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屏萍
孕婦屬于特殊人群,機體營養狀況可直接影響胎兒生長和發育,由此孕婦在孕期需增加營養攝入,不僅要維持自身機體及胎兒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還要保證乳房、子宮及胎盤等發育所需營養[1]。近年來,我國孕婦營養狀況得到顯著改善,因經濟原因而導致的營養不良情況明顯減少,但因營養管理知識缺乏而導致營養不均衡的孕婦數量呈現上升趨勢。有研究資料顯示,孕婦營養不良不僅會影響胎兒生長和發育,還可能引起妊娠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發生,甚至影響新生兒成年后的疾病發生與發展[2]。因此,采取有效、安全干預措施,以提高孕婦對營養管理知識的認知程度,對改善妊娠結局極為重要[3]。本研究選取92例產科患者,分析產科患者行精細化營養管理知識宣教的健康教育質量及對患者近遠期生活質量的影響。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醫院產科收治的9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均為單胎妊娠;臨床資料均完整,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條件:合并精神疾病;中途退出。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45例和觀察組47例,入組病例中,對照組年齡22~35歲,平均年齡25.74±3.14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12±0.15周。觀察組年齡21歲~37歲,平均年齡為25.87±3.05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為39.22±0.17周。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行常規健康教育,包括飲食教育、用藥教育及可能發生疾病知識教育等內容。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行精細化營養管理知識宣教,具體為:
(1)營養咨詢指導:于圍生期為患者提供營養咨詢和指導,耐心解答孕婦疑問,向孕婦講解營養知識;在孕婦每月孕檢時,查看孕檢結果,了解孕婦需求,并評估孕婦營養情況,針對孕婦存在的營養問題給予指導和糾正;及時為孕婦反饋膳食調查結果,明確告知孕婦自身膳食結構與健康膳食的差距,提出改進措施,指導孕婦改進,并依據孕婦飲食喜好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定期對孕婦進行電話咨詢指導1次,詳細詢問孕婦增重情況,針對增重過少或過多產婦給予提醒和建議;鼓勵孕婦適量開展戶外活動,增加曬太陽的時間。
(2)發放營養管理知識手冊:回顧分析醫院產科病例,分析以往病例中孕婦營養狀況,編制營養管理知識手冊,并發放給孕婦,包括膳食寶塔原則、飲食指南等、孕期適當增重建議和不同時期飲食注意事項等,并加入常見食物的重量、能量等結構表,以供孕婦參考。
(3)視頻教育和知識講座:采用營養管理知識教育視頻對孕婦開展健康教育,由專業營養師制作視頻,視頻內容包括孕期生理變化、妊娠期營養素食物來源、妊娠期營養需求和合理膳食原則等,并全程為孕婦進行講解和指導;定期組織孕婦聽取營養管理知識講座,以互動方式開展,講課同時詳細解答孕婦疑問,講座內容包括妊娠各期所需營養、常見食物的營養素含量和食物合理搭配知識等。
對比兩組健康教育效果、妊娠結局及近遠期生活質量評分。①健康教育效果:依據自制健康教育質量評價量表評估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包括計劃(10分)、形式(10分)、技巧(10分)和教育內容(70分)4個維度,其中教育內容包括入院宣教(20分)、住院教育(34分)和出院宣教(16分)3個項目,量表總分100分,評分高低與健康教育效果呈正比。②妊娠結局:包括產后出血、胎盤早剝、剖宮產、HELLP綜合征、胎兒早產、胎兒窒息、胎兒窘迫及胎兒死亡。③生活質量:隨訪1年,干預前、干預1周后及干預1年后,依據GQOL-74生活質量量表評估患者近遠期生活質量,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質生活4個維度,各維度得分均為25分,評分高低與生活質量呈正比[4]。
采用SPSS 19.0軟件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計劃、形式、技巧、入院宣教、住院教育和出院宣教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干預前,兩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質生活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干預前比較,兩組干預1周后、1年后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質生活評分均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1周后、1年后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質生活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健康教育效果比較(分)

表2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

表3 兩組近遠期生活質量比較(分)
孕婦機體的營養狀況對其自身、胎兒和妊娠結局等均會產生一定影響,孕期營養過剩或營養不良均會對胎兒生長發育產生不良影響[5]。孕期營養過剩則會導致孕婦增重過多,進而增加剖宮產、巨大兒風險,而高出生體重對新生兒也有著不良遠期影響,如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6-8]。大量研究證實,相較于非妊娠婦女,孕婦膳食不平衡更易患鈣缺乏癥、貧血等營養相關性疾病,而孕婦貧血不僅會導致胎兒慢性缺氧,還會導致孕婦出現宮縮乏力和出血等情況,進而引起胎兒窘迫、胎兒早產和胎兒死亡等不良妊娠結局[9-12]。營養管理知識宣教是一種方便、經濟的營養健康教育措施,被廣泛應用于產科患者營養狀況的改善,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計劃、形式、技巧、入院宣教、住院教育和出院宣教評分均更高,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更低,且干預1周后、1年后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質生活評分均更高,提示精細化營養管理知識宣教應用于產科患者,可有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促使孕婦采取健康行為,以改善妊娠結局,達到提高患者近遠期生活質量的目的。究其原因,精細化營養管理知識宣教是一種新型健康教育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過指導產婦妊娠期營養攝入標準,以調動孕婦主觀能動性,促使其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同時,通過營養管理知識宣教可增加孕婦的營養知識,以改善孕婦膳食結構,提高孕婦營養水平[13]。其次,鼓勵孕婦進行適當活動,消耗熱量,以降低過多增重風險,同時增加骨盆靈活性和肌肉張力,促使孕婦分娩時產道可有效松弛,并顯著降低產道阻力,促進自然分娩[14]。同時,指導產婦營養管理知識,以合理搭配食物,可保證孕婦鈣攝入量隨孕周增加而穩步增加,以促進孕婦骨骼健康狀況,達到改善妊娠結局的目的,同時提高產婦近期生活質量[15]。此外,精細化營養管理知識宣教通過對產科患者進行全面、深入的營養知識教育,可幫助患者養成健康習慣,在分娩后也能夠保持合理膳食結構,以提高患者遠期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精細化營養管理知識宣教應用于產科患者,可有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改善妊娠結局,提高患者近遠期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