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
如何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必須說明,“讓學生喜歡”并不是評價一堂課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是第一標準。道理很簡單,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不僅僅是讓孩子“喜歡”。換句話說,課堂教學承載著教師的育人使命,這種“育人使命”通過課程內容來體現,并由教師的教學來完成,所以教學重點、知識目標、能力要點,還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得通過我們的課堂傳遞給學生。這就是“好課的意義”。如果一堂課沒有這些意義,就等于取消了教育。
但無論教師賦予課堂怎樣的“意義”,如果學生不愛聽,這一切“意義”都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雖然“讓學生喜歡”并不是評價一堂課的唯一標準,卻是絕對不可缺少的重要標準。讓學生喜歡,就是讓學生感到聽課“好玩兒”“很有意思”。所以,好的課堂應該既有“意義”又有“意思”。
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呢?其實方式有許多——
比如,修煉自己的語言藝術,讓你的每一句話都如磁石一般吸引學生的耳朵。所謂“語言的藝術”,就是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而且適時詼諧幽默,讓學生如沐春風。
比如,教學設計富于智力挑戰,在深入淺出的知識講解中,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燃燒,引導課堂討論甚至爭鳴,讓學生的思想碰撞。當教師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讓學生感到一種自我超越的刺激感時,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前所未有的“高空體驗”,他們還會覺得課堂枯燥乏味嗎?
比如,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把教師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學生的生活體驗都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覺得知識就在自己身邊,知識就在自己的生活中,甚至覺得課堂和社會是相同的,天地之間都是課堂,世界風云都是課本。
比如,組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把教師“教學”的過程與學生“學習”的過程盡可能統一起來,教師“教”的邏輯盡可能符合學生“學”的邏輯。學生自主學習的形式是很多的:師生互動、小組合作、學生上講臺,等等。當學生忘記是在上課時,他們已經迷上了課堂。
……
當然,不同學科的課堂設計也會有學科特點,但上述種種超越具體學科的教學藝術,都能讓學生喜歡上課,這是毫無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