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一楠
(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馬脊梁煤礦,山西 大同 037000)
我國目前的綜采工作面大斷面開切眼已逐漸成為常態,這給開切眼巷道的圍巖穩定控制帶來了一定的技術難題[1-2]。近年來,眾多專家學者研究了大斷面巷道成巷與支護技術,如錨索網架[3]、三高錨梁網索[4]、復合錨索架[5-6]等一系列大斷面切眼支護技術。馬脊梁礦8113 工作面采用低位綜放開采方法,開切眼設計掘進寬度9.0 m,掘進高度3.6 m,本文以8113 工作面為工程背景,提出以二次成巷為核心的支護技術,為大斷面、特大斷面巷道或開切眼圍巖穩定控制技術難題提供借鑒。
8113 工作面北東方向和南東方向為盤區皮帶巷、盤區輔助運輸大巷、盤區回風巷及實煤體區域,北西方向為8111 工作面采空區,南西方向為實煤體區。該工作面所處單斜構造,局部發育小型凹陷,工作面平均埋深228 m,工作面開采煤層賦存穩定,煤層傾角在1°~4°之間,屬近水平煤層,煤層厚度在6.23~8.39 m 之間,平均厚度6.86 m,純煤厚度在6.10 m 左右,煤層結構復雜,含1~4 層夾矸,平均含2 層夾矸,夾矸以泥巖為主。
8113 工作面走向長2188 m,傾斜長239.4 m,采用低位綜放開采方法。采煤機型號MG650/1630(1510)-WD, 液 壓 支 架 型 號ZF13000/25/38,長8300 mm, 寬1660 mm, 刮 板 輸 送 機 型 號SGZ1000/1710。8113 工作面的煤層直接頂為0.50~2.38 m(平均1.4 m)厚的炭泥巖,灰黑色,滑面,膠結致密;基本頂為0~11.5 m(平均3.1 m)厚的高嶺泥巖,黑灰色,性脆,含植物化石碎片;直接底為1.2~8.83 m(平均3.76 m)厚的砂質泥巖,灰黑色,平坦狀斷口,含少量植物化石碎片;基本底為1.60~19.7 m(平均7.24 m)厚的粗砂巖,灰白色,厚層狀,以石英為主,泥質膠結。
依據工作面生產地質條件、設備尺寸要求,8113工作面開切眼設計掘進寬度9.0 m,掘進高度3.6 m。由于開切眼尺寸較大,一次成巷時的支護很困難,因此,提出了大斷面開切眼二次成巷支護技術。
(1)初次成巷支護
8113 工作面初次成巷尺寸:掘進寬度5.4 m,掘進高度3.6 m。支護參數如下:
① 頂板“錨索梁柱網帶”初次成巷支護技術。采用“組合錨桿索+錨梁+單體液壓支柱鉸接頂梁+金屬網”聯合支護技術,具體支護參數如圖1、圖2。
組合錨桿索促使頂板巖層形成整體承載結構,提高頂板巖層穩定性。組合錨桿索支護采用錨桿、錨索配套W 鋼帶形成組合支護,其中,錨桿采用規格L2400 mm×Φ20 mm 的螺紋鋼高強錨桿,間排距計兩種,分別為800 mm×1800 mm、1600 mm×1800 mm,配套使用規格110 mm×110 mm×10 mm 的蝶形墊進行預緊,預緊扭矩不低于300 N·m;錨索采用規格L8000 mm×Φ21.8 mm 的鋼絞線,間排距1600 mm×900 mm,配套使用規格250 mm×250 mm×16 mm 的蝶形墊進行預緊,預緊力不低于40 MPa;錨桿、錨索采用W 鋼帶連接,W 鋼帶規格為5100 mm×280 mm×3 mm。
錨梁支護采用錨索和礦用工字鋼,加大了錨固穩定范圍。錨索規格、間排距和預緊力同組合錨桿索支護,配套使用規格150 mm×150 mm×10 mm的蝶形墊進行預緊,工字鋼采用11#礦用工字鋼,長度4000 mm。
單體液壓支柱鉸接頂梁可以提高支護結構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采用DW-45 型,頂梁采用π 型梁,長度1200 mm,排距1800 mm。
金屬網采用直徑4 mm 的鐵絲編織而成,網徑規格100 mm×10 mm。
② 實煤體幫采用“錨桿+金屬網+W 鋼帶”聯合支護技術。錨桿采用規格L2000 mm×Φ18 mm的螺紋鋼高強錨桿,間排距900 mm×900 mm,配套使用規格110 mm×110 mm×10 mm 的蝶形墊進行預緊,預緊扭矩不低于300 N·m;W 鋼帶規格為450 mm×220 mm×4 mm。
(2)二次擴巷支護
8113 工作面二次擴巷尺寸:擴巷寬度3.6 m,擴巷高度3.6 m。支護參數如下:
① 二次擴巷后,頂板采用“組合錨桿索+錨梁+金屬網”支護。組合錨桿索和錨梁與一次成巷形成的頂板支護結構相互耦合,組合錨桿索距一次成巷巷幫200 mm 施工,與一次成巷錨桿間距離為500 mm,支護參數參照一次成巷。
② 擴巷回采幫臨時支護采用“玻璃鋼錨桿+塑料網”支護。錨桿采用規格L2000 mm×Φ20 mm的玻璃鋼錨桿,間排距900 mm×900 mm,每排3 根,配套使用規格110 mm×110 mm×10 mm 的塑料墊進行預緊,預緊扭矩不低于100 N·m。

圖1 開切眼支護斷面圖

圖2 開切眼頂板支護平面圖
大斷面開切眼二次成巷支護技術在8113 工作面進行了應用后,進行了為期3 個月的現場實地考察和巷道位移監測。結果顯示,巷道變形在兩個半月時趨于穩定,頂底板最大變形234 mm,實煤體幫最大變形約88 mm,回采幫最大變形約165 mm,這主要是回采幫采用玻璃鋼錨桿,其支護效果相對較差。整體來看,8113 工作面開切眼變形可控,控制效果良好。
8113 工作面開切眼為大斷面巷道,為解決開切眼圍巖控制技術難題,提出了特大斷面開切眼二次成巷支護技術。初次成巷頂板采用“組合錨桿索+錨梁+單體液壓支柱鉸接頂梁+金屬網”支護,實煤體幫采用“錨桿+金屬網+W 鋼帶”支護技術,二次成巷頂板采用“組合錨桿索+錨梁+金屬網”強化支護技術,擴巷回采幫采用“玻璃鋼錨桿+塑料網”臨時支護,現場工業性試驗驗證了支護技術與參數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