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研究員 危昱萍 南方周末實習生 甘笠男 王鑫

海口市日月廣場免稅店,顧客正在打折專區前詢價。 戴春晨 ?圖
★文昌的“航天+”旅游,是近幾年文旅消費變化的一個縮影。
對免稅經濟的熱衷背后,是各大城市競爭的新賽道——消費。
過去半個月,海南島十分火熱。五一前夕,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在當地居民和游客的見證下,火箭拖著長長的焰尾將天和核心艙成功送入太空;五一假期,眾多游客涌入海南,五天內在離島免稅店消費近10億元,平均每人次購物額超8000元;小長假結束后,3萬多采購商和專業觀眾來到海口,參加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以下簡稱消博會)。
這些事例看似沒有關聯,但隱藏著中國消費的變化。
隨著居民收入提升,旅游、文娛、醫療和教育等服務型消費正全面快速增長;城市積極提振消費,免稅經濟與首店經濟備受青睞;消博會上,國內外展商尋找市場機會,共同推動國內企業“出口轉內銷”。
從個人消費結構的變化,到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再到貿易大省的國內市場機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提振消費的種種行動,正悄然改變人們的生活。
追火箭的人
2021年4月29日,大批游客站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附近的酒店天臺、航天大道和沙灘上,仰起脖子舉起手機,見證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將天和核心艙送入太空。
95后攝影師Tea-tia就是其中一員。她本是一名星空攝影師,因為疫情走上了航天攝影之路。自2020年以來,這已是她第五次來到文昌。
發射前一天,Tea-tia和團隊成員一起,用近4小時從北京飛到海口,再開車1小時抵達下榻酒店。
第二天一早,扛著器材上酒店天臺占好拍攝位,Tea-tia就開始了緊張的等待。“沒人知道火箭發射的具體時間,所以基本上要一直等著,關注火箭動態,全程比較緊張。”Tea-tia說。
等待過程中,火箭靜靜地立在發射臺上,攝影師們根據現場光線調整鏡頭參數。
11時23分,火箭點火,大地震動,人群中尖叫聲、呼喊聲響起。白色的火箭拖著長長的焰尾升上天空,幾秒鐘后,就沒入厚厚的云層。
一次來回奔波五千多公里,花費3000-5000元不等,只為觀看幾秒鐘的火箭發射,值得嗎?
只有去過現場的人才知道,值得。
“我第一次看火箭發射是‘天問一號的時候,非常震撼。當時天氣很好,我全程都在喊,手也是抖的。”Tea-tia回憶。
第五次觀看,Tea-tia仍然覺得很震撼、很激動。“每一個來參觀、拍攝火箭發射的人都會熱淚盈眶。”她說。
聽著楊利偉的故事長大或課間傳閱《奧秘》雜志的90后們,長大后大多從事與航天無關的工作。但文昌航天發射場,國內第一個對外開放的航天發射場,讓他們無需出國就有機會與現實航天活動近距離接觸。
Tea-tia發現,每次來文昌,人越來越多。國人觀看火箭發射的熱情,帶“火”了文昌的旅游消費。
同為海南島東線城市,以文昌雞、東郊椰林著稱的文昌,曾因游離在環島高速外,發展受到一定制約,而瓊海、三亞則迅速崛起。2016年起,執行發射任務的航天發射場,為文昌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游客;近幾年相繼建成通車的海文大橋、文瓊高速公路等交通設施,讓外地游客能更方便地來到文昌。
據文昌歷年統計公報,2016年至2019年,文昌過夜游客人次約增長了55%,旅游總收入增長在62%左右。
文昌的“航天+”旅游,是近幾年文旅消費變化的一個縮影。隨著90后、00后成為旅游主力,小眾游、精品游越來越受歡迎。不同于傳統的觀光游、團隊游,他們更追求個性、體驗、品質。
去敦煌不再是走馬觀花般看一眼石窟就走,有文史專家跟隊現場講解,體驗一次全身心沉浸式的佛教藝術之旅。由建筑學人帶領,漫步在北京中軸線上,一邊欣賞古老的城門和美輪美奐的宮宇,一邊聆聽“最專業導游”分享古建筑知識、講述北京城的歷史。沖浪、潛水、滑翔、騎行、露營和徒步,在海南島的碧浪中,在江南鄉村的古道上,在大西北沙漠的星空之下,在南國的山海之間,體育旅游如火如荼。
今年“五一”旅游市場也呈現出類似的趨勢。去哪兒數據顯示,90后在五一出游人群中占比過半,成為主力,其中95后占比達23%。
在出行方式上,一方面團隊游規模縮小,全國旅游監管服務平臺監測數據顯示:“五一”團隊游中團均人數14.67人,較2019年減少25%;但是私家團越來越受歡迎,攜程數據顯示,私家團訂單量較2019年同期增長約230%。
更為宏觀的數據則表明,以旅游消費為重點的服務型消費正全面快速增長。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主編的《中國消費——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一書指出,2013-2019年,中國人均服務型消費年均增長11.1%,高于同期人均消費支出增速3個百分點左右;服務型消費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由39.7%上升至45.9%。
居民的消費結構正發生重大變化。
消費之城崛起
觀看完火箭發射的第二天,Tea-tia離開海南回到北京。與此同時,大批游客涌入海南島。
“買買買”是去海南旅游必不可少的環節。特別是海南離島免稅新政出臺后,在海南購物更具吸引力。
2020年7月,海南離島免稅新政正式實施,離島免稅購物額度由3萬元提高至10萬元;2021年2月,又增加了離島旅客“郵寄送達”和島內居民“返島提取”兩種提貨方式。
新政后的第一個五一假期,游客購物熱情高漲。據海口海關監管數據,五一假期第一天,游客們就在免稅店消費了1.42億元;五天下來,離島免稅銷售額9.93億元,購物12.1萬人次,購物件數134.5萬,分別同比增長248%、141%、229%。
這些數據表明,在出境游無法實現的情況下,高端消費持續回流勢態不減。
海南憑借離島免稅吃到“螃蟹”,引來了其他城市的效仿。
五一前夕,深圳公布《深圳市關于加快商貿高質量發展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
這份征求意見稿提出,深圳要探索中國特色市內免稅店的“深圳樣本”。在皇崗口岸、沙頭角建設免稅城,推動“電子退稅”“即買即退”政策加速落地,到2025年全市離境退稅商店突破400家。
在此之前,北京、上海、大連和南京等城市已設立了市內免稅店,上海、南京、天津、成都、武漢、濟南與廣州等地還計劃新建。
對消費者來說,這意味著在境外市內免稅店“買買買”,今后將轉變為在境內大城市的市內免稅店“買買買”。
而設立市內免稅店的城市,將吸引境外消費回流。據《中國出境旅游發展報告2020》,2019年,中國出境游客境外消費超過1338億美元,增速超過2%。
另一方面,參照韓國市內免稅店的經驗,國內本土品牌將有望借助市內免稅店的平臺擴大銷路。
對免稅經濟的熱衷背后,是各大城市競爭的新賽道——消費。2019年以來,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二十多個城市都提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這并不讓人意外。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遲福林表示,2014-2019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點數均高于投資,已連續6年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
正如《城市的勝利》一書指出,隨著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傳統工業從城市中心撤離或衰竭,以文化創意和休閑娛樂為主的新興產業逐漸興起,大都市的增長會越來越依靠作為消費中心的城市功能與定位。
紐約、倫敦、巴黎等等,這些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都無一例外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何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趙萍表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通常消費規模巨大,總量高、增速快,并具有國際化程度高的特點。
以此為標準,上海、北京、重慶、廣州、深圳、成都、蘇州、南京、武漢和杭州等城市潛力巨大。它們是國內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稱“社零總額”)最多的10大城市,合計占全國消費總額的24%。特別是上海、重慶、蘇州、南京,4個城市的社零總額2020年仍保持增長。
細數這些城市的建設方案,商業載體、高端消費、首店經濟、本土品牌、消費環境、消費權益等是共同的策略。
商業網點、商業街區等是十分市場化的載體,政府如何推動其發展? 趙萍認為,當地政府需要通過規劃來引導商街的定位,從而能夠使商街特色更加鮮明、布局更加合理;通過招商引資吸引更有影響力的企業、更有代表性的企業落戶商街;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使商街能夠實現有序競爭、繁榮發展,為商街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包括商街的管理,治安環境、交通環境的改善等等。
此外,不同城市的建設方案有不同的側重點。廣州強調國際消費聯動、擴大國際消費客源,深圳重視商業發展土壤,重慶提出文旅、餐飲等特色服務消費提升工程,成都打造八大消費場景,杭州健全居民收入增長等要素保障。
貿易大省的機遇
五一假期結束,游客們打道回府,消博會的參展商們則擠爆了海口酒店。
5月7日,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海口舉行,這是全國首個以消費精品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吸引了全球70個國家和地區的1505家企業、2628個消費精品品牌參展。
廣東中山市巨輪照明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巨輪照明”)收獲頗豐。在5月8日舉行的“粵貿全國”供采對接洽談會上,巨輪照明簽約了1000萬元的智能燈具合作項目。
巨輪照明的產品此前主要銷往歐美市場,受國際大環境影響,銷售增速有所放緩。“因國外疫情,傳統線下渠道受到一些影響,跨境線上銷售增長迅猛,總的海外銷售依舊在增長,但增速沒有前幾年那么快。”巨輪照明總經理張子華說。
隨著國內外市場的變化,巨輪照明計劃今明兩年以大力發展國內市場為主,因此通過消博會積極打開國內市場。
據張子華介紹,消博會期間,公司接到了來自房地產、設計裝修、游艇等行業企業的咨詢和初步合作意向。
海南房地產開發對燈具的需求,使得一些房地產開發商和設計裝修企業向巨輪照明咨詢、采購。海南國際旅游消費島建設,也吸引了游艇等高端消費。而一艘游艇上需要不少智能化燈具,因此有廠商向巨輪照明咨詢、拿樣甚至進入了后期對接環節。
“目前接洽到的一些客戶已經達成合作,確認了最終樣本。這次參展,情況還不錯。”張子華說。
部分以出口為主的廣東企業,在進軍國內市場時,苦于國內銷售網絡的缺乏。2021年4月,廣東省商務廳印發《關于開展粵貿全國工作積極開拓國內市場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通過“粵貿全國”系列活動支持廣東企業積極開拓國內市場。
“這是內循環的一個重要領域。內循環既涉及生產資料,又涉及生活資料。就廣東來說,它是全球制造業中心,還不是消費中心。而內循環不只是生產,要在供給端和需求端形成閉環。”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白明評價。
據廣東省商務廳公布的2021年粵貿全國活動目錄,今年將組織115場活動,消博會是其中第26場。
除廣東省內展會外,省外活動大部分在上海、成都、北京、重慶和杭州等大城市。這些城市正積極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著龐大的消費市場。它們計劃加大建設的商業網點、商圈、商業街區等商業載體,正是廣貨拓寬國內營銷渠道的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