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廣東白云學院 廣東·廣州 510450)
專業作為大學實現其辦學功能的重要載體,專業設置與調整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內容,對高校辦學規模和辦學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為加強學校專業設置和調整的規范管理,使專業結構更有利于學校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學校教育規模、質量、效益協調發展,增強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符合度,建立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專業設置調整機制,專業預警及動態調整機制構建研究就成為了高校教學管理范疇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廣東白云學院以應用型本科教育為基礎,2013年成為全國首批“應用科技大學改革試點戰略研究院校”、2016年列入首批“廣東省普通本科轉型試點高校”,形成多層次、多形式的人才培養體系,被譽為“廣東民辦高等教育的排頭兵”,本文就專業設置與動態調整機制作出的構建過程研究進行了總結歸納,同時也就未來專業設置及調整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國家教育部會根據文化傳播、保留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對一些特定的專業進行布局,保留那些雖然缺乏社會需求,但卻是國家長遠發展所需的“冷門”專業,這些專業往往與市場直接需求無直接關系,屬于國家專業設置的戰略布局范疇。但相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來說,專業設置與社會發展需求之間就具有更直接、更顯性的聯系。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變化調整速度加劇,就業市場對于人才培養的需求也在不斷地變化調整,應用型高校專業的設置必須從自身的實力和社會的需求出發,避免盲目增設和專業設置“雞肋”的情況出現。

圖1: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設置基本邏輯與改革對策示意圖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主動適應區域(廣州和珠三角)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及科學技術進步的需要,適應學校教育質量、結構、規模、效益協調發展的需要,適應學生可持續發展、全面發展的需要。
(2)遵循貼近地方、服務地方的原則,對接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實際需求設置專業,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動態調整專業設置。
(3)應正確處理好數量與質量、近期與長遠、需要與可能、特殊與一般、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形成合理的專業結構與布局,避免專業的盲目設置以及重復建設。
(4)原則上以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廣東省的特設專業目錄為基本依據,也可根據學校的實際條件和區域產業結構情況設置目錄外專業,使用目錄以外的專業名稱要科學、規范,且必須經過充分的論證,由上級主管部門報教育部批準后方可使用。
(5)廣東白云學院立足專業,培養優質人才,“十三五”期間,全面對標《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按照“學生中心、成果導向、持續改進”的質量管理理念和“強基礎、重實踐、擅應用、能創新”的人才培養指向培養學生。學校目前共有25000名左右的在校生,共設有49個本科專業(截止2020年12月),建立起了以工學為主,工學、藝術學、管理學、理學、經濟學、文學、教育學、法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較為合理的學科專業布局。
近年來,學校成功申辦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技術等新興技術相關專業,同時,還新增了休閑體育、學前教育等教育學科領域的專業,拓展了學校的專業學科門類;撤銷了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工業工程等招生情況不理想的專業,未來幾年,還計劃陸續申報和撤銷部分專業,減少存量、優化增量,計劃在“十四五”期間使專業總數量達到60個左右。
依據市場需求和專業建設狀況進行常態化的專業調整。招生和就業管理部門每年應對現有專業的招生、就業情況進行深入調研,形成市場宏觀需求分析報告,組織專家有針對性的開展專業評估,專業調整提供依據。二級學院應對本院所屬專業開展自評,招生就業管理部門提供的市場需求分析報告和自評結果作為主動整改的依據。
專業調整包括專業警示、專業調整、專業限制招生、專業撤銷。對于連續兩年新生報考率、報到率、畢業生就業率、專業對口率、畢業生就業滿意度低于全校平均水平的專業,予以專業警示,由二級學院督促有關專業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等進行整改。
對于連續三年新生報考率、報到率、畢業生就業率、專業對口率、畢業生就業滿意度低于全校平均水平的專業,予以調整,由學校教務處督促二級學院在深入開展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就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專業定位、專業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限期整改,調整專業招生計劃,并嚴格控制該二級學院申報新增專業。
對于連續兩年報到率低于70%,且新生報到人數少于30人的專業,予以專業停止招生,整改一年后再招生(特殊情況除外)。
對于連續三年不招生的專業,予以撤銷。
按照學校專業設置及調整相關管理辦法運行機制,每年年底,學校招生辦發布《年度招生分析報告》、就業指導中心發布《市場調研分析報告》。每年3月份,二級學院根據上述報告對本學院所屬專業開展自評,制定當年的專業整改和調整方案。4月底前,學校教務處根據新生報考率、報到率、畢業生就業率、專業對口率、畢業生就業滿意度和專業評估結論,并結合二級學院的意見,形成全校的專業調整匯報材料,整理發布《廣東白云學院專業分析報告》,提出建議調整專業名單、專業警示名單,為學校的專業調整提供切實數據,使專業設置與調整工作做到有理有據、有章可依。自該機制構建運行以來,學校已申請撤銷了2個不合時宜的本科專業,致力于使教育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整體專業結構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總體上看,學校的本科專業設置能夠遵循教育規律,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符合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對本科人才的需求,專業結構與布局基本合理。
(1)不貪多求全、不盲目擴大專業總體規模。及時撤銷不合時宜的專業,不重復設置專業,也不盲目擴大專業數量,以學校學生總人數為基本參考數據,專業總數量不宜過多,攤子不宜鋪得過大,以免造成學校軟硬件資源的浪費。
(2)與地方行業產業鏈對接,建立專業集群發展模式。未來專業競爭將以專業群的形式呈現,專業建設和發展不是靠孤立的一己之力,而是以專業集群化發展道路為目標,專業集群建設是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與專業建設的重要突破口,校內需要構建起專業集群發展模式,以集約化形式提高建設效率。
(3)關注新設專業的內涵建設,進一步發掘新設專業的優勢及特色。部分新設專業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基礎還不夠扎實,硬件條件有待改善;專業內涵建設思路還不夠清晰,學科專業的優勢和特色不夠突出,學校及專業所屬二級學院應在新設專業建設初期狠下功夫、做足調研工作,進一步厘清專業特色及建設方向。
(4)主動出擊,預測專業發展走勢。專業的設置相較于企業行業的發展總是晚一步,要趕上市場對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高校應依托教育主管部門及社會專門機構進行調研統計,對特定時期內社會內企業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及其變化規律、需求數量、質量及規格等作出較為準確的預測和判斷,并依據這些數據及時地調整專業布局,盡早培養企業行業所需求的人才。
(5)在專業申報工作中,進一步樹立二級學院主體意識。專業調研和專業申報的主體任務都落在二級學院,學校層面的申報專業決策都需要得到二級學院領導及教師的支持與配合,因此管理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同二級學院的溝通,做好疏導工作,幫助其樹立起“主體意識”,同時通力合作,實現預期目標。
(6)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引入校企合作機制。專業建設工作,尤其是應用型本科學校,培養學生的目的,都是為了向企業單位輸送應用型人才,為企業行業服務,因此,在培養過程中,應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深度溝通與交流,多聽取來自企業行業的聲音,共同構建校企合作的平臺,提高與行業企業產業鏈對接的水平,提高水平,提升服務,努力適應企業行業快速發展的專業設置與內涵建設需求。
在目前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大力推行“一流專業”、“一流課程”的大環境下,是高等本科院校進行專業結構調整,升級和優化的一個重要契機。尤其是地方本科應用型高校,專業設置和內涵建設更應符合區域經濟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并根據區域產業結構變化、新型專業興起和學校自身發展需求,不斷地進行專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以此提升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