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記軍 吳正強 董博
摘要:闡述了甘肅省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品種育引、加強技術支撐、加強機械化應用、加強產品研發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馬鈴薯;特色產業;產業發展;甘肅省
中圖分類號:S53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001-1463(2021)04-0077-06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1.04.019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Potato Industry in Gansu
ZHAO Jijun 1, WU Zhengqiang 2, DONG Bo 3, 4
(1. General Station of Agroecology 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Technology of Gansu,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2. Gansu Seed Station, Lanzhou Gansu 730020, China; 3. Institute of Dryland Agriculture,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4. Key Laboratory of Water Resources Efficient Utilization in Dry Areas of Gansu Province,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potato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 were expatiat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variety breeding and introduction, technical support, mecha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Potato;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Gansu province
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可糧、菜、飼兼用,是僅次于小麥、水稻、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廣泛種植于世界各地。甘肅發展馬鈴薯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馬鈴薯主產區大部分處于年降水量不足350 mm、7 — 9月降水量占全年60%以上的旱作農業區。該區域氣候冷涼、土層深厚疏松、耕地養分富鉀、晝夜溫差大,雨熱分布特征與馬鈴薯塊莖膨大期吻合,發展馬鈴薯具有良好的生態適宜性,所產馬鈴薯薯形整齊、病蟲害少、淀粉含量高、耐貯藏運輸,是全國馬鈴薯的重要產 區[1 ]。馬鈴薯在甘肅已有400多年栽培歷史,種植區域涉及全省13個市州60個縣區,主要分布在中部半干旱山區、沿黃灌區及隴東南地區,在甘肅省糧食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在農業生產水平不高和屢遭災荒的情況下,馬鈴薯在解決貧困地區糧食短缺和農民溫飽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相對于其他作物,馬鈴薯的種植效益具有比較優勢,種植區域和規模不斷擴大,綜合效益不斷提高,為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和農業增效發揮了積極的作 用[2 ]。近年來,馬鈴薯被作為特色主導扶貧產業大力培育,全省58個集中連片貧困縣中的49個縣區馬鈴薯種植面積達63.33萬hm2,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逐步由口糧型向經濟效益型轉變,成為群眾脫貧致富和增加收入的重要支柱產業[3 ]。
1 ? 現狀
立足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甘肅馬鈴薯產業在區域布局、良種繁育、生產加工、市場營銷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小土豆”做成了“大產業”,初步形成了集生產、加工和營銷一體化的發展格局。
1.1 ? 區域布局體系基本形成
經撂荒地與產業發展結合、旱作農業與糧食安全結合、休耕與農作結合,不斷優化生產區域布局,甘肅省基本形成了以定西市、蘭州市為核心的中部高淀粉型及鮮食菜用型;以張掖市為核心的河西灌區及以臨夏州、白銀市為核心的沿黃灌區全粉、薯條(片)加工型;以隴南市西北部、天水市南部為核心的早熟菜用型和高海拔高寒陰濕脫毒種薯四大優勢生產區域,優勢區種植面積占全省的85%以上[4 ]。通過培育規模化生產區域帶,推進全省馬鈴薯產業串點成線、以線帶面,建成安定區、會寧縣等2個馬鈴薯種植面積6.67萬hm2以上的大縣,帶動周邊2萬hm2以上的縣區8個,6 700 hm2以上的縣區32個。建成安定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渭源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等2個產業園。以綠色發展為導向,深入開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和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全面推廣“脫毒種薯+黑膜覆蓋+配方施肥+統防統治+機械化耕作”等綜合實用技術[5 ],打造建設了安定區鉤驛鎮等一批地塊集中連片、配套設施完善、高產穩產、全程機械化的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2019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68.4萬hm2,鮮薯產量1 500萬t,外銷鮮薯400萬t,全產業鏈總產值260億元。
1.2 ? 良種繁育體系逐步建立
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指導,全省形成了以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甘肅農業大學、馬鈴薯生產企業三大科研基地,先后培育出在國內處于先進水平的隴薯、甘農薯、武薯、天薯、莊薯和臨薯等七大系列70多個馬鈴薯新品種(系)。推行“政府扶持、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的生產模式,由種薯企業按照市場需求擴繁生產組培苗、原原種,政府監管種薯企業通過土地流轉以“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訂單生產擴繁原種,并指導專業合作組織以“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經營模式訂單種植擴繁一、二級種為農戶提供生產用種,建立了“莖尖脫毒組織培育瓶苗-溫室繁殖原原種-網室擴繁原種-大田擴繁一、二級良種”的逐級擴繁體系和“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梯級推廣體系[6 - 8 ]。加強馬鈴薯種薯產前、產中和產后全程質量控制和管理,建成1個省級、4個市級、28個縣級馬鈴薯種薯質量檢測中心,配備種薯質量檢測儀器設備,提升檢測人員能力水平,初步建成了三級種薯質量檢測體系[9 ]。近年全省馬鈴薯原原種合格率達98.5%,原種合格率達86.0%,種薯質量穩步提升。目前甘肅已成為全國最大和最佳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培育具有種薯生產經營資質的企業70多家,全省脫毒種薯生產面積2.67萬hm2,年生產原原種12億粒,其中向外省銷售原原種4億粒以上;種薯產量75萬t,占全國馬鈴薯供種的60%,外銷國內20多個省市區和土耳其、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定西市于2017年被認定為全國首批區域性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種薯繁育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
1.3 ? 生產加工體系初具規模
一是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加強小農戶之間的組織化程度,形成龍頭企業建基地、基地帶農戶、訂單生產發展模式,壯大馬鈴薯產業生產規模。如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在定西市安定區各鄉鎮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聯合社再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訂單合同,統一品種、統一收購。公司以0.9元/kg的價格與合作社簽訂訂單回收協議,合作社以0.8元/kg的價格與貧困戶簽訂收購協議,2019年帶動658戶貧困戶戶均種植馬鈴薯0.8 hm2,戶均年增收3 200元[10 ]。西和縣民旺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組織通過合作社建基地、基地帶貧困戶的方式連接農戶參與基地建設種植馬鈴薯,合作社按0.35元/ kg的價格統一收回,2019年帶動213戶貧困戶戶均種植馬鈴薯0.13 hm2,戶均年增收2 400元[11 ]。二是突出精深加工發展壯大馬鈴薯加工企業,加強自我消化能力,提高產品附加值[12 ]。甘肅生產的馬鈴薯淀粉及干物質含量平均為17%、24%,部分品種淀粉含量高達22%~26%,是各種淀粉和食品生產的上乘原料。目前全省已建成規模以上馬鈴薯加工企業100余家,年馬鈴薯制品加工能力80萬t,實際加工精淀粉30萬t、全粉3萬t、休閑食品及主食化產品3萬t、粉條粉皮30萬t,加工轉化率達到30%以上。定西市加工馬鈴薯企業圍繞馬鈴薯主食化戰略的實施,開發了馬鈴薯饅頭、面包等大眾主食產品,馬鈴薯烤饃、多拉圈等地域特色主食產品和薯條、脆條等休閑主食產品,以及無礬粉皮、粉條等功能性主食產品等4大類30多種馬鈴薯主食產品,形成了以精淀粉、變性淀粉、全粉、主食化及休閑食品為主、各種衍生新產品配套開發的加工體系[13 ]。
1.4 ? 市場營銷體系趨于完善
一是發揮協會功能開展產銷對接。2019年從全省10個馬鈴薯主產市州農產品經銷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經銷大戶中遴選產生會員,成立了馬鈴薯產業產銷協會,當年組織外銷馬鈴薯約300萬t,銷售精淀粉、全粉及休閑食品17萬t。二是堅持政府市場兩手并用均衡產業利益。2019年省農業農村部門組織馬鈴薯產業產銷協會和淀粉行業協會有效聯合購銷大戶、加工企業調研全國鮮薯和淀粉供需狀況,發布價格信息預期引導,實現了馬鈴薯平均高于1元/kg的目標價格[10 ]。三是強化品牌物流市場建設。“定西馬鈴薯”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先后獲得全國地理標志認證產品和全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并入選甘味”區域公用品牌“特別特”目錄,凱凱馬鈴薯種薯、福景堂馬鈴薯淀粉、巨鵬馬鈴薯制品等10個產品入選“甘味”企業商標品牌。建成馬鈴薯批發市場10多個,馬鈴薯購銷網點2 100多個,培育運銷大戶3 500多戶,營銷從業人員10萬多人。在北上廣等20多個省市建立50多個直銷窗口,年銷售鮮薯達300萬t,占鮮薯總產量的30%以上。目前,馬鈴薯收購網點遍布全省鄉村,全國購銷服務窗口網絡日趨完善,對馬鈴薯的流通外銷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安定區國家級馬鈴薯專業批發市場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馬鈴薯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有效增強了定西馬鈴薯主食產品的市場話語權。
2 ? 存在的問題
2.1 ? 缺乏加工型品種
以往選育品種多以鮮食為主,適合全粉、薯片加工及面條、面包等主糧化開發的加工型品種較少[14 ]。雖引進了一批食品加工專用品種大西洋、夏波蒂等,但田間種植表現適應性差、抗病性弱、產量潛力小,而且退化快,無法大面積推廣。
2.2 ? 種薯生產能力不高
原種和一級種繁殖投入產出比較低,脫毒種薯擴繁基地建設投資不足,基地之間、企業之間基地生產技術標準不一,田間管理有差異,脫毒種薯生產質量仍有待不斷提高,原種和一級種的擴繁跟不上生產需求[15 ]。當前脫毒種薯的供種率不到50%,生產中真正使用合格脫毒種薯種植的不足34萬hm2,脫毒種薯的生產優勢和潛力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3 ? 機械化生產程度不高
中東部和南部地區馬鈴薯種植多以山地、丘陵為主,馬鈴薯播種和收獲大多還是手工操作,耕種收全程機械化應用率低[16 ]。全省馬鈴薯播種收獲機械不足1 000臺(套),機播機收面積只有13.33萬hm2,僅占馬鈴薯播種面積的20%。
2.4 ? 精深加工產品不突出
在鮮食終端消費市場上,外銷品種沒能細分,大量高淀粉品種作為菜用薯外銷,產品包裝大多處于“農貿市場”水平,主要以粗放的裝袋為主,商標多雜,淀粉型、全粉型、菜用型等各種品種混合銷售,缺乏根據品種特性、食用功能細分的鮮明特色品牌,影響市場競爭力[17 - 20 ]。
3 ? 發展對策
3.1 ? 加強品種育引
發揮企業科研院所主體作用,充分利用優異種質資源材料,開展馬鈴薯優良專用型品種選育聯合攻關,加強適合省內生態條件的專用型新品種和符合市場和主食化需求的優良品種育引和推廣,實現主推品種更新換代。充分發揮三級種薯質量檢測體系的職能,強化種薯質量監管,引導種薯企業通過多種方式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脫毒種薯生產基地,健全基地認定制度、質量檢測和追溯制度、標簽標識管理制度,加強基礎瓶苗、原原種、原種和一級種生產管理,指導合作社、農戶使用質量合格的脫毒種薯。完善補貼政策機制,以專用加工型品種為主,對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種植農戶應用高級別脫毒種薯進行補貼,推動專用型品種優質脫毒種薯的推廣應用。
3.2 ? 強化技術支撐
支持種薯企業、科研教學單位和技術推廣單位聯合開展原原種高效生產、采后貯藏保鮮等關鍵技術研發,加大與國家馬鈴薯產業體系合作的力度,積極推廣應用低播量、小整薯機械化播種等新技術,完善脫毒種薯生產供應體系,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建立專家團隊,開展產品、技術創新和服務,推廣“優良品種+黑膜覆蓋+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機械化播種收”技術模式,集成應用脫毒種薯、深松耕、起壟覆膜、減肥增效、綠色防控、機械收獲等技術,實行“統一品種栽植、統一標準施肥、統一病蟲害防控、統一機械作業、統一田間管理”,建設標準化、規模化、綠色化集中連片種植基地,提高種薯生產水平。
3.3 ? 提高機械化水平
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調控導向作用,對馬鈴薯種子切塊機、播種機、收獲機和殺秧機等關鍵機具給予重點補貼和累加補貼。以重點縣為單元,在劃定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流轉力度,突出以播種、收獲為主,兼顧整地、植保、殘膜清除等多重功能的小中型復式作業機械引進研發,擴大機械化生產面積。培育和壯大農機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引導其開展機械化統一作業服務,提高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應用水平。
3.4 ? 加強產品研發
扶持科研單位、院校及企業開展馬鈴薯主食化產品研發和主糧化食品加工項目,以營養、消費和生產多元化精深加工產品為目標,推進馬鈴薯及其產業由原料生產向產業化系列加工產品生產、由副食向主食、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形成上下游配套、產業鏈完整的集群化加工體系。發揮淀粉和全粉的原料優勢和品牌效應,建立完善馬鈴薯生產、銷售、加工對接機制,支持骨干企業進行技術裝備改造升級,以全粉、變性淀粉及其衍生產品、膨化食品、休閑食品等為主攻方向,延長產業鏈和價值鏈,提高加工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形成特色鮮明的高端產品與低端產品、終端產品與半成品相結合的產品結構,滿足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
參考文獻:
[1] 王宏康. ?甘肅省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 ?甘肅農業科技,2017(1):54-56.
[2] 張紅霞,李永成. ?近年馬鈴薯價格走勢與馬鈴薯產業發展趨勢[J]. ?甘肅科技,2013,29(21):7-9.
[3] 周鵬飛,沈 ? 洋.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產業扶貧效率及影響因素實證分析—以甘肅省31區縣馬鈴薯產業為例[J]. ?西北人口,2020,41(3):57-68.
[4] 張克艷,謝 ? 冬. ?甘肅省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展望[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227;238.
[5] 侯慧芝,張緒成,王 ? 娟,等. ?半干旱區旱地馬鈴薯立式深旋耕作栽培技術[J]. ?中國蔬菜,2019(3):95-97.
[6] 孫新榮,仲彩萍,張維彪,等. ?高寒陰濕區秸稈還田馬鈴薯種薯繁育技術[J]. ?中國蔬菜,2020(1):110-111.
[7] 白賀蘭,喬德華. ?甘肅省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持續健康發展對策[J]. ?中國馬鈴薯,2018,32(2):118-123.
[8] 趙小龍. ?定西市馬鈴薯脫毒種薯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 ?甘肅農業,2014(16):69-70.
[9] 楊祁峰,岳 ? 云,熊春蓉,等. ?甘肅省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思考: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會議論文集[C]. ?北京:[出版者不詳],2014.
[10] 楊唯偉. ?小土豆華麗轉身[N]. ?甘肅日報,2020-07-22(005).
[11] 杜桂霞. ?關于專合組織帶動農戶發展馬鈴薯產業增收的調研報告—以西和縣民旺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為例[J]. ?甘肅農業,2020(7):64-67.
[12] 劉小瑯,任佐錄,趙曉云. ?甘肅省發展馬鈴薯主食化的調研與對策建議[J]. ?中國蔬菜,2016(12):10-13.
[13] 達存瑩,岳 ? 云,賈秀蘋. ?甘肅省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主糧化發展分析[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3):38-42.
[14] 趙永萍,潘麗娟.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 ?中國馬鈴薯,2019,33(3):189-192.
[15] 唐彩梅,姚喬花,李學文,等. ?定西市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思考[J]. ?甘肅科技,2020,36(10):1-4.
[16] 孟養榮,雷明成,石林雄,等. ?甘肅省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技術現狀與發展建議[J]. ?農業機械,2019(3):106-109.
[17] 劉潤萍,岳 ? 云. ?關于甘肅省馬鈴薯產業提升的幾點建議[J]. ?甘肅農業科技,2019(11):84-87.
[18] 劉艷萍. ?甘肅省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展望[J]. ?種子科技,2020,38(9):113-114.
[19] 王琴梅,曹 ? 瓊. ?絲綢之路經濟帶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以甘肅省定西市馬鈴薯產業集群為例[J]. ?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1-8.
[20] 李紅霞,湯瑛芳,沈 ?慧. ?甘肅馬鈴薯省域競爭力分析[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9,33(8):36-41.
(本文責編:陳 ? ?偉)
收稿日期:2021 - 01 - 27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5BAD22B04);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8YFD020080105);甘肅省重大專項(1502NKDA003);甘肅省重點研發計劃(20YF8NA107)。
作者簡介:趙記軍(1981 — ),男,甘肅文縣人,碩士,主要從事農業環境保護技術推廣工作。Email:daniel.zhao@126.com。
通信作者:董 ?博(1981 — ),男,山東聊城人,副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旱地作物耕作栽培及植物生理生態研究工作。Email:206884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