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昊

4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與到訪的日本首相菅義偉舉行會晤。圖/澎湃影像
當地時間4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接待來訪的日本首相菅義偉,這是拜登上任后首次與外國領導人舉行面對面會晤。美日領導人會晤后發表聯合聲明,對中國的相關政策妄加指責,并提及“臺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重彈中國挑戰“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老調,借此展現美日對華強硬立場。
除此之外,聯合聲明還提出要建立“新時代的美日同盟”,通過打造美日“競爭力與韌性伙伴關系”“氣候伙伴關系”等,拓展美日“21世紀合作的新形式”。
美日同盟是“二戰”后美國在亞太地區維護其霸權地位的重要安排,本為發揮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復燃、遏制蘇聯和中國等國家的“雙重威懾”作用。冷戰結束后,美日同盟一度面臨“漂流”難題,日本國內也出現擺脫美國管束、強化軍事自主的聲音。
過去數十年,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和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等美國戰略界人士撰寫多份報告,竭力為美日同盟求取續命擴展之道。其核心在于,以應對所謂“中國挑戰”錨定美日同盟,并通過在釣魚島、南海爭端等問題上大做文章將美日利益深度捆綁。及至特朗普時期,由于美方在駐日美軍軍費等問題上施壓日本,美日同盟受到一定沖擊,但安倍政府成功向美方兜售“印太戰略”理念,美日關系亦有所深化。
2021年1月拜登上臺后,明確將中國視為“最嚴峻競爭對手”,聲稱要與中國進行“長期性、戰略性競爭”,并極力重振美國主導的同盟體系,力圖從所謂“實力地位”與中國打交道。3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國防部長奧斯汀將日本作為其首次外訪行程的目的地,此番菅義偉又成為拜登在白宮接待的首位外國領導人。這既能凸顯拜登政府重視盟友和印太地區的取向,也可借此展現美國全力強化對華戰略競爭的意志。
從菅義偉訪美不難看出,美日同盟針對中國的一面越發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美日加大炒作“大陸攻臺論”,尤其是菅義偉近期明確提出要運用“威懾力量”,美日雙方或以海警合作等方式加強與臺灣當局的實質性軍事安全關系;二是美日以“競爭力和韌性伙伴關系”為依托,在數字經濟、新興技術等方面加大對華競爭力度,進一步推動全球產業鏈、技術鏈與中國的深度剝離,有消息稱日本將投入20億美元與美國合作開發替代華為的5G產品;三是美日印澳“四國機制”持續推進,通過疫苗、稀土、關鍵技術等方面的“議題性合作”擴展該機制的內聚力、行動力、影響力,美日還會協同拉攏歐盟、英國等介入印太地區經濟和安全事務,對中國形成更有力的制衡;四是拜登政府將繼續要求日本在香港、新疆等問題上追隨美國立場,挑動中國和西方國家在人權和意識形態問題上的對立,不排除日本政府未來采取對華制裁舉措。
由此可見,在拜登政府宣揚與中國展開“激烈競爭”的背景下,美日加強協作、聯手制華也在進入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