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冠青
中學時代的我,大概最懂得“不求甚解”的道理。詩詞文賦中的深意如弱水三千,我只取最適合考試的那一瓢來飲。
往往要到數十年后,我們才會明白:潛藏在記憶深處的那句詩詞、那段描寫,原來是如此精妙。最近一次讓我有這種感受的,是重讀司馬遷筆下的鴻門宴。讀高中時,我對它的印象不過是“熱鬧”二字。
這兩天再翻《史記》,才發現太史公將2000多年前的那場飯局刻畫得多么栩栩如生,意味深長。這一酒局乍看起來有些雜亂,其實卻經過了張良和項伯的精心謀劃和安排。比如,在敵強我弱、漢軍先入關中的情況下,劉邦一至鴻門便俯首示弱。而項羽將“臥底”曹無傷和盤托出的做法,不僅反映了他處理問題的不成熟,還帶有隱隱的理虧之意。
此后,樊噲在勇闖宴會后的一番講演和看似直言不諱的質問,沖破了項羽的最后防線,甚至使他產生愧疚之感,不再決意殺掉劉邦??墒蔷拖駰钫赵凇妒酚浀淖x法》中所言,這個大塊吃肉、頗有些“莽夫”意味的武將,為何能如此條縷清晰、咄咄逼人地講出與事實全然相反的道理,甚至把項羽說得無言以對呢?顯然,是提前謀劃好的一場表演。在司馬遷近乎白描的敘述之中,就這樣布下了一個又一個歷史“飛白”,引人產生無限遐想。
而另一邊,范增三示玉玦、“恨鐵不成鋼”的著急,項羽從“按劍而跽”的本能式警惕到知道劉邦逃走后仍無動于衷等細節刻畫,也讓他們的性格特征得以凸顯,為此后的烏江悲劇埋下了伏筆。
小時候讀此文時如囫圇吞棗,哪里知道“食不厭精”的道理。如今重讀此段,沒有了學業產生的催促感,也卸下了精準踩住“得分點”的壓力,我竟不由自主地念出聲音,感受著司馬遷用千余字營造的跌宕起伏,仿佛置身現場。
古人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當然是彼時年紀尚小,人生經驗極其匱乏,對世事的認知也相對粗淺。尤其是關于課文的寫作背景,若僅靠課本上力求客觀精簡的介紹,難免會有些隔膜,把不少感性的成分稀釋和過濾掉。
正如不少人感嘆的,老課文之所以越讀越動人,歸根到底還是我們自己變了。當人走過的路多了,知識儲備更為富足了,便更能懂得這些名家雅士的暢敘幽情與溫暖慈悲。比如,時隔十余年重讀《孔乙己》,再難嘲笑他的老實迂腐和“者乎”“固窮”,而是更能體悟到在那個時代,小人物是何其悲慘與無奈,魯迅先生那句“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為何是如此經典。
中學時學《觸龍說趙太后》,滿眼皆是解除對方防備心、步步深入的游說技巧。如今,看多了新聞里父母因溺愛子女所釀成的悲劇,才更覺那句“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的用心良苦。
重讀經典課文,被檢閱的往往不是他人,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