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農村,是農民的兒子,能用自己學到的技術知識服務于鄉親,服務于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這既是我農民情結的回歸,更是一名退休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杜學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如果說脫貧攻堅是一場攻城拔寨的殲滅戰,那么鄉村振興就是久久為功的持久戰。為做好二者有效銜接,全國各地關工委、五老再次行動起來。
本期《農村新貌》欄目,您將看到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的老專家杜學云幫助農民解決種植難題,教授農民防止返貧的辦法,用行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為繪就壯美的鄉村新貌作出應有貢獻。
在豫西南的南陽市社旗縣,有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有很多農民圍著他問這問那。在全縣廣闊的田野上,到處留下他的足跡,深受農民群眾的歡迎和愛戴,他就是河南省社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退休高級農藝師杜學云。
杜學云1952年出生,1973年參加工作,2017年退休。幾十年如一日,奮戰在農業技術推廣第一線,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先后榮獲河南省勞動模范、駐村科技服務“優秀專家”、“最美鄉村”農技推廣員,感動社旗十大人物等。他退休后仍發揮余熱,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先后利用各種培訓平臺為農民傳授小麥、玉米、花生等作物的高產、優質、多抗栽培技術。4年來,共為36 個農民培訓班講授小麥、玉米、花生高產栽培技術,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培訓人數達2100 余人次。他常說:“我生在農村,是農民的兒子,能用自己學到的技術知識服務于鄉親,服務于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這既是我農民情結的回歸,更是一名退休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2019年11月中旬的一天,李店鎮下郭村無公害蔬菜生產合作社的十多棚黃瓜出現了嚴重的病情危害,合作社董事長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給杜學云打了電話,老杜立即騎著電動車來到生產基地。“杜老師你看我這幾棚黃瓜秧苗葉子中部有多角形病斑,一見太陽就像薄紙一樣,這是啥病?”杜學云對著葉片仔細看了幾遍,“病斑周圍有褐色暈圈,而且有黃褐色黏液流出,這是細菌性角斑病。”說完給出了解決辦法。十多個大棚黃瓜病情很快得到控制,恢復生機。合作社董事長激動地說:“您真是俺村農民的及時雨啊!”
2020年,杜學云指導趙河區廟崗村貧困戶李德群種植豆角2 畝多。4月底,豆角出現葉霉葉枯病。老杜騎電動車跑了近20 里路到李德群豆角地仔細觀察后,開出“菌綠通”生物制劑配方。病情得到控制,解決了豆角早衰難題,豆角收獲期延長了兩周,每畝增收1500 元。李德群一家實現了脫貧致富。苗店鎮張營村種田大戶畢永栓,種土豆600 畝,在杜學云全程技術指導下,獲得土豆平均畝產7500 斤的好收成,畝均純收入4200 元。從整地、施肥到播種覆膜,從病蟲害防治到施肥,從控旺助壯到抗旱澆水,老杜一環扣一環共到田間指導20 多次,深得畢永栓的信賴,他逢人便夸“杜老師真是俺農民的貼心人”。這只是杜學云退休不忘農業生產服務的幾個花絮。
社旗縣位于南北氣候過渡地帶,既適于多種農作物的南引北繁,更適于多種病蟲害的滋生和蔓延。農作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是開展防治、控制危害,確保農作物安全生長和增產、增收的關鍵性基礎措施。農作物病蟲測報是一項與酷暑烈日和風霜雨雪為伍的田間工作。多年來,杜學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在田間進行觀察調查,夜以繼日地進行觀測數據統計分析,綜合各項資料發布《病蟲情報》。他長期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和坐骨神經痛,長年累月地強忍病痛,每天堅持騎車跑幾十里甚至到百多里外的田間調查病蟲發生動態,為發布病蟲情報和適時指導防治提供科學依據。特別是退休后,他整理30 多年的蟲情測報資料10 多萬字,準確率達95%。為接替者指導全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奠定了基礎,為全縣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受到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
杜學云退休后不忘初心,不但堅持常年下鄉,指導農民科學種田,還在縣電視臺黃金時段開辦了“老杜農業課堂”,自2020年4月至今,已開講16 期,主要講小麥、玉米、花生等高產栽培技術,深受農民歡迎。晉莊鎮吳青村農民杜老九,聽了杜老師講的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要點,種了6畝多小麥,切實加強管理,在當年前期干旱、中期低溫多蟲害、后期干熱風加條銹病危害的影響下,平均畝產竟實現1300 多斤。他感激地說:“多虧了杜老師的農業課堂和細心指導,讓我掌握了小麥高產技術,獲得了高產和增收。”
在辦好老杜農業課堂的同時深入鄉村,杜學云利用小麥、玉米、花生等高產觀摩現場會開展技術培訓,每年都在20 期以上。退休四年來,先后接受農民技術咨詢500 多人次,解疑釋惑生產技術難題120 多次。興隆鎮后門里行政村樓房自然村農民王恒去年春季種了3 畝花生,通過老杜電話技術指導,科學施肥、選種、精細防蟲治病,最終花生獲得平均畝產1256 斤的大豐收。王恒逢人便說:“俺的花生能高產,多虧了杜老師的參謀指導。”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杜學云雖已退休進入古稀之年,但他不忘初心,矢志不移,仍把黨和國家關心農民之情全部注入農民期待收獲的土壤,使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