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穎 馬薔 李瑤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部編版”語文教材也在每冊中增設了“快樂讀書吧”欄目,旨在擴大學生閱讀量,使閱讀向課外延伸。可見,整本書閱讀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很重要。
小學高年級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提升語文素養的關鍵期。筆者對我校高年級學生整本書閱讀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收集有效問卷122份。調查數據和家長反饋意見顯示:高年級學生普遍熱愛閱讀,有較高閱讀意愿,但缺少持續性閱讀,閱讀量少,對科學閱讀的方法掌握還不夠;家長對學生的閱讀比較重視,但與孩子共讀的時間較少。基于以上分析,筆者結合自身實踐淺談小學高年級階段整本書閱讀的實施策略。
課內引導、課外實踐,提升整本書閱讀深度
整本書閱讀與教材的閱讀息息相關,二者相得益彰。學生運用課內所學方法進行整本書閱讀,既能夯實鞏固課內所學,也能使閱讀理解力、語言表達力在課外閱讀中得到運用和提高。而與教材同主題下的整本書閱讀,又能拓寬學生課內的閱讀視野。
基于教材,拓寬閱讀視野,指導閱讀方法
從與教材內容相關聯的整本書做起,可以較好地將教材的學習與整本書閱讀完美融合。如以教材中的課文《冬陽·童年·駱駝隊》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城南舊事》,不僅能夠有效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也為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提供了方法支撐。
批注式閱讀策略。在閱讀中做批注,是引領學生深入閱讀的好辦法之一。在指導學生學習《冬陽·童年·駱駝隊》時,筆者先進行了批注方法的指導。首先,出示范例:“爸爸告訴我,駱駝很怕狼,因為狼會咬它們,所以人類給它們戴上了鈴鐺,狼聽見鈴鐺的聲音,知道那是有人類在保護,就不敢侵犯了。我對爸爸說:‘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沒有一點點聲音,你不是說,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著從胃里倒出來的食物嗎?一定是拉駱駝的人類,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戴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引導學生將“英子怎樣看待駱駝,爸爸怎樣看待駱駝”的相關詞句圈畫出來。然后,師生合作,對英子和爸爸進行人物分析和批注:爸爸只顧講價錢;英子好奇心強,會模仿,只關心駱駝。范例搭建起了學生學習批注的支架,讓學生明白,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描寫,都是值得我們去細細體味的部分。有了方法,筆者進一步放手,讓學生去找尋書中其他選段的細節描寫,品評人物,觸發思考,寫下批注,交流分享。
可視化閱讀策略。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中若能把文字變成可視化的圖形或圖畫,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如在學生初讀整本書《城南舊事》后,引導學生試著圍繞主人公英子繪制人物關系圖,這樣既有助于學生理清書中復雜的人物關系,又能幫助學生把握整體。又如在品讀《惠安館》《我們去看海》《蘭姨娘》等章節時,筆者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也有學生借助為故事內容配插圖的方法),梳理出英子在對待“秀貞”“厚嘴唇男人”“蘭姨娘”等人時與大人們不同的看法。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學生將大量文字和精彩情節變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直觀地感受到作者借英子的眼睛展現的其童年的城南生活。
透過整書,促進教材深化,使理解走向深入
在備課《祖父的園子》一課時,筆者以課文為范本及生長點,來引導學生體會原著《呼蘭河傳》的語言特點,并以此為切入點牽動學生的整本書閱讀,形成由篇章到整書的系統結構單元。再如,教材中有一篇課文《猴王出世》,而該單元“快樂讀書吧”部分也恰好給出《西游記》的推薦閱讀。基于此,筆者在設計教學時做了一篇帶多篇的整合教學。把《猴王出世》與原著中另外兩則經典故事《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作為一個教學整體。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品讀和思考,教學時,筆者將“透過情節,多重視角看人物”這一策略貫穿這三則故事的閱讀,同時引導學生將該策略遷移到整本書閱讀中,去體悟、發現原著中更多的精彩。
多形式多階段互動分享,帶動整本書持續閱讀熱情
共讀——交流讀的收獲。所謂“共讀”即全班一起閱讀一本書,學生們通過閱讀、思考、交流、分享,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使共讀書籍的內涵得到了豐富,對于這本書的理解與認知也走向了豐滿。“共讀”需要教師進行細致的指導。為了加強學生共讀的過程指導,筆者主要采用閱讀導讀單的方式。作為閱讀的首要環節,導讀單在設計上側重激趣性、基礎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用一個個有趣的話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欲望,促使學生深入閱讀。
漂讀——延續讀的體驗。所謂“漂讀”就是將自己讀過的書傳給下一個人閱讀,彼此分享讀書的快樂與收獲。“漂讀”突破了圖書館閱讀的時間和地理限制,還能為學生在讀書過程中增添一定的新鮮感和樂趣。每學期,學校都會舉辦圖書漂流活動。活動中,筆者鼓勵學生把讀書隨筆、閱讀心得簡要地寫在自己制作的書簽上,夾在書中,讓自己的思想一起“漂流”,將智慧與溫暖傳遞下去。
親子讀——分享讀的樂趣。親子閱讀是家庭成員之間溝通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橋梁。學生可以與家人在愉悅輕松的閱讀氛圍中增加安全感、建立信任感。同時,父母也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內心世界,抑或是他們的心理變化,以便于及時調整教育方式,進行更加及時有效的指導。此外,家人皆以書為伴,有利于學生將讀書這件事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此,筆者借助班級群和“云舒寫”APP與家長們建立聯系,實時了解學生的閱讀進展和情況,帶動家長參與到閱讀整本書的指導中,提高指導效果,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落實課外閱讀。
線上線下融通,推進學生海量閱讀
閱讀能力能在靜心思考中獲得提高,也能在相互的交流碰撞中找到有力的生長點。對于已經有一定閱讀基礎的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創設互動交流的平臺,能夠幫助他們尋找到更好的閱讀方式,并在持續閱讀中獲得更深入的閱讀體驗。
思辨型讀書小論壇。為了樹立同學間的閱讀榜樣,調動高年級學生深入、持續閱讀的積極性,筆者在班級里舉行了讀書論壇活動,每月一次,邀請學生自愿輪流擔任當期的論壇主講人。參與論壇的成員都需對所要研討的書進行深入閱讀。活動中,先由主講人發表對這本書的看法,其他參與成員可以提問、交流,但要圍繞這本書的某一方面談自己的閱讀體會。論壇的形式有效觸發了生生間的思維碰撞,促進學生不斷深入閱讀。
啟發式閱讀云共享。筆者借助微信和微信讀書、掌閱等APP,為學生搭建了閱讀云共享平臺。學生可隨時在群中用圖片、語音、文字等方式分享近期的閱讀思考和心得,從而吸引班中與其同頻的書友展開交流共享、觀點碰撞,進而掀起一股股讀書熱潮。實踐表明,借助新鮮有趣的云共享平臺,能夠更好地打開學生閱讀的新視角,使閱讀有效延伸并走向深入。
整本書閱讀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對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探索,筆者還處于摸索階段,還需學習相關經驗,開展更多切實有效的教學實踐,進一步使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寬閱讀視野,反思閱讀習慣,建構閱讀策略并能自覺主動地加以調用,提升閱讀能力和水平。
(本文為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校本研究專項課題“以小學整本書閱讀為途徑的混合式學習實踐研究”成果,立項編號:CBDA18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