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靜 謝希瑤
在中央檔案館,保存著一份珍貴的手稿檔案。這份名為《(乙)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的手稿,既沒有署名,也沒有成文時間,卻成為了解遵義會議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獻。
手稿是如何被發現的?作者究竟為何人?記載了哪些鮮為人知的史實?
1956年,有關方面從莫斯科接收回來一批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文件,這份手稿便是其中一件。首頁上標明“(乙)”,顯然還有“(甲)”。“(甲)”是什么?至今未知。為了查明作者,有關方面先是將手稿復印件送給當時在北京的遵義會議參加者,但都認不出是誰的筆跡。于是,手稿又送往當時身在杭州的陳云。
“他說,‘這是我寫的!”當時擔任陳云秘書的朱佳木回憶,“他的話,使我又驚又喜?!苯涥愒谱C實,這份手稿是他在遵義會議后為向中央縱隊傳達會議情況而寫的傳達提綱,又在前往蘇聯向共產國際匯報有關情況時帶到了莫斯科。
遵義會議的日期是哪幾天?出席者都有誰?……陳云手稿的公開,一下解開了許多歷史謎團。
“經過三天,完成了自己的決議?!笔指迦缡怯涗洝闹芏鱽淼囊环蓦妶笾?,已查明遵義會議是1935年1月15日開始?!敖涍^三天”,也就是1月17日結束。至此,遵義會議的日期查明了。
手稿還記載:“參加這個會議的同志除政治局正式及候補委員以外,一、三軍團的軍團長與政治委員林聶、彭楊及五軍團的政治委員李卓然、李總政主任及劉參謀長都參加?!?/p>
根據這段話,歷史學者們確定了遵義會議總共20位出席者的名單。這20人,在一間僅有27平方米、用油燈照明的小屋里,作出了讓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轉敗為勝的關鍵抉擇。
當時,紅軍已被迫離開中央根據地3個月,屢次失利,瀕臨絕境。此前,由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不得不于1934年10月開始長征。在通過國民黨軍隊四道封鎖線后,紅軍已由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為3萬余人。
紅軍怎么辦?革命怎么干?手稿明確記載:“這個會議的目的是在:(一)決定和審查黎平會議所決定的暫時以黔北為中心,建立蘇區根據地的問題。(二)檢閱在反對五次‘圍剿中與西征中軍事指揮上的經驗與教訓?!?/p>
這份珍貴的手稿,詳細記述了遵義會議主要議題及決定。遵義會議解決了黨內所面臨的最迫切的組織問題和軍事問題,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
遵義會議后,紅軍很快跳出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圈。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抵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摘自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