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人與人之間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人類主要的交流載體。文學是人類思想的藝術呈現,主要通過語言作為工具進行傳播與發展,是一種通過語言表達傳遞思想感情的藝術形式,文學的內涵就是通過語言的組合表達對于社會生活和自然生活的理解。我國現代語言的變革指的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白話文運動,白話文與文言文相比,更具邏輯性和精確性。由于我國不同的文學形式對語言的特性和使用范圍的要求不盡相同,語言的變革也對我國現代的文學形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本文以小說、散文、戲劇和詩歌為主要研究內容,通過研究語言變革對不同文學形式的影響進行研究。
關鍵詞:語言;文學;影響;形式
作者簡介:李海青(1987-),女,漢族,河南開封人,講師,本科(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學科教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9-00-03
一、中國現代語言變革
語言是人類文明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而衍生的思想意識精華,隨著社會的變遷和人類意識的不斷發展,語言的變革使文學形式和主題也產生了重要的變化。中國現代語言變革主要是指白話文的發展和運用,“五四運動”之后,白話文漸漸成為人們生活中常用的語言,不僅在日常交流方面,在文學創作中也成為了寫作的主要載體。白話文和文言文相比,能夠以更加精確的語言表情達意,具有精確直白的特點,擺脫了文言文形式方面的束縛,而且白話文更加口語化,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同時在表達方面更加精確。一方面,白話文在闡述觀點時更加清晰直接,更有利于科學文化的普及和發展。除此之外白話文更加嚴謹,更加注重語言的表述功能和敘述功能,更有利于藝術的再現。另一方面,文言文具有的象征性和層次性在白話文中相對弱化,而不同的文學形式具有不同的韻律規范和聲韻特性,文言文向白話文的變革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中國現代文學的藝術表現力。由此可見,中國現代語言的變革既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作用,但都對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語言變革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發展的載體
一方面,我國的文學形式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呈現出了不同的特征,這些特征不僅反映了客觀的社會現實和社會現象,也充分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語言多樣性。“五四運動”之后,白話文逐漸成為人們溝通和交流的主要語言形式,白話文更加準確地反映了不同文學形式的不同特點,對人物描寫和畫面描寫更加細致,更具象征性和突出性。現代漢語即是“五四運動”后主要的語言形式,這種語言形式提高了白話文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率,擴大了其使用的范圍,無論是在描述想象空間還是表達人類情感方面都更加直接、具體,提高了閱讀受眾的體驗感。由此可見,語言的變革對中國現代文學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強調了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應更加注重普通人的生活,更加自由地表達個人情感,文學作品中的個人情感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釋放,語言的變革使現代文學更加注重文學內容和文學形式的創新,提高了中國現代文學的表達質量,增強了中國現代文學的人文主義色彩。
另一方面,語言的變革逐漸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創作形式產生了影響。中國現代語言變革之前的文學表達提倡對內心的追求,而新的語言形式下的文學發展更具服務時代,促進時代發展的意義,推動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形式,突破和創新了文學語言形式。因此,中國現代文學的創作內容和寫作方式更具多樣性,中國現代文學的表現手法也逐漸顯現出多元化的特征。語言的變革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文學表達手法的發展增加了現代文學形式的影響力,其中,許多不同的文學體裁都受到了語言變革的影響,在其形式上都產生了極大的變化。由此可見,語言變革是中國現代文學形勢發展和變化的主要載體。
三、語言變革對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發展的影響
(一)語言變革對中國現代小說形式發展的影響
小說是最具通俗性的文學形式,中國小說的形式起源于先秦時期,我國第一部小說的雛形就是《世說新語》。通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不斷發展,在唐朝逐漸成熟,《鶯鶯傳》、《李娃傳》和《霍小玉傳》三部傳奇小說是唐朝小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我國的小說在明清時期達到了巔峰,這一時期的小說作品更富深意,《四大名著》的誕生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現代語言變革的出現,推動了現代小說的發展,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出現了新的轉變與發展。小說這種文學形式是最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文學形式,白話文與文言文相比更具清晰性和大眾化,這與小說的要求相契合。在內容方面,小說是一種典型的敘事文學,對小說語言的選用提出了明確、形象、生動傳神的要求,而白話文與文言文相比更能體現小說這種文學形式的敘事清晰度,更容易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因此在現代語言變革后,小說的創作也逐漸中心化。胡適是用白話文進行小說創作的提出者,他在赴美留學期間就曾寫信給新青年提出進行文學改良,隨后陳獨秀以主編的身份發表了《文學革命論》,明確指出了白話文在文學創作中的地位,成為了用白話文進行寫作的理論基礎。魯迅在白話文小說創作領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其發表在《新青年》上的小說《狂人日記》是我國一部白話文小說,也是中國現代小說新形式的開端,為使用白話文進行小說創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現代小說逐漸興起了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浪漫主義文學作文以反映客觀社會現實為主,抒發了作者對理想世界的向往,中國的浪漫主義文學在“五四運動”時期達到了高潮。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后,中國現代小說主要反映了現代主義思潮,富有民俗氣息和鄉土氣息的小說逐漸興起,這類小說富有哲學意味。中國現代小說在經歷了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和現代主義思潮后,逐漸由浪漫主義小說發展為鄉土現實小說,隨后又逐漸發展為后現代主義思潮,八十年代末開始,自由化和多元性逐漸成為我國現代小說的特點。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網絡科技的發展,網絡文學逐漸興起,網絡文學的出現使小說的發展更加趨近多元化,而語言變化對小說形式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創作形式方面,在讀者群體方面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白話的應用不僅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還提高了小說的通俗性,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具共鳴感,極大地增加了小說的受眾群體,極大地提高了小說在文學形式中的地位。
(二)語言變革對中國現代散文形式發展的影響
我國最早的散文主要包括駢文、詞賦和古文,《論語》和《孟子》等文學作品可以稱為最早的散文,由此可見,我國傳統的散文雖然短小精悍,但是也受到了文體限制和語言表達的束縛,因此,我國的散文在取消科舉考試制度后一度停滯不前。中國現代的散文始于語言變革后,白話文與文言文相比在內容上更強調思維的縝密性和表達的自由,著重于抒發作者的內心感受。“五四運動”之后,我國的散文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散文是一種虛實結合的文學形式,“五四運動”的發展將散文的語言形式由文言文變革為白話文,但白話文的文學表達相對直白,難以體現散文的藝術性。因此,我國現代文學作家通過繼承文言文的意境和外來文學的表達方式,實現了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的融合與發展,形成了一種更具美感的散文體裁。例如:魯迅先生的散文集《野草》,受白話文發展的影響,《野草》這部散文集在語言方面主要用了象征主義的結構手法和造詞手法,區別于語言變革之前的藝術表達形式,《野草》中還融合了中西方的不同文化,既包含了中國民間文學和古典文學,又包含了西方的思想觀念,成為了中國現代散文界的藝術豐碑。除此之外,在中國現代散文還衍生出了許多分支,雜文作為散文的一個分支,主要通過描述作者看到了具體事實或者客觀現實為主,從而達到表述觀點,闡述論點的目的。在內容方面,散文強調了通過描寫客觀事實表達感情或者發表議論,從外在形式的角度來講,雜文對語言聲律的要求和文體結構的要求都不高。由此可見,雜文對語言的要求和中國現代語言變革后的發展方向一致,這也使得雜文這一文體形式在中國現代文學變革后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三)語言變革對中國現代戲劇形式發展的影響
中國現代戲劇主要起源于中國的話劇,隨著傳統戲曲的改良和文明戲的不斷發和語言變革的影響,中國現代戲劇逐漸完成了古典戲劇向現代戲劇的轉變。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上海成立了第一所新戲劇教育機構,語言的變革進一步推動了這種新生話劇形式的發展。一方面,文言文作為一種詩意的語言,具有凝練和含混的特點,注重表現和敘述,而不注重對話與交流,不利于文本的動作性。因此,使用文言文語言的中國傳統戲劇大部分以歌劇為主,與曲和詩詞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傳統的戲劇腔調對感情的描寫,演員通過揣摩其中的情意,通過唱腔傳遞情感。而中國現代戲劇以對白為主體,將內容直接傳遞給觀眾,強調了戲劇的對話性,由此可見,語言變革使話劇取代了歌劇,成為了中國現代戲劇形式發展的主要特點。在“五四運動”后,白話文學語言的使用,使戲劇語言環境和語言資源都產生了變革,寫實戲劇語言逐漸確立,抒情寫意的語言方式也逐漸誕生,白話文在狀物、模擬和腔調等方面都能對戲劇內容進行陳述,中國現代戲劇也逐漸形成過其獨樹一幟的語言體系。例如:《保衛盧溝橋》這部戲劇,其磅礴的氣勢和慷慨激昂的民族情感給觀者以震撼的體驗,它融合了數十個戲劇團體,融合了川劇和山西梆子等多個劇種,融合了大鼓、雜技等多種民間曲藝,成為了中國現代戲劇的代表作品。另一方面,我國傳統的戲劇表演中的語言表達大部分是通過詞匯的變調和發音變化實現的,戲曲的用詞也較為晦澀,許多戲曲都失去了民間基礎。語言變革以后,白話文逐漸代替了文言文,成為了戲劇常用語言形式,白話文中有明確的語氣助詞,因此在表述事件的過程中,白話文更加清晰完整,通俗易懂,為中國現代戲劇的發展奠定了更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市場的擴大也促進了中國現代戲劇的發展。由此可見,語言的變革不僅開拓了中國現代戲劇的市場,使中國現代戲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也推動了中國現代戲劇形式的發展與變革,促進了中國現代戲劇的發展。
(四)語言變革對中國現代詩歌形式發展的影響
詩歌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學形式,最早以記錄人們情感和勞動生活為主,經過時代的變遷與發展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文學形式。唐代是詩歌盛行的時期,唐代之后的詩歌出現了新的形式,但無論詩歌的形式怎樣變化,都對詩歌的韻律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中國古代的詩歌主要對平仄和韻律有一定的要求。直到現代語言的變革,我國的詩歌出現了新的形式的變化,白話文的普及促進了現代詩的發展。我國語言變革的初期主要表現為打破傳統的文言文文體,創立新的自由體,胡適先生認為,語言變革后的詩歌應在尊重傳統詩歌創作的基礎上對詩歌的表達方式進行創新,在保證詩歌審美趣味和獨特韻味的前提下發展現代詩詞,促進詩歌表達形式的多樣化。隨著白話文的使用和情感表達自由度的不斷提高,傳統詩歌的限制逐漸被打破,與古體詩相比,現代詩更加強調開放自由的精神,更注重用直率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情感,例如:郭沫若的《女神》,這部詩集打破了傳統詩歌的格律,傳遞了五四的時代精神,開創了新一代自由詩的新詩風,打來了人類對于詩歌的認識,開啟了象征主義和浪漫注意的詩歌風格,同時也為中國現代詩歌開辟了新的形式。但是在語言變革的后期,中國現代詩歌則強調詩詞的視覺直觀和音樂節奏,將詩歌的象征、描述和抒情三種形式相結合,融合作者豐富的實踐和理論知識,使詩歌更具創造性和可讀性。例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徐志摩先生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其作品中大多采用新格律詩,反對新體詩的散文化和濫情化。由此可見,詩歌與其他文學形式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語言變革后的白話文與詩歌要求的審美難以適應,因此中國現代詩歌形式的發展被分成了兩部分。
四、結論
文學是以語言為工具的藝術結晶,語言變革能夠更客觀地反映時代的變化與社會的發展,同時也能反映當時的文學發展和文學需求,中國現代語言的變革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形式變革的開端,作為現代文學形式發展的重要載體,語言的變革為我國現代文學形式的變革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學基礎和文字基礎,促進了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的變革與發展。綜上所述,中國現代語言的變革也就是白話文不斷發展對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產生影響的過程。從不同文學形式的角度研究五四運動發展以來中國現代文學形式在語言變革過程中產生的影響,不僅能夠分析中國現代文學在形式方面和語言應用方面的發展,還能反映出其在不同中國現代文學形式變革中帶來的不同影響,有利于分析中國現代語言變革與中國現代文學發展之間的關系,對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規律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淺析語言變遷對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發展的影響 張曉瑋. 現代交際. 2016(03).
[2]論語言變革對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發展的影響 楊聯文. 中華少年. 2016(29).
[3]論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發展過程中語言變革對其的深度影響 陳翠玲. 長江叢刊.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