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青青,張寧,鄒松琳,王靖
(青島理工大學,山東青島 266033)
《“十四五”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無障礙設計的普及正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在實施中不斷完善和規范,使其更好地為“增進民生福祉”而做出積極的貢獻。無障礙設計在滿足基本功能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的前提下,把一些地域文化以及地方特色融入到設計當中去,體現了城市文脈,延續并發展了地域的民俗傳統,對于響應“十四五”規劃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青島市八大關風景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考察調研無障礙設施環境現存的主要問題,提出針對性的設計策略。
無障礙設計是在室外或者室內對弱勢群體和健全的成年人在內的絕大多數人存在的活動障礙而進行規劃、設計以減少或消除的設計工作。原本只針對殘疾人的無障礙設計,隨著社會發展也包括對健全的成年人提供服務,現今無障礙設計服務對象既擴大了目標人群,還有別于原來的差別化設計對待,殘疾人心理上的壓力也會有所減輕,基本公共服務也符合了實現均等化。
無障礙設計包括物質環境、信息和交流兩方面的無障礙[1]。物質環境無障礙主要指從家庭再到公共空間的室內空間和公園或廣場的室外空間硬件設施保障腿腳不方便的殘疾人、老人、小孩等人的通行和使用無障礙(包括坡道、盲道、無障礙電梯、無障礙衛生間等)。信息和交流無障礙則包括了圖形化的信息指示,多元化的信息傳達方式(如聲音、光影、色彩、材料等手段的運用)、各種便捷的服務(如問訊處、景點指示牌、智能語音提示裝置等)、人性化的視覺引導系統等軟件設施上的無障礙設計[2]。
八大關風景區處于青島市市南區匯泉灣東部,太平山南麓,面積約67 公頃,景區內有三縱七橫共十條以我國八大關隘命名的幽靜小路縱橫其間,也并不是因為有八條道路而稱“八大關”,只是一個泛稱,也因青島人喜歡“八”,故統稱為“八大關”。八大關是中國著名的風景療養區,是康有為筆下“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真實寫照,因此處是著名別墅區,人稱“萬國建筑博物館”。
景區內因為以前是各國殖民地所以包含了很多國外建筑史上的主要藝術風格,包括古希臘式、羅馬風、哥特式、拜占庭式、新藝術風格等。建筑風格在整體和細節都微妙協調的融合了中國元素,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理念的對話交融[3]。
青島是一座旅游城市,2020 年的城市排名中又成為了新一線城市,對于經濟發展迅速的旅游城市來說無障礙設計尤為重要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在展現城市特色融入地域文化發展、宣傳文化,無障礙設施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以下是分析其不足之處。
2.2.1 信息交流無障礙設計:導視系統存在不足之處
在景區的信息交流主要是對游客的引導,通過聽覺、視覺、觸覺到達目的地或者了解景區信息。寧武關路與香港西路交叉口有一個導視牌(如圖1),但沿寧武關路一路向下發現相關信息導視牌對于所在位置標注是同一個位置,對于線路定位無法做出感知,會存在混淆的問題,對于外地及不熟悉的使用者更無法確認現在位置。
現存導覽圖被磨損顯示不清楚,并且導視牌沒有設有盲文或者語音系統為大家提供方便。作為游客量較大的旅游城市導視牌的數量必須做到滿足游客的需求,這也是無障礙設計的一部分;八大關景區的平面總覽導視牌的數量相對來說在旺季的需求不滿足,這一點有待改進。
景區內的街道寬度比較適中雖然車輛較少,但是不乏會有少量車輛經過,但在景區內交通信號燈設置很少就會產生一些安全隱患,對于視力存在特殊問題安裝聲音裝置也是必要的。山東省的一個小城市濱州在渤海七路黃河五路路口有一處人行橫道信號燈設置聲音提示為盲人或者視力不便者提供方便,不過由于現在很多城市對于無障礙設施的不重視,加之路口距離較遠,聲音較大被認為產生噪音,設置之后不多久就取消了;這也是國內無障礙設施的實施和規范化進程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小結:景區內各類導視牌的形式單一老套;而且圖形色彩搭配無特色,視覺效果乏善可陳,沒有體現出青島本地或者景區特色,若是設計出融入地域文化元素的整套的景區引導牌不僅滿足景區的功能性,而且使得景區體現整體性與地方性文化。
2.2.2 物質無障礙設計:缺乏規范與合理性

圖1

圖2

圖3
筆者作為游客參觀八大關時發現景區內的盲道設施缺失嚴重,雖然景區是上個年代遺留下來的,在解放后得到修繕,但是不得不發現無障礙設施的設置遺漏很多問題。在街道路邊盲道缺失,并且有的車輛通行的柏油路的人行街道的路寬過于窄(如圖2),不僅有輪椅需要的游客通不過而且正常行人的通行也稍有不便。
由于青島是丘陵地形,所以道路經修正后成坡道形狀,景區的坡道設置基本平緩一些,但也有一些坡度處理不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如圖3 所示,在景區內的緩坡道路并沒有設置扶手,它的設置不僅可以保護輪椅使用者的安全,還可以在街道轉角處以防車輛駛入。景區內第三衛生間是要聯系管理員才能使用,平時會上鎖這也是無障礙設施管理不當之處。
小結:景區內的物質無障礙設施設置較少這一方面,對于地域文化元素融入來說更加難上加難。若是在改進之前把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這些物質無障礙設施里,比如盲道在保留通用鋪設圖案不影響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公益手繪或者噴繪當地特色圖案等一些元素就會產生錦上添花的效果。
2.2.3 無障礙設計整體關聯性、系統性缺陷
無障礙設施的建設無論是物質環境還是信息和交流方面都是必要的具備系統性的工程,在設計初期就要有一個整體的無障礙規劃設計,把物質無障礙和信息無障礙設施各自串聯并且一同并聯起來,形成完整的無障礙環境,才能使無障礙設施的功能發揮最大效益[4]。通過對八大關景區的實地調研和分析,不僅缺少信息交流無障礙設施,而且現有的無障礙設施缺乏合理性與規范性,導致關聯性、系統性存在很大缺陷。比如,在景區盲道的設置基本很少只是在匯泉路與寧武關路的一段路鋪設了一部分,顯然沒辦法形成完整的系統。
段金娟曾在《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共設施設計中的應用》中提到地域文化元素運用到公共設施可通過情景體驗、科技魅力、材質之美、城市性格等五個維度進行,對于無障礙設施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可以借鑒這幾個方面。為實現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這一目的,在融入地域文化元素的同時也要做到科學性、系統性、包容性這三個原則,下文通過案例分析,對無障礙設施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提出一些實施建議。
任何設施的設置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人類生活上的各類問題,首先設置的原則就是科學性。科學性就是做到這個設施的設計具備基本的功能并且保證施工材質合格,符合人體工程學更加符合無障礙設施對使用者適宜地消除障礙,而不是為了強調設計感而夸大設計反而讓設施失去最根本的作用。在設施的前期設計過程中,融入現有的城市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元素,科學性地設計出跟文化特色彼此融合的無障礙設施,以確保無障礙設施的設計元素能全面與城市地域文化特色保持協調一致,以滿足更高層次的要求來實現城市室內外公共空間無障礙設施設計的科學適宜性。譬如,情景體驗依靠現代的科技技術運用不同的材質設計體現歷史記憶中專屬的無障礙設施,滿足科學適宜性的同時展示城市獨特之美。在設計開始以前,對包含所有方面的情況進行全面的調研勘察;在定稿以前,依據弱勢群體和園林的實際狀況,參考國家最新規范對設計稿反復研究,從而提高設施的科學合理性;在使用過程中,對無障礙設施在投入使用的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問題都要及時改進;在所有設施投入使用以后,對設施定期的管理與維護,做到真正科學合理的一條龍服務。
城市公共空間的無障礙設計需要運用系統化的特點,遵循理論指導實踐的方法,運用反饋信息對設計實施進行驗證再指導實踐項目。同時,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使各種無障礙設施連成點、線、面、立體網絡,實現全面的無障礙環境,真正使行動不便者能夠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中行動自如[5]。此外,無障礙設施設計需要系統化比如盲道的完整的連接起來,地域文化的融入也需要系統化,比如把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到一系列的指示牌中。
公平使用時包容性的基本原則,盡可能的給需要的人提供均等的使用機會,特別是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盡可能在設計時清除障礙。在包容性方面不僅考慮對于使用者類型方面,而且包括無障礙設施與地域文化元素之間的相互包容性,比如歷史記憶、城市性格、情景體驗、科技魅力、材質之美等的包容性。
比如仿照唐朝時期皇家園林建造的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的大唐芙蓉園,它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重要作品,若在此公園中設計的無障礙設施中加入文化元素,也實現了一舉兩得的作用;在院內坡道路面上加入唐文化的圖案、字樣,醒目的指示牌在滿足顏色要求的同時也進行一些唐文化宣傳等等。這些是通過運用現在的科技技術造就大眾可接受、可獲得的材質,展現歷史悠久的寶貴文化財產,就會不僅滿足無障礙設計也滿足文化載體的需求。
無障礙設施的設計應根據各城市或地區所獨有的傳統文化進行設計,形成具有一定的本土性和地方性的無障礙設計,不能完全照搬別的城市和地區的設計手法和內容[6]。八大關風景區確實存在一些不可改變因素但是存在的問題確實會給游客帶來不便,筆者給出的建議是把基礎的一部分容易改動的地方科學的改進,比如導視牌標注的錯誤位置顯示。八大關景區具有濃厚歷史文化底蘊展現了青島市獨特的文化特色,要展現一個地區的文化特色,無障礙設施設計過程中就要系統性的考慮融入這些文化因素,才能設計出符合這些地域文化的無障礙設施。
在無障礙設計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的同時也要做到無障礙設施與地形、景觀小品、公共空間的色調、整體風格相融合,把公共空間設計得更加完美。以上兩點再加上設施反饋之后的維護,無障礙設計與地域文化元素融合就會更加完美,就能更好地為廣大人民服務。