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阮鴻璜
摘? 要:康僧會高僧祖籍康居國,在越南出家學佛,公元247年來到建業傳播佛教。《六度集經》和《舊雜譬喻經》是他今存最具代表的作品,對越南民間口頭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也是越南民間故事研究的重要材料。本文將從“感恩的動物;忘恩的人”、“烏龜讓老鷹帶著自己飛”等類型故事,與越南民間故事進行比較,論析佛教故事在越南蛻化演變的過程。
關鍵詞:康僧會;漢譯佛典;越南民間故事;關聯
作者簡介:阮鴻璜(NGUYEN HONG HOANG)(1988-),男,京族,越南順化人,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博士,研究方向:民間文藝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9-0-02
一、康僧會簡介
康僧會(?-280)是三國時著名的僧人,他的生平在《出三藏記集》、《高僧傳》都有記載。他的祖籍是康居國,父輩一代搬到交趾(今越南北部)。父母逝世早他出家學佛,公元247年“杖錫東游”來到建業(今南京)傳播佛教,用舍利靈驗說服孫權在建業建建初寺,并在建初寺弘法33年,享有“江南佛教第一人”的贊譽。
僧會是一位聰慧的僧人能明解三藏,還對六典,天文、圖緯等無不精通。一生以弘揚佛法為事業,僧會留下很多有價值的作品,其中《六度集經》和《舊雜譬喻經》是中具有代表性的兩部。前者是一本本生故事的集成,后者是一本譬喻故事集成。本生故事和譬喻故事,是佛教徒從印度民間故事摘取而來,伴隨著佛教傳播的過程中又將這些故事傳到其它地方。本生故事和譬喻故事是印度、越南和東亞民間故事交流互鑒的產物,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表現,因而在世界民間故事和佛經故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將這兩本經中選出幾則代表的故事,和越南民間故事倉庫中相對應的故事進行比較。
二、康僧會作品和越南民間故事
1、救物物報恩,救人人抱怨
《六度集經》中的布施度無極卷三《理家本生》(財主和鱉的故事),故事內容簡述一位商人發慈心救了一只鱉,鱉后來告訴商人洪水快發生,快造一條船隨時脫難。在脫難的路上商人逃難的路上救了蛇、狐兩只動物和一個漂人。狐用黃金報恩,漂人卻因為貪心害商人坐牢。蛇將商人救出,漂人被殺掉,商人為宰相[1]。
故事表達知恩報恩的意義,同時對人心狹小、忘恩負義行為予以懲戒,有著警示、警戒意義。《六度集經》的第五卷《難王本生》[2]也屬于同類型的故事。該故事前段敘述道人救出動物和人的環境不同,后半段敘述與前者一致性。該類型的故事還見于巴利文《本生經》的《真實語本生譚》[3],又見于其他漢譯經典中,如《佛本生故事選》的《箴言本生》[4]、《經律異相》的《現為大理家身濟鱉及蛇狐》[5]。另外,在印度民間故事也能見到該類型,如《五卷書》第一卷《忘恩負義的人》[6]。
丁乃通先生將該類型列為160型“感恩的動物;忘恩的人”,并有如下的解釋:“一個人從危難(通常是洪水)中救出了一些動物(常常包含螞蟻、蜜蜂、蛇和鳥),另外又救了一個人。后來被救的人陷害他,但是動物卻幫他找到妻子或逃出監獄。”[7]該故事源于印度民間故事,由佛教吸收并改造成宗教故事,流傳世界各地。該類型故事在越南也是常見的類型。典型是《救物物報恩,救人人抱怨》(c?u v?t v?t tr? ?n, c?u nh?n nh?n báo oán),內容大致如下:
有一個貧窮男子在江邊釣魚,一次又一次又釣上同一條蛇。蛇念男子不殺之恩,天天幫助男子釣到很多魚,生活過得很舒服。一天,蛇告訴他三天后會發生洪水,造一條小船防身。洪水發生時,他順序救了螞蟻、老鼠、蚺蛇和一個漂人。上岸后動物們告辭,漂人留下和他一起住。
一次,蛇邀請他到水府玩,并告訴他:“我父親送什么都不要拿,只要那一把七弦琴,這把琴可以打敗千軍。”呆了幾天他返回人間。當時國內有外邦侵略,漂人把琴偷了并向國王請求愿意出陣,打敗敵人后被封為大將,還把公主嫁給漂人,但公主突然啞巴了,婚姻被推遲。
他(貧窮男子)丟了神琴之后到處找漂人,漂人一見到他就把他抓到監獄。螞蟻、老鼠知道之后帶食物給他吃,然后再去找蚺蛇,蚺蛇吐出一顆寶珠說“這顆寶珠可以治好啞巴。”果然他治好公主的啞巴,國王知道全部事情之后,將漂人懲罰而他娶到了公主,下半輩子享受榮華富貴。[8]
這則越南民間故事的敘述和佛經故事敘事內容大同小異,都源于印度民間故事相比,越南民間故事中情節更為豐富多樣。結合“龍宮得寶”類型,在水府得能打敗千軍的神琴,此類型在越南民間故事中常見的類型。160型在越南民間故事中非常豐富,流傳的地區很廣。如越南河靜省有一則《比禽獸還要薄情》(b?c h?n c?m thú),又據黎貴惇《聽聞異錄》(thính v?n d? l?c)。越南民間故事中的160型,有時候只運用“動物報恩”類型來敘述故事,有時候是結合“龍宮得寶或娶妻”,敘述會更加離奇,更加活躍生動。從此來看,這故事類型在越南民間故事中特別普遍,明顯受佛教故事所影響,但從敘述藝術以及情趣上來看,帶著濃厚的越南民族特征。
2、烏龜和兩只白鷺的故事
《舊雜譬喻經》的《鱉喻與剃頭得報喻》是兩個故事合并而成,第一個故事是講于鵠和鱉,第二個故事是一個人用誠信剃頭得以升天的福報再來生成富人。這里所提到的故事是前者,內容如下:
昔有鱉,遭遇枯旱。湖澤干竭,不能自致有食之地。時有大鵠,集住其邊。鱉從求哀,乞相濟度。鵠啄銜之,飛過邑上,鱉不默聲,問:“此何等?”如是不止。鵠便應之,之應口開,鱉乃墮地。人的,屠裂食之。[9]
該故事僅有73個字,但是一個十分生動的故事。這則佛經故事的意圖是勸人謹慎開口說話,而佛教常強調口業是三業之一。故事內容也接近現實,生活中也常提到“病從口出,禍從口入”,都是提醒大家要注意自己的語言。越南民間故事也有該類型,它的內容如下:
昔日,有一個非常尖嘴薄舌的女人,死后投胎生活在蓮池的烏龜。一次,有兩只白鷺來找食物,烏龜向兩只白鷺罵:“是誰啊?趕緊滾開吧,要不然我把你們的毛拔光。”兩只白鷺假裝笑著說:“你也在這里嗎?我們不是來搶你的食物,只是來找你交個朋友,我們互相幫助找食物。”烏龜答:“算了吧!交什么朋友,我從小到大一個人在這里也一樣過得好啊。”白鷺說:“我們想告訴你,這蓮池很快就干掉,到時就沒什么食物可吃了。”烏龜生氣說:“沒有東西吃關你們什么事!”白鷺又說:“你別生氣!我們帶你到一個離這里不遠的地方,食品很豐富,不用擔心沒吃的啦。”烏龜說:“怎么能到那里?”白鷺答:“你咬著木頭中間,我們兩邊銜著。但不管看到什么都不要開口。”飛過一個賣水的地方時,地上的人說:“兩只白鷺銜著一個牛糞。”烏龜很生氣了但不說話。又到一個市場時,地上的人說:“兩只白鷺銜著一只死狗。”烏龜忍不住一開口就掉到了地上,被人抓回去吃掉。兩只白鷺說:“太可憐了,誰讓它不聽話,尖嘴刻薄活該。我們返回蓮池找東西吃,這次不怕誰罵了。”[10]
該故事講述一個惡口的女人,死后投胎做烏龜。但是前生習性沒改過來,因為惡口習性而死。該故事受佛教因果業報影響深刻,有“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的教誨意義。與佛經故事相比雖然前者敘述簡略,后者情節敘述豐富更為生動,但從故事主干來看兩者大同小異。前者是鵠和鱉,鵠在嘴里銜著鱉,鱉是因為好奇心而死。后者兩只白鷺和一只烏龜,兩只白鷺一塊木頭帶烏龜,烏龜因兇惡習性而死。
丁乃通先生將該故事類型列為AT225A型,名稱為“烏龜讓老鷹帶著自己飛”,并提取出基本的內容信息:“它被白鷺之類的鳥帶著飛。后來它張口吹牛,摔在地上或煙筒上。”[11]此故事流傳很廣,中國、老撾、韓國、日本柬埔寨以及歐美等地區都有。越南還有另一則《蛤蟆和老鼠》(con cóc và con chu?t)和前兩者敘述相似[12]。該故事基本情節是與前者同類故事。該故事解釋蛤蟆的背為什么彎了的來歷,和每逢天氣變化就會錯牙齒的原因。該故事還出現在印度民間故事中,《五卷書》第一卷第16則《半空中的烏龜》[13]。很明顯此則故事的源頭在印度,通過佛教傳入越南。
三、結語
佛教在越南生根已有兩千年,對越南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響,因在民間故事找到與佛經故事中同類型的故事是很容易的,康僧會兩本漢譯佛經中還有很多與越南民間故事聯系。此兩本佛經對研究民間故事的流傳路徑是非常有價值。特別是越南,康僧會雖然在交趾但研究他及其作品都要借用中國估計的記載,通過民間故事研究我們容易發現康僧會的作品早已在越南民間流傳。只是經過民間藝人的增加情節以及用本地文化來代替原宗教色彩。但通過研究分析容易看出來他們之間的關系,故事都產生于印度,通過佛教路徑傳入越南。
注釋:
[1][吳]康僧會譯;蒲正信注.六度集經[M].成都:巴蜀書社,2001:121-123.
[2][吳]康僧會譯;蒲正信注.六度集經[M].成都:巴蜀書社,2001:196-199.
[3]悟醒譯.漢譯南傳大藏經·第31冊No.0018《本生經》第73故事,CBETA電子佛典集成.
[4]郭良鋘,黃寶生譯.佛本生故事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57.
[5][梁]僧旻,寶唱等撰集.經律異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8.
[6]羨林譯.現代佛學大系45 五卷書[M].彌勒出版社,1983:105-111.
[7][美]丁乃通著;鄭建成等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M].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32.
[8]Nguy?n ??ng Chi, Kho Tàng Truy?n C? Tích Vi?t Nam, nxb Giáo d?c Hà n?i, n?m 2000, trang 333.
[9]荊三隆.舊雜譬喻經注譯與辨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39.
[10]Nguy?n ??ng Chi, Kho Tàng Truy?n C? Tích Vi?t Nam, nxb Giáo d?c Hà n?i, n?m 2000, trang 913.
[11][美]丁乃通著;鄭建成等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44.
[12]?n Nh? Nguy?n V?n Ng?c, Truy?n C? N??c Nam, T?p 2,nxb Th?ng Long, n?m 1957,trang 210-212.
[13]季羨林譯.現代佛學大系45· 五卷書[M].彌勒出版社, 1983:145-147.
參考文獻:
[1][梁]釋僧佑.出三藏記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5。
[2][吳]康僧會譯;蒲正信注.六度集經[M].成都:巴蜀書社,2001。
[3]悟醒譯.漢譯南傳大藏經·第31冊No.0018《本生經》第73故事,CBETA電子佛典集成。
[4]郭良鋘,黃寶生譯.佛本生故事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5][梁]僧旻,寶唱等撰集.經律異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羨林譯.現代佛學大系45 五卷書[M].彌勒出版社,1983。
[7][美]丁乃通著;鄭建成等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M].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8]荊三隆.舊雜譬喻經注譯與辨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
[9][越]Nguy?n ??ng Chi, Kho Tàng Truy?n C? Tích Vi?t Nam, nxb Giáo d?c Hà n?i, n?m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