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智楠
(霍州煤電集團呂梁山煤電有限公司木瓜煤礦,山西 方山 033100)
隨著煤炭資源的開采,在一些老舊開采礦區,地質賦存好的煤炭資源逐漸開采殆盡,遺留的煤炭資源中近距離煤層占比逐漸加大,近距離煤層群開采問題逐漸引起關注[1-3]。近距離煤層開采通常采用下行開采,煤層受到的擾動影響主要與煤層間距相關,由于上煤層開采形成的移動支承應力造成下煤層頂板巖層破壞,在下煤層開掘巷道時,極易造成頂板垮落現象,同時由于上覆采空區垮落壓實程度的不同,造成下煤層開采時礦壓顯現規律復雜多變,增加了下煤層開采的難度[4-5]。
木瓜礦位于呂梁市方山縣境內,礦井可采儲量約4902 萬t,可采煤層共四層,分別為3#煤、5#煤、9#煤、10#煤,目前主采10#煤層。二盤區9#煤和10#煤層間距2~10 m,屬極近煤層開采。二盤區9#煤層已開采結束,9#煤層工作面之間留設20 m 寬的保護煤柱,在布置10#煤層工作面時,采用外錯5 m 布置下層煤回采巷道。圖1 給出了9-101、9-103、10-103、10-105 工作面布置空間示意圖。其中,10-103 工作面煤層平均厚度2.95 m,直接頂為0.3~1.8 m(平均1.2 m)厚的黑色泥巖,基本頂為0.5~2.2 m(平均1.4 m)厚的灰黑色砂質泥巖,直接底為平均0.8 m 厚的黑色泥巖,基本底為平均2.84 m厚的灰白色泥巖。

圖1 工作面布置空間示意圖
在下行開采煤層群時,由于上方的煤層采出,其頂底板巖層出現整體性破壞,底板巖層隨著開采程度的增加,其圍巖應力環境逐漸調整,并通過未采煤體和遺留煤柱向下傳遞,直接影響下層煤的穩定性。如圖2 所示,可將采空區下伏巖層分為3 個區域,包括主動應力Ⅰ區、過渡Ⅱ區以及被動應力Ⅲ區。主動應力Ⅰ區巖層受上覆附加應力影響,表現為垂直壓縮變形;過渡Ⅱ區受上覆附加應力和Ⅰ區巖層影響,表現為垂直壓縮變形和水平膨脹變形;被動應力Ⅲ區上覆煤層采空,約束力降低,表現為向采空區側向膨脹。

圖2 底板巖層破壞機理示意圖
由于9#煤層留設的煤柱為兩側采空狀態(9-101采空區和9-103 采空區),經計算,上層煤底板破壞深度在3~5 m 范圍內,地質資料顯示,二盤區9#煤和10#煤層間距在2~10 m,因此,存在煤層間距小于5 m,該范圍內兩層煤間距較近,上煤層采空區直接影響到下煤層頂板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致使10-103 工作面形成復合軟弱頂板,給10-103 工作面開采和巷道頂板控制帶來一定的困難。
10-103 運輸巷掘進斷面為矩形,尺寸為5.0 m×3.2 m,巷道采用錨網索主動聯合支護,如圖3。其中,頂板采用高強錨桿+預應力錨索以提高頂板巖層強度,支護參數如下:
(1)頂板采用Φ20 mm×L2500 mm的高強錨桿,配套使用1 支CK2340、1 支Z2360 樹脂錨固劑,錨固長度不低于1.0 m,配套使用特制的沖擊碟形墊片,規格130 mm×8 mm×22.5 mm,錨桿間距880 mm、排距為1000 mm,預緊扭矩不低于280 Nm。
(2)幫部采用Φ16 mm×L1500 mm 的等強錨桿,配套使用1 支CK2340 樹脂錨固劑,同時配套普通墊片,規格130 mm×8 mm×16.5 mm,錨桿間距為880 mm,排距為1000 mm,預緊扭矩不低于
100 Nm。
(3)頂板采用錨索加強支護,錨索采用規格為Φ18.9 mm×L6200 mm 的鋼絞線,配套使用2 支CK2340、2 支Z2360 樹脂錨固劑,錨固長度不低于2.0 m,配套錨索鋼板托盤,規格300 mm×300 mm×16 mm,錨索間距為2000 mm,排距為3000 mm,預緊力不低于40 MPa。
(4)頂幫錨桿均采用雙筋梯子梁連接,梯子梁由Φ12 mm 圓鋼焊接而成。
(5)頂幫均鋪設菱形金屬網,菱形金屬網采用12#鐵絲編制而成,頂網和幫網規格分別為4800 mm×1200 mm、2600 mm×1200 mm。

圖3 巷道支護斷面圖
采用錨網索主動聯合支護技術后,進行了現場工業性試驗,采用位移收斂儀監測了巷道變形情況。圖4 和圖5 分別給出了10-103 運輸巷四個位移觀測站的頂底板變形和兩幫變形曲線。巷道變形主要發生在開掘60 d 內,巷道掘出60 d 后圍巖趨于穩定,巷道頂底板最大變形量在55~70 mm 之間。頂板快速變形發生在掘出30~40 d 內,平均變形速度約為1.2 mm/d,后期變形速度逐漸減小并趨于穩定。巷道兩幫最大變形在60~68 mm 之間,兩幫快速變形發生在掘出50 d 內,平均變形速度約1.1 mm/d,后期變形速度逐漸減小并趨于穩定。整體來看巷道變形量均在可控范圍內,表明了支護技術和參數的合理性。

圖4 巷道頂底板變形曲線

圖5 巷道兩幫變形曲線
(1)極近距離煤層的底板破壞變形劃分為三個區域:主動應力Ⅰ區、過渡Ⅱ區以及被動應力Ⅲ區。
(2)設計了極近距離遺留煤柱下回采巷道錨網索主動聯合支護方案,現場礦壓監測結果顯示,巷道頂底板最大變形在55~70 mm 之間,巷道兩幫最大變形在60~68 mm 之間,均在可控范圍內,表明了支護技術的合理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