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輝,趙杰,劉影,李雪迎,張欣,齊建光*
動脈粥樣硬化樣病變可以始于嬰兒期,甚至胎兒期,兒童期血脂異常是成年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1]。在我國,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發生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如何能從飲食和生活方式入手對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進行早期干預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家長及兒童保健人員對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發生率是否有足夠的認知并進而識別危險因素,對早期發現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和積極防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研究納入參加北京市嬰幼兒科學養育項目的北京市八區縣兒童保健人員,以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作為家長的兒童保健人員對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發生率的認知情況及檢查意愿。
1.1 調查對象 選取2019年4—12月參加北京市嬰幼兒科學養育項目的兒童保健人員,納入家庭中有20歲以下子女的人員作為調查對象。本研究通過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2019)科研第(113)號〕,調查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調查內容 對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發生率認知情況及檢查意愿進行調查,具體內容包括:子女性別、年齡,調查對象對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發生率的認知情況、城鄉地域、調查對象及配偶受教育程度、工作地點、是否有早發心腦血管疾病家族史〔家族史(一級及二級親屬)〕、對自己子女血脂水平了解情況、對兒童青少年血脂檢查重要性的認知情況及是否愿意給子女做血脂檢查。
本文的價值及局限性:
本研究從兒童保健人員及家長雙身份的獨特視角調查了該重點人群對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發生率的知曉情況及檢查意愿,發現有53.9%的受試者對兒童血脂異常發生率沒有正確認知,提示對從事兒童保健工作的人員的培訓具有巨大需求和重要意義。本文的局限性在于調查人數有限,雖然已經能夠說明整體認知現狀,但未能對兒童超重與肥胖這一可能影響認知程度的危險因素做進一步分組。宜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擴大樣本量。
1.3 方法 本項目依托北京市嬰幼兒科學養育項目,制定詳細的項目實施方案。根據目前已有文獻,我國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發生率在5%以上[2],設定“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發生率”問題的選擇為“5%以下”“5%及以上”及“兒童青少年血脂不穩定,不好說”。將選擇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發生率<5%者及兒童青少年血脂不穩定者作為認知不正確組,選擇5%及以上者作為認知正確組。
1.4 質量控制 由研究單位對嬰幼兒科學養育項目2名現場人員進行統一培訓,當場發放紙質調查問卷、填寫并回收,所有問卷的發放、填寫咨詢及收集由該2名現場人員完成。年齡、性別基本信息填寫不完整或其他信息不足90%者視為無效問卷,有效問卷中空項不做填補,不納入該項統計分析。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0.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認知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共發放調查問卷661份,回收有效問卷551份,有效回收率為83.4%。調查對象來自朝陽區、海淀區、昌平區、通州區、東城區、大興區、懷柔區、石景山區共8個區,分別有129例、111例、97例、60例、52例、41例、34例、27例;其中城區兒童保健人員319例,郊區兒童保健人員232例;子女性別:男277例,女274例;子女年齡0~19歲,平均(7.0±4.6)歲;選擇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發生率<5%者109例(20.4%),在5%及以上者247例(46.2%),選擇兒童青少年血脂不穩定者179例(33.5%)(該選項數據缺失16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例,高中13例,大專202例,本科308例,碩士及以上25例,其中本科以下學歷218例,本科及以上學歷333例;工作地點:醫院237例,學校幼兒園314例;配偶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6例,高中44例,大專142例,本科286例,碩士及以上58例,其中本科以下學歷192例,本科及以上學歷344例(該選項數據缺失15例);配偶職業教師21例,公務員65例,公司職員228例,醫務人員50例,運動員1例,其他170例(該選項數據缺失16例);有家族史(一級及二級親屬)者167例,無家族史(一級及二級親屬)者379例(該選項數據缺失5例)。
2.2 兩組一般情況比較 認知不正確組288例,認知正確組247例。兩組子女年齡、子女性別、城鄉地域、工作地點、配偶受教育程度及家族史(一級及二級親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工作地點、受教育程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情況比較Table 1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ticipants with correct or incorrect cognition of dyslipidemia incide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2.3 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認知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是否能夠正確認知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賦值:正確=0,錯誤=1)為因變量,以子女性別(賦值:男=0,女=1)、城鄉地域(賦值:城區=0,郊區=1)、工作地點(賦值:醫院=0,學校幼兒園=1)、受教育程度(賦值:本科以下=0,本科及以上=1)、配偶受教育程度(賦值:本科以下=0,本科及以上=1)及是否有家族史(一級及二級親屬)(賦值:無=0,有=1)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兒童保健人員的受教育程度是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認知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兒童血脂異常認知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2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pediatric healthcare providers' awareness of dyslipidemia incide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2.4 對子女血脂水平了解情況 了解子女血脂水平的家長共45例,占8.2%(該選項數據缺失2例);其中18例為子女做血脂檢查的原因為就醫時偶然發現,沒有家長因為自己有高脂血癥而給子女做血脂檢查,27例家長選擇檢查原因為其他且未進一步標注檢查原因。在167例有家族史(一級及二級親屬)者中,164例對是否了解孩子血脂水平做出選擇(該項數據缺失3例),其中17例了解孩子的血脂水平,占10.4%。
2.5 對兒童青少年血脂檢查重要性的認知情況 認為血脂檢查重要者492例(占90.4%)(其中認為非常重要者140例,占25.7 %;認為重要者352例,占64.7%),認為不重要或無所謂者52例(占9.6%)(其中認為不重要者30例,占5.5%;認為完全沒必要者3例,占0.6%;認為無所謂者19例,占3.5%)(該選項數據缺失7例)。
2.6 對兒童青少年血脂檢查意愿 愿意給子女做血脂檢查者523例(95.4%),不愿意給子女做血脂檢查者25例(該選項數據缺失3例)。其中251例(48.0%)希望能與其他檢查一起進行,25例認為沒有必要做血脂檢查者中20例為城鎮,5例為郊區。
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在中國是一個常見問題,丁文清等[2]報道1974—2014年中國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的總患病率為25.3%。兒童青少年血脂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與生活習慣和飲食相關,家庭及兒童保健方面的認知及重視程度無疑是影響兒童青少年生活及飲食習慣的重要因素,兒童保健人員作為專業人員及家長的雙重身份,對于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發生率方面的認識文獻較少。本研究調查了北京市八區縣兒童保健相關人員對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發生率的知曉情況、對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重要性的認知情況以及對自己子女血脂檢查的意愿,以期了解兒童青少年血脂問題是否得到兒童保健人員及家長的充分關注。
本研究中約1/3的兒童保健人員認為兒童青少年血脂不穩定。然而,有研究表明,血脂水平從嬰兒期,甚至胎兒期即開始影響血管健康,從2歲開始,兒童血脂水平即相對穩定,至成年期具有軌跡現象[1];更有研究認為,因為兒童的血脂水平受飲食及其他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小,兒童期的血脂異常對于血脂異常相關疾病的早期發現具有比成人期檢測更大的提示意義[3-4]。我國2009年《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防治專家共識》中已明確我國2歲以上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診斷標準[5]。由此可見,對于兒童青少年血脂相關問題的認識在兒童保健人員中還有待普及。
針對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發生率的問題,本研究結果表明,有20.4%的兒童保健人員認為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發生率為5%以下,而在我國兒童及青少年的血脂譜和血脂異常的流行病學研究中發現,1987年北京市兒童血脂異常調查的結果為血脂異常兒童的比例已經達到6%左右,近年來各地域或全國范圍內的兒童血脂異常水平比較相近,呈現上升趨勢[6-7]。2012年的全國性調查發現我國兒童血脂異常檢出率在6~11歲及12~17歲人群中分別為25.6%及31.7%[8]。針對北京市的兒童血脂水平研究也有明確的數據結果,2009年兒童血脂篩查項目發現9.61%的6~18歲北京兒童存在血脂異常[9],而2017年及2018年兩個區縣的獨立研究中發現中小學生血脂異常發生率達到20%左右[10-11]。本研究結果提示超過一半(53.9%)的兒童保健人員對兒童血脂異常流行病學研究結果缺乏及時的了解和認識,推測在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相關研究方面存在研究與普及的脫節,對于該問題的重視有可能對改善兒童青少年血脂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有可能對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發生率認知有影響的因素,兩組子女年齡、子女性別、城鄉地域、配偶受教育程度及家族史情況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兩組工作地點、受教育程度比較,有統計學差異。
進一步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兒童保健人員受教育程度是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認知選擇是否正確的影響因素。提示對于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發生率的普遍性宣傳不足可能是導致認識不足的重要原因,教育程度較高可能有機會接觸更多的血脂異常方面的知識,具有更強的主動獲取知識與學術進展的能力。
本研究進一步調查了兒童保健人員是否了解子女的血脂水平,結果顯示了解子女血脂水平的家長有45例(8.2%),其中18例為偶然就醫發現。在我國,尚無統一的兒童青少年血脂水平監測時間點,因此,絕大多數兒童青少年不會針對血脂接受有目的的檢測。國際指南對于兒童青少年血脂監測的必要性有統一的認識,對于監測時間點有所差異[12-13]。我國2009年《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防治專家共識》也強調了針對高危兒童青少年的血脂檢測[5],但從本研究看并未引起兒童保健人員的重視,即使是有心腦血管疾病家族史的兒童青少年也未因此接受血脂檢查與監測。
本研究結果還提示,絕大部分兒童保健人員認為兒童青少年血脂檢查是重要的,選擇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兒童保健人員共占90.4%。有95.4%的人愿意給子女做血脂方面的檢查,在檢查形式上,有48.0%的家長希望在做其他檢查的時候一起檢查,以減少有創傷害。體現出兒童保健人員雖然對于目前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發生率的認知程度不足,但對于血脂檢查重要性的認知非常充分,而且作為父母對于檢查持配合和支持的態度。成人血脂異常的控制已得到充分重視,但對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的關注還有待加強[14]。
綜上所述,超過一半的兒童保健人員對我國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發生率沒有正確的認識,但絕大多數人認為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值得重視,并認同對兒童青少年做血脂方面的監測。在對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發生率現況相關問題的認知方面,被調查者受教育程度是正確認知的影響因素,對于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相關問題亟待廣泛和深入宣教。
作者貢獻:閆輝負責研究設計與實施,資料總結與文章撰寫;趙杰、劉影負責參與研究設計,研究實施及資料整理;李雪迎負責研究的設計、質量控制及統計分析;張欣負責研究實施、資料整理及質量控制;齊建光負責研究設計、論文審校及質量控制并對文章負責。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