X+人工智能、未來能源及儲能、醫工融合、綜合前沿等方向為起點,實現未來技術創新突破和拔尖人才培養。
守正創新國際范,全球視野融入“一帶一路”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讓我們更加清醒,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現代人類文明核心價值所在。積極推動人類文明融合、發展,理應成為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所在。“一帶一路”倡議是新時代我國政府在準確把握國際國內局勢基礎上做出的戰略選擇,西部地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居于無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因此,西部高校更肩負著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專業素質的國際人才的使命和責任。
西安交大積極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2015年率先倡議并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目前已有來自五大洲37個國家和地區的150余所高校加入。在創新港,絲路國際學院依托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將在學術交流、人才培養、智庫建設、醫療等方面開展實質性合作。
近年來,西安交大大力實施“一體兩翼”國際化戰略,通過推進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合作和引領“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的發展,切實繪制“一帶一路”高等教育的“工筆畫”,培養絲路沿線人才,不斷提升我國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政府合作框架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IKCEST)絲路培訓基地落戶交大,開展工程科技專項培訓。結合學校特色專業,已開發28個專題線下培訓,涵蓋人工智能與大數據、跨境電商、化工、醫療等領域。建立了首個“一帶一路”在線培訓平臺,培養絲路“五通”人才4萬余名,其中面授培訓89期涉及115個國家14696人,在泰國、俄羅斯等國家建立培訓基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為“中國方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38門戰“疫”課程在全球傳播,訪問量近200萬人次。
世界發展受益于科技進步,人類命運因科技合作而更加緊密。西安交大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在解決全球性挑戰中貢獻中國智慧。學校不斷強化“一帶一路”智庫建設,推動“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一帶一路”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等智庫建設,為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政策制定、爭端解決等提供智力支持。學校與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共建聯合設計學院,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等合作組建微納制造與測試技術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等,以前沿院為代表的“學術特區”活躍在國際學術交流的前沿,打造西部開放合作新高地。
風清氣正引路人,“四有”鑄魂建強教師隊伍
學生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而高校教師是這支夢之隊的“筑夢人”和“引路人”,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使命崇高、責任重大。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擁有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不僅決定著高校的高質量發展,更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希望和未來。
“辦好社會主義大學要牢牢抓住兩條,一條是黨的領導,一條是教師隊伍建設。”這是老校長彭康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大學的深度思考,也是被交大西遷及60余年創業歷史經驗證實的一條重要原則。西安交大吹響“爭做西遷精神新傳人”的嘹亮號角,以“塑造靈魂”的文化和“解放手腳”的政策踐行“四個服務”,激勵教師潛心育人,勇攀高峰。
西安交大以“四有”為綱,堅持黨管人才,加強教師基層組織建設,實施教師黨支部書記黨建學術“雙帶頭人”培育工程,推動黨建與業務融合。不斷加強師德師風長效建設,始終將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擺在教師教育首要地位,引導全體教職工自覺樹立良好的職業行為風范,出臺多項文件加強師德教育,嚴格落實教授全員為本科生授課制度,強化師德考核和師德監督、失范懲處。培育和弘揚“交大師德”,明確教師在教育教學、學術活動、為人師表等方面21條師德禁行行為,要求研究生導師做到“八要”“十不準”,形成風清氣正做好學生“引路人”的育人氛圍。
學校不斷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探索多元化用人方式,講成效、論貢獻、破五唯、激活力,打造全員育人大格局。實施“領軍學者”“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優秀人才”計劃,發起絲綢之路青年學者研討會,掀起有志青年投身西部創新創業的熱潮。人社部在創新港設立中國西部海外博士后創新示范中心,聯合陜西省、西安市建立了“人才體制機制改革試驗區”和“人才發展改革試驗區”,著力打造西部“智高點”和高端人才培養的集散中心,為組建大團隊、建設大平臺、承擔大項目、產出大成果提供堅實保障。
學校堅持開展師德先進、教書育人典范選樹,以榜樣的力量帶動廣大教師趕學比超。2018年以來,已有140余人次獲得各項師德殊榮,其中獲最美科技工作者、杰出教學獎等表彰十余項,“西遷人”愛國奮斗先進群體被授予“最美奮斗者”稱號。
以西遷精神夯實思想根基,以深化改革創新人才培養,以產教融合驅動創新引擎,以全球視野拓寬創新之路,以“四有”鑄魂建強教師隊伍,在這個大有可為的新時代,西安交大始終聽黨指揮跟黨走,胸懷“國之大者”,傳承西遷精神,以國家使命作為交大榮譽,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為西部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更多交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