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蓉

江海穿行的城市,總有一種開放的氣魄和寬容的胸懷,讓更多人愿意為它駐足停留。廣州,就是這樣的城市。
在浩瀚的星空下,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海邊眺望廣州,又會生發怎樣的感慨?
三月的廣州,木棉花和三角梅開得絢爛。隨著如織的人流,行走在廣州不同口音雜混的大街小巷,才知城市的包容給人最直觀的感受便是親切和隨和。廣州有屬于自己的“城市美學”,其不僅體現在現代的高樓大廈,更體現在巷陌人家似曾相識的煙火生活。在薄霧籠罩的清晨,珠江上的貨輪在眼前緩緩行駛,船尾的水痕越蕩越開,一夜沉靜后的城市又開始喧囂起來。而在夜晚,當燈光點亮珠江,城市的繁華和美好從岸旁的萬家燈火里透出來,那是一種溫暖和友好的氣息。在高樓林立處和一個個城市社區里,不同類型的學校掩映其中,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在這里拔節生長。教育讓生命無限延伸,同時也給這座城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在廣州經濟發展煥發持續活力的背后,是無數人對這座城市選擇的結果,而在培養“人”的教育領域,廣州有著開創性實踐。廣州教育在與各種社會關系的互動中,其行動導向非常清晰,城市發展到哪里,教育就先布局到哪里。為了更好地發揮教育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廣州的基礎教育在城市發展中始終保持先行一步,如科學布局城市教育空間、合理調整教育結構、實施城鄉聯動集團化辦學等,在服務人口集聚和引導人口聚集兩條路徑上最大化彰顯教育功能。
“十三五”期間,廣州秉持“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生幸福”的教育理念,推動各項教育事業取得了新成就,被評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11個區均成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廣州對教育的認知和行動,在于其以前瞻性的眼光系統審視和思考城市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和重要任務,并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充分汲取城市歷史上形成的優良教育傳統和文化精髓,以及國際和國內好的、領先的教育經驗,動態協調城市各類學校的相互關系,使教育與城市經濟發展關系更為緊密,并能互為支撐、同頻共振。
站在新的節點上,廣州教育面向未來,科學規劃,在理念變革、制度創新、方法技術創新等方面努力探索,正在用包容而開放的精神,推進城市教育現代化建設。
一座城如何讓選擇它的人安心?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常住人口超1500萬的廣州,便會體會到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工作、生活在城市的空間里,給城市文化和教育帶來了廣泛影響。尤其是教育,如何適應城市因人口流動帶來的變化,以及城市發展對教育的需求,廣州教育用一種寬廣而包容的教育觀,肩負起了特大城市的教育責任。
那么,一座城如何讓選擇它的人安心?廣州教育用實際行動做好了詮釋。
廣州作為千年商都,商業發達,民營企業、家庭作坊遍布,廣州的教育理念比較開放,對孩子的教育相對寬松,廣州并非是偏智育而輕素養培養的城市,分數不是唯一的指標。人們對教育普遍有這樣的觀點:人生并非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一條路,考不上大學還可以做生意,人生有多條路可選擇。民眾對教育豁達的態度,使廣州教育相對從容、平和。但近幾年,隨著“雙子星”深圳教育的加速度,給廣州教育也帶來了影響,這考驗著廣州教育的定力。
整個采訪過程,記者明顯感受到“五育并舉”在廣州不是口頭上的宣傳語,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讓樹成樹,讓花成花”的教育觀,深刻地影響著城市教育生態,正是這種對孩子成長的寬容和對個體生命的尊重,體現了廣州教育深層次的包容。
廣州教育的包容,還體現在對來穗隨遷子女大度的接納。廣州對于人的到來,是敞開大門的,選擇廣州的人群多樣,除了國內其他地區人員,還有許多港澳及外籍人員,解決這些人員子女讀書的事,成為廣州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工程。
廣州規劃建設和審批設立了各種類型的教育機構,并加大城市基礎教育學校改擴建力度,使來穗人員隨遷子女教育權益得到保障。數據顯示,2020年解決符合條件的來穗人員隨遷子女就讀義務教育初始年級的比例達81%。廣州教育局局長陳爽對來穗隨遷子女入學有著這樣懇切的話語,“廣州的隨遷子女在我們義務教育150多萬在校生中占比達40%,只要辦了居住證,就能在廣州上學。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太重要了,父母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也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我們希望把孩子留在父母身邊生活學習”。
一座城的發展,不能僅盯著冷冰冰的數據,而是要溫暖活生生的人。廣州對人的包容,在教育領域體現得淋漓盡致。人們選擇一座城市是有期待的,其中對教育的期待是重要因素,廣州教育用公平、溫情和包容,給予了選擇這座城市的人一種安穩。
一座城市能容得下多少所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州提出“老城市新活力”,老城廣州正用實際行動講述新故事。廣州在建設最優城市系統的方法論層面,沉淀了豐富的城市發展基礎理論和實踐經驗,也為我國的城市發展提供了現實參照。
廣州的城市形態特征,從個人到社會秩序所凸顯的也是一種寬厚的包容和開放的流動,多種不同產業集群匯集于此,使城市發展在專業化基礎上更加多元化。盡管廣州GDP城市排名全國第四,產業體系較為完備,但是,同樣也面臨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不夠、科技創新能力和領軍人才不足的問題。
隨著廣州“全面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強市、先進制造業強市、現代服務業強市、人才強市”戰略目標的提出,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新體系的整體提升,已成為當下廣州城市發展的核心。在這個城市發展背景下,大學作為知識、資源、要素充分流動的場域,科研創新與生產活動在這里涌動,經濟增長的現實問題研究和前沿領域研究在這里互為關照、不再狀若鴻溝,青春的生命在這里飛揚……大學強化了技術共享、產業匹配和知識學習的本地化需求,同時也能提高城市的創新創造水平,助力城市發展,這或是廣州加快大學建設步伐的真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