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上海市虹口區青少年活動中心 上海 200081)
慢練的科學定義,即慢速練習,是以低于作品要求的速度進行練習,它是解決快速的、節奏復雜的或復調類鋼琴作品技術難點的首選方法,是最基本的科學練習方法之一。
慢練可以是使人的運動神經有充足的時間,根據視覺、聽覺反饋來的信息,調整和改正演奏上的缺點和不足,使之更符合預定的設想要求和最終演奏目標,從而建立起運動神經的正確習慣反應和條件反射。
利用慢練的“功能性”,解決彈奏中出現的若干問題是有據可循的。實踐證明,在其基礎上建立起科學的練習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效果是顯著的。以此來培養音樂的耳朵、鍛煉手腦協調、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眾所周知,鋼琴演奏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學科,且學習周期又是漫長的,而慢練則是可以貫穿整個練琴過程,克服一切技術障礙之本的方法。鋼琴家郎朗曾說過:永遠不要放棄慢練。
從慢練的優勢中不難看出,“慢練”作為提高練琴效率的重要途徑是具有實踐意義的。但在面向少兒實施時,卻遇到了阻礙。就是有那么多小朋友不愿意慢練,“慢不下來”的現象是令一線教師頭疼的大問題,更是鋼琴教學無法回避的現實。
慢練是需要主觀意識控制的,但處于少兒時期的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自控能力差,要求其打“持久戰”——難!
慢練造成的節奏,樂句的變形給聽覺帶來的障礙是客觀存在的。但處于少兒時期的學生,音樂智力尚未完全開發,聽覺記憶的空間有限,要求其“假想”似的,放大各種音樂元素聆聽——難!
“聲斷氣不斷”,思緒在、聆聽在、呼吸在,練琴之“根本”在,慢練才是有效的。但處于少兒時期的學生,感性思維是心理思維的主導,他們所能接受的是“具體形象”的音樂,要求其在慢練“無形”的音樂中“打開心扉”——難!
如何化解“慢練”這一好方法和孩子“不愿意慢練”二者間的矛盾,是值得大家探討的,也是鋼琴教師必備的教學技能。
心理學證明,興趣是兒童主動學習的唯一動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對于自己感興趣的事可以做上好幾個小時,甚至是一天。由此足以證明,興趣的提升可以延長主觀意識控制的時間。因此,少兒鋼琴教學的設計,必須以興趣為抓手。
(1)游戲:比如,躲貓貓——小心翼翼,輕手輕腳;學貓叫——喵、喵;擁抱互聽心跳——咚…咚…,這些方法可以解決幼兒練琴時快時慢,又不愿意跟節拍器的問題,讓其心甘情愿的“控制”、“慢下來”、“穩得住”。

再配合生動形象的肢體語言,都是培養孩子內心節奏感的好方法。讓孩子們體會“快不趕,慢不拖”的“平穩”“準確”的節奏。
(3)兒歌式記憶法:把慢練的要點步驟編配成兒歌,有助于知識點的牢固記憶。比如:慢視奏,細讀譜;多分解,慢慢合;多聆聽,勤思考;抓重點,攻難點等等。雖然學琴前期,許多學生猶如“小和尚念經”似的有口無心,但只要堅持,這些兒歌的強化記憶還是能起到心理暗示作用的。
(4)故事記憶法:把“慢練”編成一個戰斗故事,大腦是指揮官、眼睛是偵查員;耳朵是檢驗員;手指是士兵,要打贏這場仗,故事里的每個角色都要積極備戰,相互配合!這種擬人化的方法既激發了學習興趣,又讓孩子們懂得了每拿下一個新作品就像打贏一場仗一樣,培養了他們勇敢克服困難的優良學習品質。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這說明幼年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既容易又牢固,猶如人的第二天性。教師要擅于利用幼兒期的智力發展最快、最佳這一優勢,從孩子們的生活中獲取方法融入游戲中,讓他(她)們在毫不費力的狀態下學到本領,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局部”的慢練可以有效的彌補幼兒由于暫時的智力局限導致的手指彈奏能力問題。慢練好比一把“金鑰匙”,再難的作品只要速度放慢,難度就降低了,這是慢練的“共性”。而每個作品就好比一把“鎖”,有其特有的技術難點,即“個性”,用“共性”融化“個性”,再配與作品的合理分割,必要時甚至可以“碎片化”,化整為零似的練習,就沒有解不開的鎖。比如:車爾尼599第90條短琶音練習,對基礎階段的小朋友來說,大腦的邏輯思維還不能達到可以“指導”小手找到和弦轉位規律的能力。此時,就要一個把位、四個音一組的去練,(要注意:“碎片化”后要及時“修復”樂句,樂句是樂曲的呼吸,就像人不能沒有呼吸)然后慢慢體會,直到手指能將正確的信息反饋給大腦為止。
其間,若再采用多元的演奏形式,效果更佳。比如:師生同奏、生生互動。這個過程其實也減輕了大腦的壓力。根據筆者的經驗,有些學生只要一合手彈就會快,問題出在彈固定音型的那只手。重復彈奏的慣性會產生“滑鐵盧”式的“往前趕”。這時,教師可以彈固定音型,讓學生彈旋律,提示學生耳朵努力聽老師的伴奏,當聽覺神經作用于行為時,學生就會主動迎合老師的伴奏,速度自覺的慢下來。再利用“示范效應”請學生當小老師彈固定音型,老師彈旋律,“耳朵記憶”與“傳統模仿”相結合,學生會自主意識的調整彈奏中的速度問題。這樣的練習也適用于學伴間三三、二二的組合演奏,通過團隊合作加強鞏固。
教學中,筆者發現對幼兒進行符合其年齡特征的音樂情感培養可以緩解對“慢練”的心理排斥。首先,要盡可能的選擇好聽的作品,討孩子們耳朵的“喜歡”,贏得學習的主觀動力,讓“態度與情感”去反作用于“知識和技能”,這在幼兒鋼琴教學中效果是明顯的!如,可以結合故事教學法的《快樂的農夫》、《美人魚之歌》等,再比如從聲樂作品改編來的作品《友誼地久天長》、《公爵之歌》等等,此類作品都具備開發少兒音樂情感的功能,同時由于其旋律歌唱性極強,也非常有利于彈奏音色的訓練。將二者相結合,當孩子們“愛”上作品了,自然就有了要練好它的欲望和期盼,對于作品接下來“長途跋涉”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隨之提升了。這時,老師要抓住契機,啟發學生不是單純的放慢速度分手練,而是賦予其內容的,用耳朵“告訴”手指,“情有所依”的慢慢把美妙的音色從鍵盤深處“挖”出來。用“情”去“填滿”慢練中那部分“無聲的空間”!讓孩子們在“情感”的驅逐下,不由自主的發揮耳朵的“檢驗、向導”功能,達到辨別音色,把握風格、逐漸懂得耳朵才是判斷音樂最佳導師的教學目的。
(要注意:并不是越慢越好,而是要積極調整慢的幅度,把握在孩子們聽覺可控的范圍,實現從慢到正常速度的自然過渡)。
慢練貌似“靜”的狀態,其實是更高境界的“動”!每一個感知器官都在這“無聲的空間”里忙碌著、調整著、待命著,隨時接受大腦發出的指令,找到正確的“出路”。因此只有平和、從容的內心才能演奏出理性的音樂。生活中,我們不乏見過許多小朋友風風火火的來上鋼琴課,有些前五分鐘還在嬉戲玩耍,甚至打籃球、踢足球,頂著“蒸籠頭”坐上琴凳拿起來就彈,這種心中空空,沒有音樂的狀態其結果就是讓“慢練”陪著他(她)浪費更多的時間。有經驗的老師會讓其靜坐小會兒,做做深呼吸,讓心率先慢下來,把接下來要彈的曲子“過過腦”。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投其所好的跟女孩們說:“練琴時請穿上你的公主裙”;跟男孩們說:“練琴時請穿上你的燕尾服”。必要的儀式感會激發學生認真的學習態度和敬仰之心,讓孩子們知道彈鋼琴是件既嚴肅又神圣的事情,懂得“高雅之人做高雅之事”的道理。

表1
3.5.1 視覺引領,演奏之表
盡可能的慢到手指來得及反應由眼睛傳遞過來的正確音符信息。因為存在個體差異性,這階段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適當的忽略節奏不計。
3.5.2 聽覺辨別,演奏之里
在上一層面的音符“熟練功”之后,大腦有余力騰出部分空間,再“邀請”耳朵的加入。在足夠的“聆聽空間”里去察覺由耳朵傳遞的除音符以外的一切音樂信息(要注意:一切音樂信息中“節奏”當先,在第一時間把之前“人為忽略”的節奏找回來,因為它是音樂的靈魂。)。
3.5.3 表里合一,演奏之本
在“視聽通感”的作用下,進一步要求學生體會演奏中遇到的障礙,常見的問題:糾正錯誤指法、不同的觸鍵辨別不同的音色、樂句的走向、力度的控制、節奏勻速等,在能把握住節奏、樂句的前提下,學生會更加注意“準備時間”的去練習。
3.5.4 由淺入深,演奏之道
在基本達到“正確”境界下的演奏后,繼續深入要求學生準確的表現作品風格。在肢體表達與手指彈奏動作磨合、協調的過程中,讓學生懂得所有的技能都服務于音樂的目的。實現完全意義上的演奏。
比如:我們在練習以音階為核心技術的練習曲時,肯定是指導學生先看清調號,將音符一個個獨立不依的彈清楚,然后結合耳朵判斷是否有漏升降號,確保音都正確的前提下再請小朋友“匯字成句”反復操練,有熟練感后再強調拍號、強弱、樂句上、下行的“語氣”、“邏輯重音”等等。其實,就跟幼兒學說話一樣:字—詞—句—學會用形容詞的表達。
案例:《簡易湯普森鋼琴教程》——十個小印第安人
【教材分析】:
此曲選自《簡易湯普森鋼琴教程——第二冊》,由民謠改編,其對稱、重復的曲式結構特點非常適合作為幼兒鋼琴啟蒙的慢速練習。
【學情分析】:
參與此課程的教學對象均為幼兒鋼琴啟蒙班學員,已完成《簡易湯普森鋼琴教程》》第一冊的學習,能辨別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對鋼琴這一樂器有最基本的認識。
【教學設計】:
教學活動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通過看(讀譜)、聽(自聽、互聽)、合彈的學習活動,逐步感受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的節奏變化,建立勻速概念,體會合作之樂。
【教學目標】:
此課程在讓學生經歷了故事導入—看譜模仿—游戲互動的教學環節后,用律動更好的體驗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的節奏變化,在啟發學生內心聽覺的同時提升對重復樂句速度的掌控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認真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在實際演奏中養成看譜的習慣,以及內心聽覺的建立。
難點:對重復樂句速度的掌控,勻速概念的初步形成。
【教學過程】見表1。
筆者強調:“遞進式”的慢練方法更適用于基礎階段的琴童。由于學琴時間短,運動神經的正確習慣反應和經驗的積累都缺乏,如若要求其“發散性思維”似的同步落實到每個點事實上是勉為其難的。實踐證明,由淺入深的一個一個解決問題的做法更靠譜。
慢練的過程是艱辛的,如何注入更多的藝術性,改善其過程的枯燥、乏味,是值得一線鋼琴教師思考的。筆者很喜歡跟學生打這樣的比方:“就像放風箏,慢練是“線”,音樂本身是“線輪”,目標是“風向”。線不是越長越好,而是要辨明風向、緊握線輪,掌握逐段放線、收線的技巧,才能使風箏隨風飄動,展現出在天空自由翱翔的千姿百態”!真心希望執著追求在一線崗位的鋼琴教師們在教學實戰中創造出更多、更新的教學方法手段,讓孩子們在“艱辛的旅途”中收獲快樂,讓我們的鋼琴課堂綻放出更多的如“放風箏”般美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