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博
1793年,到訪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拜見了乾隆,獻上了精心準備的禮品。其中,有一個巨型玻璃枝形吊燈,要裝飾在圓明園內。
這個吊燈,有數百個部件,相當復雜。英國人原先還想帶著技師前來安裝,以免沒見過洋玩意的中國人出洋相。卻沒想到,兩個中國工匠只用了半小時就將吊燈拆散,又用半小時順利裝上。
如此超強的動手能力,令英國人驚嘆。
使團的貢物主管巴羅說:“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是,廣州的一個中國人第一次見到歐洲鐘表,就成功地仿造出來。現在他們以三分之一的費用大批生產這種精巧的機械。中國人的頭腦聰穎敏捷,雙手小而靈巧,天生就適合做精致的工作。”
但是,英國人也發現,中國人雖然有各種豐富的經驗,卻從來不在經驗的基礎上再往前一步。比如,中國人知道用裝了明礬的竹筒在河水里攪動幾下,水就會馬上澄清,但卻并不研究為何明礬能起到如此作用;中國人用蒸汽來軟化牛角,制作那種薄而透明的大燈籠,卻似乎從來沒有發現蒸汽被壓縮之后的巨大能量……
巴羅在贊嘆中國人對鐘表的成功仿造后,也感慨:“唯一需要我們提供的是主發條,因為那是他們做不出的。”英國人不怕中國仿制,因為關鍵技術還掌握在英國人手上,只仿制不創新是沒有出路的。
(摘自《山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